虎妈再谈成功族裔的三个秘诀
文章来源: 荔枝1002017-04-19 07:09:49
这是我两年前读过的书,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我一直感兴趣,现在来总结一下它的观点。
继《虎妈的战歌》后,蔡美儿又和丈夫Jed Rubenfelt (也是哈佛法学院教授) 一起写了《文化群体沉浮的三重因素》,分析了美国的八个“上升中”的文化群体,并总结出三个共同的成功因素
这三个因素是:(1)优越感,即他们对自己的独特性的认识;(2)不安全感,或自卑感;(3)冲动控制,即自我约束的能力。
八个成功文化群体是:华裔、伊朗裔、印度裔、古巴流放者、犹太裔、黎巴嫩裔、尼日利亚裔和美国摩门教徒。作者对前面四个分析得较多一些。
“文化群体”,作者是根据宗教信仰、原国籍、族裔来划分的,一个人群把自己的文化和世界观传授给下一代,就形成了文化群体的定义。“成功”的定义主要是教育程度、收入和精英地位。在全美国收入差异增大、机会减少、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群体不仅表现出色,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其它群体。
第一眼看来,“优越感”和“自卑感”似乎有矛盾,其实不然。优越感来自于所属群体的强烈意识,或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或认为自己有某种特别的智慧或才能,例如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摩门教徒对自己的道德很有信心;古巴流放者都是革命前的社会精英;尼日利亚群体来自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部族;中国人、印度人和波斯人认为自己的历史悠久,有一种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
但如果仅有优越感,那么人就会变得骄傲自得,反而会阻碍了进步。而自卑感的同时存在,又正好抑制了这种自高自大。自卑感来自移民(特别是新移民)的身份,他们在美国感觉到自己是局外人,生活在社会边缘,因为口音、生活习惯等等被人看不起,有的刚到美国时还很贫穷,例如古巴的上层人士被卡斯特罗赶出来的时候,几乎全是身无分文。
群体优越感和移民的自卑感的结合,就使人力图想证明自己,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在一次采访中,蔡美儿特别举了一个华人的例子。据心理学调查,亚裔美国人的自尊程度是最低的,但是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却异常出色。蔡美儿认为,这正好说明了有一点不安全感是有益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很完美,无须再去证明自己了,你就不会再去努力学习,也不会去鼓励孩子用功。
很多移民第二代、第三代在融入了社会主流后,不再明显地出色,这是因为优越感和自卑感都消失了的缘故。

第三个“冲动控制”,指的是对各种个人诱惑的抵制能力,例如延迟享受(“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储蓄多于消费,婚前性生活的节制,等等。还包括放弃个人的理想和欲望,而去迎合或服从家庭和社区的期待。后者特别会造成群体中很多人都去从事某几种职业(如医生、律师、教授等)的现象。

蔡美儿说:我们需要向家庭、社区或社会证明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因为不管是家庭、社区,还是社会,都倾向于把我们引入传统的成功模式,如果这正是你想要的,那么这种想法并非坏事;反之,你会有受到束缚的感觉。

《三重因素》出版后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不应以族裔(文化群体)来划分,而应该个别对待,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也有人认为“成功”的定义太狭窄,当了医生律师是成功,那么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呢?

还有人对这三个特征有异议。他们认为强烈的优越感也可以造成太大的自尊,在遇到不幸时会采取逃避的态度;强烈的自卑感也会使人自暴自弃。“冲动控制”则会造成人的消极心态,屈从于别人的期望,而不是去过自己的生活。

蔡美儿在沃顿商学院的一次访谈中说:

“如果你要问我成功的定义是什么,非常简单,成功就是实现目标,不管什么目标都可以,比如写小说、拍电影、或者成为一名医生…… 有得必有失,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要想获得动力,就得先缺少些什么,这样才有力量来推动你。如果你感觉自己已经十全十美,你就会无欲无求…… 我们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探讨如何把两方面合理地结合起来,使人们既能发展自己、达成目标,又能过健康、快乐、有意义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