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干不过印裔,我们该怎么办?
文章来源: 北美曹先生2019-04-08 17:23:38

印度游学回来后,写了几篇观感总结,其中那篇《去了印度,才知道华裔为什么干不过印度裔?!》被很多朋友转发,引起广泛热议。另外,身边有不少朋友错过上次印度之旅,但对印度都非常感兴趣,也同样有关于华裔和印裔比较的困惑,所以上周日4月7日,我们“温哥华幸福家庭群”特别组织了一次印度游学的主题分享午餐会。

这次活动,共有44位朋友参加,从中午11点半一直到下午4点多,远超原计划的人数和时间,大家交流的信息很多,讨论的内容很深,互为启发,都有收获。

陆续到齐后,大家一边品尝印度美食,一边聆听各自的简短介绍。这40多人,有刚来温哥华才一个月的,也有30年前就来加国留学的。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虽说简短介绍,但这个环节还是大大超过预定的时间。不过这个环节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大家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真正的彼此抱团和相互帮助!这也是我们《幸福家庭圈》在致力推动的事情!

大家介绍后,先由活动主持人及印度游学团团长曹先生简要介绍一下这次游学的大致活动情况,然后有请本次游学团领队、旅游专家Mark先生,结合印度之旅,讲讲西人与华人在旅行选择上的差异性。

Mark说,西人安排旅行时,第一,规划的时间特别早,他所安排的去印度团至少是一年前就开始规划的;第二,他们要求的都是深度体验,而不是走马观花,拍照留念;第三,他们看重的是品质,而不是价格。相比之下,华人就没这么讲究,往往以价格为主要考量。其实,不同的价格就意味着不同的品质和不同的体验,这在去印度旅行中尤为明显。这次印度游学团就是按照西人旅行的方式设计的,并且增加了与当地精英的交流活动。

其间,游学团成员Crystal、边总、Sandy以及没有参加本团但最近也去印度旅行过的lucy、Daisy和张女士等,分别分享了他们的最大感受,一个共同的看法是:印度太丰富多彩了,印度很难用好坏来评价;印度一般不想去,但去了就很想再去!

其后,我本人结合印度之行以及多年的思考,简略谈谈相比印度裔,华裔在北美发展的最大障碍。以前,因为对印度的不了解甚至误解,总以为印度和中国差不多,包括社会制度方面差异也不是很大,因为印度和中国都是实行社会主义,而且在各自重新建立或独立后,都是长期向前苏联学习,现在也都是和俄罗斯很交好的国家。但实际去过印度后,才发现印度实行的是和欧美完全一样的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制度。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印度和中国在社会制度上的不同,才导致印度裔和华裔在北美的巨大不同!一切其它的差异本质上都是由制度差异造成的(甚至包括宗教问题)。包括大家常说的文化上的不同,这个说法没错,但太笼统了,到底是文化中的哪一部分妨碍了华裔的发展?文化和制度是什么关系?引用一个定义供参考: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所以,还是制度的事。

制度不同对华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至少是两方面:一个是恐惧,对批评和某些交流的恐惧;另一个是很难被信赖。这两方面在海外生活的越久,融入的越深,进入的层面越高,越有深刻的体悟。另外,最可怕的是,这两方面不仅体现在第一代移民身上,而且代代相传,难以止息。

几个专题分享后,就是大家热烈的自由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多,也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其中Joan女士提出的情商问题,成为讨论中的热点。她来加国多年,一直在各级政府工作,她本人和印度也有特殊的关联,去过印度多次,她认为华裔和印度裔比较起来,最大的问题是情商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印度人口密度更大、都有宗教信仰等,使得印度裔的情商普遍高于华裔,以致于印度裔混得更好。

她的“情商差异论”,大家都觉得很受用。但也有朋友认为,中国人并不缺乏情商,只是这种情商过于功利、过于短视而已;也就是说,华人具有专制环境下的高情商,但不具有民主机制下的高情商,其原因还是制度与规则不同造成的。但不管怎样,在加拿大在美国在海外,华人的情商能力的确不如印度裔,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者这次时间有限,二者这个话题太大,最后大家相约以后多讨论,共同提升华人的竞争力!这个话题可能是北美华人最为关注的,所以笔者那篇《去了印度,才知道华裔为什么干不过印度裔?!》被大量转发和评论,肯定认同的多(想必很多是来自在海外的读者),批评指责的也不少(估计主要来自国内的读者,完全可以理解)。为此,笔者再谈几句。

截止目前(4月8日晚),在诸多文后的评论中,这两条评论被点赞的最多。一个是关于忠诚问题,一个是关于抱团问题。看来,这两个问题是焦点。

读者评论:“印度受英国殖民统治很久,养成了对白人的绝对忠诚,所以白人用印度人比用中国人放心。这才是主要原因。”

读者评论:“现在别说抱团了,能不去告密已经谢天谢地啦……何况现在还鼓励告密,你叫华裔谁敢去抱团嘛?!”

“忠诚”与“抱团”问题,确实是华裔与印度裔的两大明显差异,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才是笔者那篇文章所探讨的。华裔与印裔有很多不同,到底哪个是关键?这些差异现象,有的是因,有的是果,只有深入刨析,才能究其根本。

我觉得,职场发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在哪里,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底层靠技能,中层靠情商,高层靠信任(或者说忠诚)。华裔不缺技能,底层打拼不输任何人;情商不如印度裔,因此各行业和大机构里,中层数量,印裔远远多于华裔;而信任或忠诚的问题,华裔先天就输给了印裔,所以高层只能看到印裔风起云涌,而华裔却难觅踪影。

如何建立信任或忠诚?这个通过个人努力,比如提高情商和领导力,主动结交有资源的高层人士,等等,可以有所改进和见到成效,但是这个还涉及到族裔的背景(就是讨论过的制度不同等问题),尤其是在有冲突的环境下,这就是个人很难去改变和影响的了。因此,在今后长时间内,华裔都很难赢得信赖,这是一道有形和无形的巨大门槛!

那华裔该怎么办?笔者在那篇文章中谈及了三点,很多读者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一位在多伦多的朋友在转用这篇文章时,还写了几点很有见地的看法:其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华裔必须要过语言关;其二,华裔必须形成整体力量,来增强精神力量和棋力信心;其三,要有开放的学习心态,尽快熟悉新的文化和新的游戏规则;其四,人际关系是基石,建立有意义的优质人际关系需要长期投资和用心经营。

多伦多这位朋友说的非常好,尤其是她提到的华人抱团和自建人脉的观点,本人完全认同,而且我这几年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事情!

能不能被信赖,主要是他人的事情;能不能抱团,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作为华人,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说。如果做不到把北美的大部分华人团结起来,那至少可以把身边的人和优秀的家庭团结起来。只要大家志同道合、齐心协力,分享资源、互相提携,相信一定会有所改观,一定会让下一代更多地进入重要领域,进入中高层!

本人这几年在温哥华等地建立“幸福家庭群”,就是在开展这些交流分享活动,并开设《幸福家庭圈》微信公众号,广为传播合作意识和抱团精神,让更多精英人士和优秀家庭能相互结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优质的人脉关系网。

在我看来,这是一项事业,需要大家都参与!如感兴趣,请关注《幸福家庭圈》(微信号:familyunion),或与笔者联系(微信号:michaelcao0658),共商华人发展大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