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一侃九三大阅兵的音乐
文章来源: 宋乔19812015-09-06 15:35:50

北京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激起网上烈讨论。关于该不该阅兵的讨论已经够多的了。我只想聊聊对于这次大阅兵音乐的感想。我原来心里犹豫着是否要看关于大阅兵的实况转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再次看到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那种庙会似的热闹场面。我对零八年北京奥运展现的那种法西斯美学风格的盛大场面已经伤了胃口,不愿再尝试一次。那种成百上千的人穿着尿不湿聚集在广场上一站几个小时的情况,想一想都觉得很不人道,让人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反感。张艺谋搞的那个东西从艺术上来说比二零一四年俄国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真是差远了。那种刻板,僵硬的表现令人生厌。就像他的电影一样,他亦步亦趋地在演员,音乐作曲,器乐演奏家的选择上拷贝李安的《卧虎藏龙》,他在奥运开幕式上特别邀请多明戈和萨拉.布莱曼来捧场。张艺谋企图要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但处处显示出不自信。但我最终还是看了这次阅兵的现场直播。总的印象是这次的音乐是失败的。

 

首先从音乐曲目的选择来说,抗战时期可供选择的好的音乐作品很多,但是主事者却只是选择了共产党方面的音乐家的作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战争,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民众。作品选择的面宽一些才能更好表现全民抗战的主题。何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并不是那次伟大战争的主战场。其次,如这次阅兵的名称所示,这次的纪念活动是放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七十周年上的。所选择的曲目里缺少了当年反击法西斯的几个主要盟国的音乐。国外的作品不一定要多,但选几首做代表,也正可以体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说到演唱部分,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次的阅兵现场有一个由两千多人组成的大型合唱团,这样庞大的合唱团是中外古今都罕见的。其实有现代先进的扩音装置,根本用不着这么庞大的合唱团。国际上大型体育赛事等都不乏用小型合唱团而成功的先例。这其实也是沿袭张艺谋搞零八年奥运和导演歌剧《图兰朵》的法子,人海战术。其结果是费力,费时,费钱,费事而效果不佳。这个活动的音乐总监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对音乐的处理上,而不是只图大型合唱团造成的视觉震撼效果。有趣的是这个超大型巨无霸合唱团在音乐的处理上非常粗燥,只有男高音和男低音两个声部,把女声完全排除在外。很难想象一个大型演出的合唱团只用两个声部的。用这样的方法演唱这些歌曲让我觉得比过去听到过的其他演唱版本都要差得多,既单调,沉闷,又缺乏动人心魄的力量。在《太行山上》这首歌里,开头的几句“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传统的唱法都是由女声带出,使人仿佛亲眼看见磅礴而出的红日那瑰丽的色彩。前面的女声的优美抒情的表现和后面大合唱“敌人从哪里进攻,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的铿锵有力互为对比,更加强了演唱的效果。特别是“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这段,应该,也必须有女声加入的。从另一个角度讲,抗日战争是全民的战争,用一个包括女高音和女低音的传统的合唱团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大阅兵中都有女兵方队,把女声排除在合唱团外是很奇怪的。声部选择的不合理还体现在没有高质量的男高音声部。男高音声部是合唱团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是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声部。好的男高音那种高亢明亮,有穿透力和金属色彩的声音给整个演唱带来活力。男高音被一些行内人叫做“难高音”,技术要求极高,也是中外合唱团人数最少的声部(不好找)。这次这个两千多人的巨型合唱团要找到足够的合格男高音当然会是一个难题。所以这次合唱的效果不佳,好多时候感觉演唱者都是用大本嗓在唱,仅有的两个声部也没有听出明显的音色对比,给人的感觉像是齐唱,而非合唱。就以我自己参加过的歌剧《阿依达》的合唱来说吧,两个合唱团由一百二十人组成,共十六个声部。其结果是让人感觉色彩极其丰富,饱满,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和震撼性的效果。其它歌曲如《保卫黄河》等也不如我听过的一些业余合唱团的表演。如果这次合唱能精选一个一百多人组成的合唱团好好排练,结果肯定会好得多。总的感想是要多在音乐表现上下细致功夫,少耍小聪明,搞人海战术和一些怪点子。搞音乐如此,治国也是这样。

 

 

宋乔 2015 年9月6日 于 木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