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和一座音乐之城
文章来源: 花似鹿葱2024-07-02 06:00:27

2024年的哈尔滨之夏又开幕了。如今中国各大城市的各种音乐会层出不穷,但是在文革之前,只有两个城市有这样的音乐会,南方:上海的“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北方,哈尔滨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上海之春定名于1960年,始于1959年的“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第一届哈尔滨之夏于1961年,如果讲起始,则源于1958年8月的“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月。

60多年历史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让这座北方冰城浸染在音乐的氛围中,不仅成为一大批音乐专才的摇篮,也为最普通的老百姓施展音乐才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这事办得有眼光受欢迎。

这样一个有水平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一个女人、一个顶着“右派”大帽子的女人提出来的。

这个女人名字叫张权。

张权是江苏宜兴人, 1936年,17岁的她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起初主修钢琴,后改学声乐。1937年,张权入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进一步深造。可惜好景不长,日本人来了。张权跟着学校颠沛流离几经辗转到了重庆继续学业。毕业后在重庆国立音乐院声乐系任教。1947年6月,张权留学美国罗城纳萨瑞斯学院、依斯特曼音乐学院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1951年自依斯特曼音乐学院研究院获得音乐文学硕士学位及音乐会独唱家、歌剧演员证书。

1951年9月20日,和许多留学欧美的的青年一样,受到新中国的感召,张权启程回国。张权和丈夫莫桂新先后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来又一起调入中央实验歌剧院。

1956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首次上演歌剧《茶花女》。歌剧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卢肃不让张权饰演女主角薇奥列塔,因为““像张权这样的美国妇女,若是站在人民的舞台上,简直是不能容许的。”,转而安排来自延安唱中国民歌的自己的夫人饰演薇奥列塔。可惜夫人力不从心,不得已让张权主演。张权主演的《茶花女》获得中国国内及国际高度评价,被誉为“东方茶花女”,这应该是张权歌剧生涯最辉煌的时刻吧?

1957年张权响应党号召,大鸣大放批评所在单位领导的问题。毫无疑问被打成右派分子。,工资降三级,从一名著名演员沦落为洗衣女工。

灾难接踵而来。

丈夫莫桂新也被定为右派分子,1958年在北大荒兴凯湖农场劳动教养期间因食物中毒去世。1961年3月,张权被逐出北京,下放到黑龙江省哈尔滨歌舞剧院。

在寒冷的哈尔滨张权体验到了温暖,她作为人才受到重视, 成为歌剧院的独唱演员和声乐教师,并且摘去右派帽子。1961年经她提议,原来群众性的“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月提高规格,正式办成有专业团体为主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62年,张权列席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写出提案建议成立哈尔滨歌剧院。1962年,张权终于获得在全国举办独唱音乐会的资格,再次展示她夜莺班的歌喉。

可是文革浩劫她再次遭难, 又戴上了“美国特务”、“反动学术权威”、“崇洋媚外”等更加罪恶深重的帽子。被揪斗、剃阴阳头,腰骨被踢伤。她又一次失去舞台成了一名剧院杂工。洗演出服,缝制样板戏服装,为乐队抄样板戏总谱。。。。

1977年,张权终于解放了可年龄又到了。面临退休,她想叶落归根回苏州,但无法落下户口。偶而机会见到王震,王震要她不用退休,去北京工作。

领导有指示,芝麻开门。1978年,张权调回北京,在北京市歌舞团工作。她曾任北京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歌舞团艺术指导。1979年,文革期间停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恢复举办。音乐会特邀张权及女儿莫纪纲举办“母女独唱音乐会”。

1993年6月16日,张权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病逝,享年74岁。在北京西什库天主堂举行追思大礼弥撒。她的遗体与丈夫莫桂新的遗物一起火化,合葬于北京百望山北边的天主教墓地。

中国人很会记仇,刻骨铭心地记着,但是也要学会感恩,感恩那些历经磨难给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人。

如今,哈尔滨是在全亚洲唯一被联合国誉为“音乐之都”的城市,从1979年恢复的“哈尔滨之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荣耀之余,别忘了张权。

网上没有搜到张权个人的照片,只好这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