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互相珍爱
文章来源: 农家苦2014-11-03 07:05:07

进入中年以后,我一直有这样一个坚持:凡是去看望同龄朋友,只给朋友本人买礼物,从不考虑朋友的父母和子女;同样,对来登门造访的同龄朋友,我也只接收他们给我本人买的东西,不接收他们给我孩子和父母买的礼物。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对朋友来说,孩子和父母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与我无关,我只关心朋友本人;而对我来说,孩子和父母是我的责任,与朋友无关,他们只要在乎我本人就行。

人到中年,无论男女,都是家庭和社会的中梁。所谓顶天立地,指的正是中年人的景况。不“顶天”,无以保护地,不“立地”,则不能支撑天。上有老,下有小的“哑铃状”生活压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两头烧”社会责任,无不让中年人面临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悲壮与无奈。

人生的程序设计之所以失败,在于担子最重、压力最大、健康最脆弱的时候,却偏偏是爱的支出最多、获得最少的时候。人到中年,在爱这方面,绝对是入不敷出。

从家庭来看,人到中年,父母都已老迈,既衰且残,非病即痛,泥菩萨过河自身不保,哪里还有余爱给你?儿女们年幼无知,娶了媳妇忘了娘,不养儿不知报爷恩,所以他们既不能付出爱,也不懂得珍惜爱。老少亲人尽管给不起爱,却还都在不停地索取爱。中年人把“杯”中的给了父母,把“壶”中的给了儿女,自己却抱着个“空坛子”,在那里“路漫漫其‘爱’远,吾将上下以求索”。

再从社会来看,中年人有学有术,有职有业,因而大多有权有势,有房有车。青年人一般在中年人的领导管理之下,他们对中年人只能是羡慕、嫉妒、怕;老年人多数在中年人的关照呵护之下,他们对中年人无外乎期望、依赖、靠。所以,这两边都不可能有爱献出来给中年人。细想来,中年人只能靠自己,靠同侪,互相怜惜,彼此珍爱。

每个中年人都有自己的男女同龄朋友,无论你有多忙,也不管你有多累,需要和不需要的时候,你都要挤出时间,省出精力,来关心你的朋友。你在慰问、开导、鼓励和温暖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慰问、开导、鼓励和温暖。人到中年,对青山秀水、佳景名胜早已餍足无趣,但对朋友却不能不闻不问,视若阙如,因为中年时期的朋友难得而易失,天荒一个,地老一片,所以,我反对中年人出轨、出格,却主张中年人出门、出家——经常走出来串串门,看看朋友。

就现在的总体情况来看,中年人之间的交往互动,相濡以“默”,在男人与男人之间不难,在女人和女人之间更易,阻碍较大的就是男女之间,尤其是中年女人对中年男人。女人一到中年,本来压力就大,“容”景就差,还喜欢自己给自己下定义,评身份:“都黄脸婆子了,都人老珠黄了,都这把年纪了,还什么、什么呀?”这种消极、早衰式的自我暗示,不仅抹杀了中年女性应有的活力和魅力,反而让中年女性的境况变得更加不堪。

华人中年女性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帮儿女背东西,为己所累,就像柳宗元笔下的蝜蝂——“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这种毫无原则地投入和奉献,实际上惯坏了儿女,疏远了老公,自己也累得爬不起来,而且青春永逝,万劫不复。

由于中年女性的普遍早退,致中年男性因孤独无伴而误入歧途,外包暗藏者蔚然成风。老牛吃嫩草,夕阳无限好,但毕竟代沟如虹,交心甚难。反击报复的女性,虽然“老鸡捉小鹰”的游戏很好玩,可小老公迟早会在外面“有人了”,说不定还要卷走你一大笔钱,这又爱又防的日子,着实恼人且累人,正所谓“老阴配小阳,身心两损伤”。

所以,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考虑,中年男女还是应该尽早握手言和,相看两不厌。中年女性首先应该从家庭和儿女那里解脱出来,好好地呵护、珍爱你未来的老头子,因为配偶第一才是真理,家中少了谁,日子都会照常过,儿女大了终要飞走,剩下来的只有你和他。对中年男性而言,枕边人就是你今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她如今的样貌和身材,不过是宝镜上飞落的一抹尘埃,只要你用心擦拭,它还会明亮如初。

对中年女性的情感开发,我一向主张,退一步山穷水尽,进一步柳暗花明。当然,如果你实在搬不走“七年痒”、“十年痛”、“二十年没知觉”的障碍,即使你不搞“换妻而乐”,至少也可以“易偶而谈”。


                     
美人梅——中年女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