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把自己不当老外、也甭把别人当老外
文章来源: 天地亦逍遥2014-11-25 20:34:15
当年的公司离新宿车站四站路。公司的地点离车站旁的商业街也不远,和同事的日本女孩每天中午都换着上不同的小店吃饭。那天碰上一个洋人也不知做了什么引人注目的事儿。于是我们几个就“外人”(外国人的意思)长、“外人”短地叨咕了一中午。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站在电车里,倏忽反应过来:“我难道不也是‘外人’么?! ”
 
 
某个瓢泼大雨的深夜,从东京新宿站开往八王子的末班电车。穿着西装短裙的我坐得笔直、两膝并得紧紧,一见和日本女孩并无两样。
突然听到旁边俩小伙拿北京话在嘀咕:“如果门边儿那人下车不拿那伞,就是没主儿的。咱们就去拿过来”。我憋呀憋了5秒钟,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
高个小伙儿战战兢兢地走过来问:“您听懂了?”
我笑:“你俩也是北京人吧?”。
我知道那个“也”字拯救了他们。
 
 
十几年前在日本东京某私立大学的文科部。有一群操韩语的学生聊天,一男孩过来问我电脑的问题。用日语交谈了一小时之后,他问我在网上如何能看《人民日报》,我冲口而出:“有意思吗?你看那个干嘛?!”他说他研究生是读亚洲经济的。我问:“看得懂中文?” 那男孩答:“我是中国人。鲜族的。”我当时气绝:“那我们说日语干嘛?!”
用日语天南海北地聊了一个钟头、我没发现从韩国人堆钻出来的这个学生不是韩国人,他也没发现在大学情报研究教育中心工作的我不是日本人!
 
 
之后不久、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学老师走进我们机房。两句话没说完,他就说我是说普通话的中国人。
我极其好奇,接触不多的日本人、或者不知道我是外国人这个前提的日本人,一般也意识不到我不是日本人。老师笑了:教外国学生日语20年了,还能分不清这个。最后拖出来的音,有北京范儿 - 在专家面前一举露馅。
突然有点悲哀,几位日本同事去北京,和父母说的我的日语比日本人还好,可能仅限于对于一件事情的描述,我比大多数日本人清楚得多;当然理解别人谈话的重点的能力,也比平均水平高出不少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