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102 (4) 新家
文章来源: Redstone2021-05-11 08:44:02

听着童年的歌,想起那年那月:


秋天 新家

时间过的好快, 秋天带着淡淡的白云,带着飒飒的风声,带着瑟瑟的落叶,带着沁香的味道,带着五颜六色的果实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乡下的秋天真是迷人。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阻挡,抬头仰望, 晴朗天空,万里无云, 向远眺望,万山红遍,枫林尽染。环顾田野,更是五色斑斓;红了高粱,黄了大豆,紫了茄子,绿了白菜,白了棉花,还有那 金灿灿玉米,丰收美景,看也看不够。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它不但带给人们富足,累累硕果,同时带给了人们欢乐笑声。这一年它也带给了我们一份喜悦,送给了我们一份安定。我们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终于结束了对面炕的生活,搬离了农家院,告别了大院里的老乡们,乔迁了。

海阳是一个不大的山村, 大概有几百来户人家。 一条公路贯穿东西,向东南的方向是南口前镇 (海阳村到南口前镇,开车只有半小时的路程。 徒步需要两个半小时), 向西北的方向是清原县。

一条不宽不长的河于公路平行穿过了这座小山村。它叫海阳河。可以猜出,村名一定是以河流命名的。

河的北岸靠着高高的青山,河的南边是广阔的田野,高粱地, 玉米地, 大豆地,和香瓜地, 及各种蔬菜地。

医大的102 战备医院建在离海阳村不远的海阳沟里, 那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坟地。据说迁坟时当地老乡数着骨头于军代表结算的。有人还调侃,传流这样的故事,村里有一大户人家的王寡妇用祖坟换了一头毛驴和一大挂车。

“先生产, 后生活“是当年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中的口号。所以当医院建的差不多的时候,102战备医疗队便从土口子搬到了海阳村。医生员工们随即可投入工作,至于怎样生活,落脚,居住吗,家属们被分配到各处, 有的被分到老乡家里(如我家), 有的被分到林校暂时腾出来的房子。

时隔数月,新的宿舍区终于完工了。新家就坐落在村东头,河南边上。

90 多户102战备医疗队员和家属从四面八方搬进了新家属区,号称“十六栋房”。 如果现在人们看到“栋”以为是楼房呢。实际是矮矮的平房。但是,那时真是人人平等,绝对的平均主义。 不论是院长, 党委书记,还是司机, 厨师,不管是主治医生, 还是护士, 卫生员。家家平等,户户一样, 房间米数还是格局都是如此。搬家是在悄然无声进行的, 没有任何仪式,对此真的没有太多记忆。因为家家都是拎包住入,没有家具, 有的只是衣服,被褥和锅碗瓢盆。尽管如此,我们小孩子们当时还是蛮高兴的,伴随着歌声,“新苫的房,雪白的墙,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贫下中农看到他,心里升起红太阳”我们东家瞧瞧,西家看看。一回儿就跑遍了“十六栋房”。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住进了家属宿舍,就有了同伴,上学的路上不在是我孤独一人。

乡村的清晨非常迷人,远处白雾茫茫,近处家家房上升起了袅袅炊烟,好像一群身穿白衣少女在翩翩起舞,晨雾还没有散去, 火红的太阳已从山脊缓缓地升起。远山,近河,十六栋房,整个小山村都沐浴在金色的朝晖里。我们踏着露珠,迎着朝阳,听着鸟叫,上学去了。

上学的路,虽然比住在老乡家里远了些, 可是有同伴,一路走来,一路聊天,根本不觉路远。我们走着走着,觉着前面好像“堵车”了,大家都慢下了脚步。有人等不急了就跑到前面探个究竟:桥。

一坐条独木桥躺在了我们面前。不就是过桥吗? 有什么呀? 怎么还停“车“了?我们也挤到了桥边,只见一个低年级的小男生开始过,他小心翼翼地迈出第一脚,马上又缩了回来。他又开始拭第二遍,还是不行,看样子, 他不想第一过了。下面轮到一个小女孩,悄悄地走上去,她脚还没伸出去,就哇哇哭了起来。人越堆越多,河对面也有人在等待。此时,我心里象揣了个小兔子,开始发慌,胆颤。怎么办呀?这时已经有大人赶过来了。河对面上来了一个老乡,只见他轻身如燕,噌,噌几步就过了这独木桥。他很善良,没有走人,而是背起那个小女孩送她过桥了。赶来的大人也背起那个男孩过了桥。这样就开始河南边过一个,河北边过一个。慢慢·地轮到我们·了·。我和同学丽丽想手拉手地过桥,可走到一半就不行了,退了回来重走。因为前面几个同年级的男生拭着各种方法过桥,有的是爬过去的,有的是坐着过桥的,(他是坐在桥上,脚淌在在河里,一屁股,一屁股挪过桥的。)有的是光脚过桥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独木桥也弄湿了。 “别怕, 你不是还会游泳吗!“ 我不断地告诫自己。我又装着胆上桥了。心理还想着如果当初学体操,练走平衡木是不是就没事了。我是横着走的,一步一步,腿肚发抖地噌到河中心,看着急喘的河水,突然感觉自己要被甩出去,要飞出桥外啦。顿时两眼直冒金星,我赶快蹲下,双手按住了桥。晕晕乎乎中,仿佛感觉有一双大手抓着我过了桥。

失魂落魄我不记得是怎样走到了学校。

那一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我迟到了。

 

此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