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洗衣铺里升起的华人女影星
文章来源: 荔枝1002016-10-17 05:45:51

从洗衣铺里升起的华人女影星


- 著名美国华人女性系列之三 -



偶然在一本有关美国华人移民史的书里见到黄柳霜的名字。她离我们这些改开后出国的华人都相距遥远,而且关于她的成就长久存在着一些争议。尽管如此,我觉得黄柳霜是美国华人史上的一个重要女性人物,应该纳入我的“著名美国华人女性”系列。


 

 

 

 

 

 

 

 

 

 

黄柳霜在美国以Anna May Wong 知名,于1905年出生在洛杉矶的唐人街。她是第三代移民,祖辈在19世纪中叶就到美国了。她的父母在洛杉矶开洗衣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还在黄柳霜读小学的时候,好莱坞电影产业开始兴起。黄柳霜不仅爱看电影,而且还经常出外观望她家附近的外景拍摄。她甚至省下午饭钱,逃课去看电影。刚过十岁,她就开始在电影里跑龙套,当群众演员。她得到第一个小配角是在14岁,在电影《红灯》里担任一个提灯笼女孩。两年后,她决定终止高中学业,正式加入影坛。

黄柳霜的成名作是17岁时担任电影《海逝》里的女主角。那是最早的特艺七彩影片之一,是个中国故事。




在后来的《巴格达窃贼》和《旧金山往事》等影片中,黄柳霜都担任负面角色,即阴险而又迷人的亚洲女人形象。

《巴格达窃贼》:


她厌烦了这类千篇一律的角色,也不满于总是演配角,于是去了欧洲, 30年代在欧美之间来回,拍电影或演舞台剧。这期间她主演过《上海的女儿》、《唐人街之王》等电影,并和著名美国影星玛琳·黛德丽合作主演《上海快车》。

《上海的女儿》:


《上海快车》里和黛德丽合作:


 

《上海快车》:


 

《龙女》:


 

《唐人街之王》:


黄柳霜的电影生涯中最受打击的一件事,是导演拒绝考虑她出演《大地》中的女主角阿兰。《大地》根据赛珍珠的一部有关中国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却决定让一个德国女演员来扮演阿兰。

四十年代,黄柳霜主演了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片《重庆女》,以女英雄的正面形象出现。此间她对演戏不太积极,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去支持一些捐助中国抗日的慈善事业。

《重庆女》:


 

《缅甸轰炸》:


五十年代初,黄柳霜再度走红,担任电视系列剧《柳霜的艺廊》的主角 – 一个女侦探。这个角色是专为她写的,是个正面角色。这是美国第一部由亚洲人主演的电视系列片。

 

《柳霜的艺廊》


黄柳霜共出演过50多部电影。她长相优雅美丽、表达能力极强,成功诠释了许多不同性格和背景的角色,能在荧幕上掌控观众的情绪,曾有过大批影迷。


美国影剧业中亚洲人一向屈指可数,而她能冲破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这样超人的成就,这也是她在影坛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原因之一。


黄柳霜终身未嫁。她在1961年去世,享年仅56岁,那时她正准备参加电影《花鼓歌》的拍摄。


黄柳霜生活在和今天很不同的年代,她在早期的演艺生涯中连连受到各种阻碍。华人在美国受到严重歧视和排斥,有各式各样的种族隔离法规来限制她的事业发展。早在1850年,美国就通过了《反异族通婚》法,直到20年代,电影里还不允许有异族演员接吻拥抱的场面。而默片时代美国的亚裔男演员极少,那时亚裔角色通常由白人饰演。所以除非能找到合适的亚裔男主角做搭档,否则黄柳霜根本无法扮演女主角。


她的争议之处来自当时的中国民族主义者们对她的批评和攻击。他们认为好莱坞把黄柳霜打造成“给中国抹黑的傀儡”、“中国玩偶”。《龙女》:


黄柳霜身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夹缝中,但她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坚持,过着一种超越国界的生活,努力去冲破政治、种族和性别的障碍,坚定地寻求事业和生活的幸福。她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影星。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黄柳霜在30年代曾去广东台山寻根,造访自己的祖籍之地,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扮演中国女性的灵感。虽然她土生土长在美国,却能通过肢体语言、发型和衣着来准确表达中国女性的意识。



同时,她的现代女性的“叛逆”形象,也成为当时正在觉醒中的不少中国女青年所追求的榜样。1938年的电影杂志把她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中国女孩”。


 

这是2004年美国出版的黄柳霜传记:


* * *

著名美国华人女性之二:21岁成名的耶鲁博士
著名美国华人女性之一:上了邮票的华人名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