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佬遭遇饺子的尴尬事儿
文章来源: 爸爸的草鞋2014-09-20 14:18:32

 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从小大米饭就菜喂大的,一直对饺子没有啥兴趣。不怕大家见笑,在饺子问题上,我和表妹早年还遭遇过几次尴尬,虽说现在也能入乡随俗,但终究没能培养出对饺子的深厚感情——真是顽弥不化啊。

尴尬镜头之一:

大学毕业离校前夕,我的老师一家热情设家宴为我饯行,感激涕零,准时赴宴。老师满头大汗开门迎我进屋,只见师母和儿媳仍在厨房里挥汗如雨地忙活,本就炎热的六月天,加上厨房两口大锅腾腾地煮着,桌上已是两大盘刚捞出锅的滚烫的饺子。老师笑呵呵地说,送行饺子迎客面,今天我们来个饺子宴为你送行,六种馅,六六大顺,荤素搭配,如何?

我的感激到了内疚的程度,连声说:老师,您和师母真是…….!真是什么呢,我真是不知道怎么措词了。一方面我发自内心地感激,都快热泪盈眶了,这份疼惜直追爹娘啊;可另一方面,我是真不爱吃饺子。热情饺子宴上,我一边配合气氛,一边细嚼慢咽,心里寻思着:不知食堂晚上开到几点?若是早点告辞,兴许还能买到个茶鸡蛋吧。这件事至今想起来还无比惭愧,真是辜负了恩师一家的盛情美意。

尴尬镜头之二:

工作了,在大学里。我们有一个外教公寓楼,里面常常有一两套闲置的房子,这就大大地方便了我们元旦聚会。每年迎新聚餐,大家都乐此不疲地要亲手包饺子,并且个个身怀绝技, 争当调馅专家、擀皮能手,包出来的饺子也是一个赛一个的好看。每如此,我自惭形秽,只能殷勤地打杂。有一年聚会,我上进心突发,决心学会包饺子。于是,现场请教,反复实践,同事们都夸我一学就会。当时心里那个美啊,甭提了。正琢磨着下班就去买面,晚上回家趁热打铁,继续巩固包饺子技术,也好让俺的家属们开天辟地吃一回饺子!

真是心想事成,聚餐结束后,竟然剩下好大一团醒好的面。同事们好像看见了我的心思,纷纷提议,让我把面带回家接着练习。我揣上面团就往家奔,心里想着:我得有所创新,不能总包那些猪肉白菜、韭菜鸡蛋一类的传统饺子,尝试包点稀奇美味、最好能走饮食文化路线的精品吧…...想入非非时,又一个念头蹦出来:何不请另一对朋友夫妇晚上来我家鉴赏创新饺子?此念一出,一边开车,一边鬼使神差地就拨通了电话,那头兴奋地问:几点有饺子吃?我不过脑子地答:很快,晚上六点半以前。

不到六点半,朋友一家准时赴宴,他们是怀了极大的好奇心而来,吃饺子的兴趣还在其次。一进家门,夫妇俩直奔厨房视察工作,见我操作料理台上又是干贝又是虾仁,还有一堆剁碎了的稀糊糊的蔬菜淌着绿菜汁儿。

朋友问:你的馅打算怎么调?

我答:用油、盐、生抽搅和到一起啊

再问:这么嫩的叶子菜怎么能包得拢呢?

我笑笑,不知怎么答。

接着问:干贝、虾仁怎么都硬邦邦的?你的面准备好了?

再答:我也奇怪,怎么这么硬邦邦的呢?但面是现成的!

我胸有成竹。

待我把面团拿出来,他们看得一脸惊诧:这面已经干硬成一团了! 

听着厨房里热闹的对话,他们的小千金好奇地凑过来,奶声奶气地对我说:阿姨,我都会包饺子,你不会吗?

我的小宝贝显然也饿了,马上跟贴说:我妈妈从来就不会包饺子。今天什么时候可以吃饭啊?

乖乖,就不能给我留点面子么?!我尴尬到无地自容。

那一顿难忘的饺子宴,直捱到晚上九点才开席,还多亏了朋友夫妇救场。

尴尬镜头之三:

无独有偶,一次表妹来我家,说起南北饮食习惯差异,给我讲了一件她的饺子趣事儿。

刚结婚时,她父亲(我的舅舅)对她找的老公不大满意,理由是:对方学的是器乐,用舅舅的原话说,那就是一个敲锣打鼓的——因为他玩的是架子鼓。表妹听父亲这样贬损自己老公的艺术追求,很不舒服。为了避免彼此看不起,翁婿见面机会不多。生孩子时,表妹接父母来自己工作的城市小住。 妹夫父母对亲家到访十分重视,他们是北方人,接风宴自然也是满满当当一桌子不同馅的饺子,每人面前还配有精致的一小碟宁化府老陈醋。
    没成想,事后舅舅牢骚满腹:没见过这么小气的人家,亲家头一回见面桌上除了饺子还是饺子,最忍无可忍的是饺子还要蘸着酸不溜秋的醋吃,实在是难以下咽。表妹听着父亲的抱怨,哭笑不得,劝解道:在北方,这可是一种高规格的接待啊。再说,除了饺子,不是还配有八碟小菜、茅台助兴吗?

表妹跟我描述当年这番情景时,笑着说,估计当时父亲是馋米饭炒菜,无论饺子多么美味都不如米饭炒菜,因此,完全忽视了八碟配菜的存在,也不记得当时人家举着茅台,一边倒酒一边说着“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的吉利话了。

    看看吧,多么执拗、倔强的饮食习惯啊!

当然,这是N多年前的老黄历,现在想起来只做趣谈,如此固执的一页历史早已随着改革开放、南北人口频繁流动而翻过篇了。不是吗?现如今,中、西餐都可以随意变换享用,还在乎饺子与米饭的纠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