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生死书》(上)
文章来源: DoraDora20082019-01-23 01:10:05

几年前一位亲戚送我这本书, 一直没空看。 其实也不是真的没空,就是有Ipad以后就很少看书了。 今年受到读书人启发(跨坛的读书人,  你们心中有数哈), 也受到小学生启发, 觉得我为什么就不能象小学生一样,每天也读二十分钟呢, 就算十分钟, 一年也能读几本书了, 也总能压压我的满腹草包了。就这样, 刚刚读完了这本书。

诚实地说, 并没有完全读懂, 因为我对宗教了解有限。 这是一本藏传佛教的书,书里介绍了无常, 业报, 轮回等等,特别介绍了人的生, 临终,死亡,死后轮回的过程, 提倡临终关怀, 为死亡一刻修行作准备。

世事无常。 这世间唯一一件确定的事, 就是人都是要死的。 这也是世上为数不多的确定真理之一。  记得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说, 人要活到自然死,也不容易呢。 本来我以为在和平时期, 活到自然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后来意识到, 不但怕死没有用, 死亡不可避免, 而且安详地死也是福气, 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呢。

其它宗教拜身外的神, 而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 佛性本初圆满具足。 佛教的修行, 教人往内看心性, 从而摆脱死亡的恐惧, 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 当证悟了心性, 人便成了佛, 就是觉悟了的人, 不再迷惑。 心性如天空般纯净明亮,自由而无边无际, 瞥见心性时, 感觉安详而喜悦。 我们都是潜在的佛。我们都希望活地安详, 死地安详。

之所以要修行体验心性, 是因为死亡后地明光会显现, 有经验的修行人就能证得解脱。有濒死经验的人们常说,他们看到了光, 就像隧道另一端的光, 然后迅速地进入了光, 非常明亮却不晃眼, 非常地温暖, 安详, 令人满心喜悦, 那是绝对纯粹的爱。

我想起来禾口说过, 她认为世间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法是爱。 我个人认为, 她的思想看起来受过基督教影响。 不过这本书对其它宗教很宽容, 基本认为其它宗教和佛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接近真理的门扇和途径。 我当时听禾口说了, 心想现实里不可能人人奉行爱来解决问题。 看来是不是只有在非现实的, 死亡后的极乐世界里, 才有纯粹的爱?

作者言:生命最基本, 最重要的品质是爱和知识, 慈悲和智慧。 慈就是爱, 悲就是众生平等。 慈悲和怜悯不一样。 怜悯的根源是恐惧,傲慢和自大,有时候甚至是沾沾自喜。而慈悲是把他人看成你自己, 不愿他人受苦, 愿意爱人而使人快乐。 “当你的恐惧碰到他人的痛苦时, 就变成了怜悯。 当你的爱心碰到他人的痛苦时, 就变成慈悲。” 这句话, 颇有启发。

佛教认为死亡不是结束。 生死是流动的运动中, 一个未破损的整体。 死亡是无始无终变动中的一部分。 通过修行, 可视生死界线模糊消失,体悟生命的真相,从而摆脱死亡的恐惧。 看到这里, 我发散思维想到了道家思想,也是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通过隐居避世,来逃避危险 - 发现并不完全管用。第二阶段, 就希望找出万事万物的规律, 通过掌握规律, 来避开世上艰险 - 发现还是没有完全保障。 第三阶段, 也是看透生死, 当生死没有界线时, 就没有死亡的恐惧了。

 

自荐博文

修性格就是修福气

千万不要指望别人有良心

逆性为仙,顺性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