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嫁大厨
文章来源: 农家苦2015-04-08 09:52:21

中国古代把雕像叫作“佣”,主要是守墓辟邪用的,如著名的“秦兵马俑”和“齐车马佣”。中国古人比较在乎生前的立德、立功、立言,追求死后的青史留名,很少希望自己的身体和容颜,被雕刻成塑像供后人纪念和瞻仰,即便是皇帝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出土的有惟妙惟肖的“鼓俑”,有构思绝妙的“马踏飞燕”,有工艺精湛的“虎座立凤”,却尚未出土过任何一位帝王将相的半身像(bust)。

佛教东来后,中土民众倾注了旷古未有的热情与虔敬,挥洒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塑造了大量佛像、菩萨像、罗汉像、护法金刚像和地狱恶鬼像,这大概就是中国雕像的滥觞。

为历史人物、文化名流和政治领袖塑像的风气,应该是近、现代西风东渐后才开始盛行的。将三教九流、勾栏瓦肆、市井小民的普通生活列入雕塑题材的,大概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虽然有所扩大,但艺术空间依然十分狭小。中国的现代雕塑本来就缺乏地气,不管是学院派的还是民间的艺术人,总喜欢选择带辫子的古人和光屁股的洋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题材,却从来不被表现。

近年,因受政府官员的政绩野心鼓噪,和后现代颓烂艺术风气的不良影响,“腾飞”呀、“粗壮”呀、“涅磐”呀、“膨胀”呀,这些狂人乱语的城市雕塑,简直让人看不懂。蹲坑撒尿、鸡奸野合、跳大神、拜大便的荒唐题材层出不穷,令人大跌眼镜,笑掉假牙,荡酸眼珠。

2007年春,我与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合作,顺利完成了蚌埠市建委一个重点建设工程的设计任务。在庆功宴席上,城建科的负责人又交给我一个重要的设计任务——为市儿童公园设计广场雕塑,要求是符合帝王文化主题,体现本地特色。为了让我领会精神,项目经理还给我讲了一个民间故事:

说朱元璋小时候给舅舅家放牛,因为嘴馋想吃肉,就与汤和、徐达等小伙伴们,将一头牛犊给杀吃了。事后怕舅舅追问,朱元璋就想出一个妙招,把牛头塞在山南的山洞里,把牛尾塞在山北的山洞里,诓骗舅舅说小牛钻进山里出不来了。舅舅不信,前来查看,他扯牛尾,牛头就发出“哞,哞”的叫声,舅舅见此情景,只好放弃追究。这是一个童话,也是一个神话。

我把这个故事的情节适当加以提炼,结合假山、雕塑和崖刻等中国传统园林因素,将牛犊的体量缩小,再采用拼图的方法,把牛的首尾分别置于假山的两侧,让假山代表大山,远远望去,视觉上酷似一头牛钻进了山里。

为了体现儿童公园的特色,我又把故事中的舅舅换成了朱皇帝本人。石山、铁牛、小铜人,三件组合起来,既表现了故事的精髓,又符合中国园林的要求,若再配以声光电的装饰和闹腾,一尊充满童趣的活脱脱雕塑小品,就这样无中生有,横空出世了。

当建委主要领导和城建科的全体官员们看过效果图,垂听了我的PPT文件汇报后,一致同意采用这个设计方案。科长大人还奇怪地问我:“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文化素材,国内的设计师就想不出一个有创意的方案,而你们远离故土的华侨却能?”我说:“大概是我们侨民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感情吧。”

我后来在山东淄博,为当地一个齐文化主题酒店,设计了“盘溪垂钓”雕塑小品。我用了同样的微缩、置换方法,将齐国的奠基人姜子牙,也称姜太公当年直钩垂钓的“盘溪”,幻化成“跌水”景观,再一次成功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魂,附着到现代雕塑的实体上。

2008年春节,我去欧洲转了一圈,回来后脑子里就一直在琢磨“中国厨师”和“窈窕淑女”两尊中华人物雕塑的设计方案。

中国厨师

瑞士的“卢塞恩之狮”雕塑,给了我很强烈的灵魂震撼,也给了我很深刻的思想启发。瑞士人用受伤的狮子,来纪念他们贫困时代的雇佣军,通过艺术形象的浓缩、渲染、象征和传递,把瑞士人的忠诚、勇敢、悲苦和牺牲精神展示给了世人,让全世界的人民,成功地把瑞士的历史和今天,联想到一块儿,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瑞士人,和这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秦始皇的威武和秦军的雄猛,虽然短暂地统一过中国,但很快就分崩离析了。真正长期统一中国的,是始皇帝的统一文字,和神农、伊尹、夷狄等传授的药食同源的中华美酒和美食文化。而维系、传播、创造和发扬光大中华美食文化的人,当然首推中国大厨。

中国近代衰颓,开始有海外移民以来,中国厨师在没有船坚炮利推动,缺乏强大国家背景支持的孤苦无助情况下,凭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挥汗洒血,忍辱负重,恁是把中华美食推向了全世界,让后代子孙饱享其福,广收其利。这其间,他们的付出、贡献和牺牲,绝对不会比瑞士雇佣军逊色。作为后代从事造型艺术的华人艺术家,实在应该为他们设计制作一尊纪念雕像。

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优劣贵贱,取决于这个民族民众的良心和灵魂;而民众良心和灵魂的培养塑造,首先是从对待自己同胞的态度和行为开始的。对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文化,都做不到良心敏锐,觉悟灵顿,那还奢谈什么呢?

窈窕淑女

自从诗经《关雎》篇问世以来,中国的文化人心里,就都有了一个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形象。可不知为什么,从古至今却没有一个人出来,为这个天下读书男人的大众情人,画一幅肖像画,或立一尊雕像。

大众流行观点认为,情人眼中出西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代文艺批评理论也相信,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唯己所造,而且先入为主,后入为仆。其实,这些说法若深究起来,都不完全对,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和曹操,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登上屏幕公映前,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唯己所造的心中形象,可看完电视剧,欣赏完陆树铭和鲍国安的精彩表演,大家就会把他俩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确定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一样,陈晓旭塑造的舞台形象,早已为大多数红迷所接受,并且定格为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形象。这足以说明,文学作品中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但可用其他材料塑造,而且可用其他形式统一。

现代胎教理论宣传说,妈妈怀孕期间多听优美音乐,多看奇花异草,生出来的宝宝会既聪明又漂亮。婚姻专家和社会大众都发现,夫妻在一起久了,相貌会发生微妙的“趋同”变化,相貌差的一方会越来越像相貌姣好的一方。这说明在视觉上,的确存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丑者丑,近美者美”。

雕塑艺术盛行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不仅物质的建筑、构筑、景观和文物美轮美奂,而且活体的人,也多产俊男美女。

中国过去多佛像雕塑,缺少世俗雕塑,现代又多丑怪的政治人物、夸张过份几至失真的神话和民间传说雕塑,如飞天、奔月、夸父逐日、八仙过海等等,这些追求形似、神似却忽略美的烂糟雕塑,对国人的审美教育一点促进作用也没起到。革命烈士雕塑,虽然正气凛然,堪称美模,可大多都立在陵园里,只在清明扫墓时才能进入公众视线。

至于名著人物雕塑,西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如朱丽叶、美人鱼等,被雕刻成塑像的不计其数,而中国却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一大遗憾。

我深知,这两尊中国雕像,不可能在中国大陆出现,只能在海外华人聚居地诞生。所以,我真心希望海外的东方模、西方朔、Maya Lin和贝聿铭们,能够响应我的倡议,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早日将这两件文化内涵厚重的雕塑艺术作品完成,以此来增进国人的美育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