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路系列】我梦迴萦绕的衡山路
文章来源: 金笔2009-01-09 23:16:57

我小时候的家是在上海一条新村弄堂内,弄堂的后大门开在衡山路上。我们的小学就在后弄堂边的一排楼房里,楼房边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校场。现在小学的楼房已经被翻造,成了居民活动中心。校场上现在盖起了一栋十几层楼的房子,叫艺术公寓,据说一些市里的头头也住在里面。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只是在弄堂内玩耍很少走上衡山路,但上了中学以后,上学下学每天多多少少差不多都要走过两三回。

那个时候走在衡山路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路的中央是机动车道,15路电车,49路公交车,卡车,还有轿车,车来车往。路的两则是自行车流,男女老少在半遮荫的树影下,车轮滚滚,川流不息。那个时代的上海人,在穿着方面比同时代的外地人更花哨更得体。特别是女士们,冬天是花花绿绿的围巾,手套和棉皮鞋,夏天则是淡淡的带有小花或格子的确良衬衫和深色的裙子,一丝一缕的阳光透过衣衫隐隐约约的袸托出她们纤细玲珑的肌肤,衬上美腿和凉鞋,也算是当年路上的一个景观吧。

我跟同伴们走在衡山路上,几乎很少对路边的高墙深园发生兴趣。路边上的围墙多是由半人高的石栏杆围成,有点象北京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上的栏杆,但是没有石头狮子。在石栏杆的里侧,又加筑了一道一人半高的竹篱笆墙。这篱笆墙是由细竹子或竹片编织的,上面又涂上漆黑的油漆,给人一种森严的感觉。我们都知道这墙内是旧社会达官显贵,或洋人买办的洋房公寓。扒开竹篱笆张望,公寓都是空关着,主人大约早已跑到国外去了。

我一直以为衡山路 (以及衡山路周边的几条小马路) 可以说是上海最优雅,最令人心旷神怡的路。这一带早年是法租界,因此有很多哥特式的建筑物。即便是今天,跟浦东一片片崭新的高楼别墅相比,衡山路仍旧显得雅静和高贵,堪称是海派文化的中心。

近几年我回国,再看一看衡山路,猛然间觉得衡山路已不是想像中那么宽敞 (虽然靠近徐家汇的一段路面已经被开拓了),但还算笔直,而上海的旧马路或多或少都是有点弯曲的。除了路边的建筑物,衡山路最具特色的就是人行道上两排枝叶茂盛的梧桐树。因为曾是法租界的缘故,我们小时候都错误的认为这是法国梧桐。我工作后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说是这些梧桐树其实来自我国中原河南省。当年的修造者为了摆 "噱头" (上海话,制造效应),故意将它们说成是从法国运来的树苗。在我的青少年时代,这些梧桐树已经长得十分高大浓郁,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它们可以将路面遮掩的只看见一丝一缕的阳光。

记得一次在上学的路上,几个市郊的农民兄弟拉著板车从我们身旁走过。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的农民对另外俩个伙伴说道,"看,难怪上海人的皮肤那么白,你们看走在这里都看不到阳光啊"。

秋天来到时,西风一起,梧桐树的落叶撒满了衡山路。踩着枯黄的树叶子,脚底下发出 "喀嗤,喀嗤" 的响声,这种感觉真是美妙极了! 那时候我们还玩一种游戏,就是拿自己找到的梧桐树叶的茎,将对方的茎扭断。最厉害的茎,不能太老,否则就脆了,但也不能太新,新的很嫩。有时候找到一根刚刚好的茎,可以一连击败对方好几根茎,那个高兴劲,呵呵。

许多年后的一个深秋季节,我去华盛顿特区开会,中午走在一个居民区的街道上,街道的两旁是新英格兰地区特有的枫树。踏着满地枯黄的枫树叶,脚底下也发出 "喀嗤,喀嗤" 的响声,一下子,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