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里的哈军工轶事
文章来源: 花似鹿葱2024-06-11 09:50:31

“哈军工三个字如今是网络热词。

同样是大学,论历史还是学术水平比不了清华北大,就是比同一座城市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军工都排不上;同样是军事院校,最早的是南京军事学院,院长是刘伯承,资历军衔也比陈赓高。可为什么哈军工在众多院校中如此受青睐?

现在回忆哈军工历史的文章海海,但是都是正史,咱可以讲点野史

哈军工大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大名里根本没有“哈尔滨”三个字,加个“哈”有了地理位置“哈军工”叫起来顺口响亮就是爱称。公交车到这里有一站,多年就喊“军工到了”,其实军工没有已经几十年了。可是哈尔滨人依旧这么叫。

哈军工筹建在朝鲜战争时期,老美的武器装备无疑大大刺激了中国军人的神经,仅仅有个军事学院研究军事战略战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要有一流的军事装备。于是从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调回来陈赓,由他来主持这项工程。

选址在哈尔滨,不仅是众多文章所说与哈工大有关,而是跟当时中国经济建设要背靠沙发即以苏联为坚强后盾的总体思路有关,依靠苏联经济建设哈尔滨有三大动力十大军工,每个工厂都有上万人之众,所以哈尔滨捧铁饭碗的比一般城市多得多。依靠苏联再建哈军工,太理所当然。

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哈军工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425日基建破土动工,,9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这才叫大跃进速度啊。

哈军工选址哈尔滨文庙街,从地理位置看仍是南岗“龙脊”之上的风水宝地。南岗到这里便是大下坡,属于太平桥区,算是贫民区吧。我们家一个朋友,父亲曾是江苏省的一个领导,他瞧不起那些文化修养差的人,就说“这家伙太平桥出身”。

哈军工虽然选址“龙脊”,其实也有隐患。

哈军工有自己的水塔用自家地下水,市政则用松花江水。大院里的人一直以自己的地下水比松花江水纯净好喝而自豪,殊不知历史上因为靠近旧时城市边缘,这里原是哈医大的麻风病区和劳工的坟地。可能地下水也遭到污染。以至于八九十年代很多教职工得了肾炎乃至肾癌,当然这都是私下议论猜测,没有官方认定。

哈军工最初设立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了防化工程系。

哈军工初期来了一大批苏联军事顾问专家,首席顾问是瓦..奥列霍夫中将,1957年就在哈军工岗位上逝世,据说这家伙深受斯大林赏识,遗体专车运回俄罗斯。哈军工的苏联专家不是一个半个,不是一个系一个而是深入到每个专业都有一名苏联专家。

这么多老毛子住哪里?这也是一段故事。

话说身兼哈军工院长和政委的陈赓,点将点到刘居英。此人与文革前的北大校长陆平是亲兄弟。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老家流亡到北京,一起考进北京大学又一起参加一二九运动一起参加革命,都是抗战老干部。东北解放后,陆平代表中国从苏联人手里接管中东铁路,并出任首位哈尔滨铁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弟弟刘居英成为志愿军铁道兵司令员。然后随陈赓来到哈军工任副院长。他一眼就看中了火车站一侧的“大和旅馆”,这名字是日本人给的,它的前身也是中东铁路的宾馆,随火车站同时竣工。刘居英跟哥哥要大和旅馆,简直不要太顺利,“大和旅馆”就此成为哈军工的招待所,第一批贵宾就是哈军工的苏联军事顾问团专家。

1961年,刘居英升任哈军工院长,之前的1960年,陆平则接替了马寅初,成为北京大学的掌舵人,兄弟俩同时掌管中国两所顶尖大学,一文一武,一时也传为佳话。

哈军工建院伊始,刘居英就出任第一副院长,1 95537岁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哈军工的成长过程中,贡献巨大,陈赓后来担任副总长公事繁忙,刘居英成为哈军工实际的掌舵人。

刘居英他有高等教育背景,和知识分子有共同语言,同时几十年军旅生涯又有了军人的豪爽。文革中造反派逼他的女儿上台去揭发批判他。女儿无奈,上台说:“刘居英作风霸道,在家里打扑克,输了就耍赖蛮不讲理!”

哈军工的教职工队伍分成几个部分。

一般的管理干部主要是陈赓从二野调来的,其中有十几个1955年授衔中将和少将。

教师国内从上海交大还有北大清华抽调的教师,如哈军工教务长就是上海交大(?)副校长,他的助手是意大利回来的航空专家(不是学生已经是专家)

还有一批教师是英美留学回来的,我先生的老师就是美国回来的。

此外从一期二期毕业的学员中选拔优秀者送苏联留学回来任教。我认识一位在苏联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获得副博士的教师,他凭记忆记下了苏联潜水艇制造的很多关键数据,为此算是立了大功,回来就评为副教授。

哈军工校园两道门,一道门里是宿舍区,分大红楼区,和小红楼区,住的都是不同级别的教授专家。文庙街上的文庙始建于1926年,专为祭祀孔子而建,是东北地区最大孔庙。这条街划给了哈军工,文庙成了军工图书馆,文庙与图书也算相得益彰。文革中当了省军区的仓库,九十年代仓库迁出,改建为黑龙江民族博物馆。旁边还有哈医大遗留的一座精致的俄式小黄楼,雕花墙框,尖顶大门还有罗马柱,成为物理化学楼实验室。后来是黑龙江省军区门诊部。


旁边还有哈医大遗留的一座精致的俄式小黄楼,雕花墙框,尖顶大门还有罗马柱,成为物理化学楼实验室。后来是黑龙江省军区门诊部。

这些都属于后勤服务部门,所以都在一道门里二道门外,一道门有站岗,一直站到八十年代;进二道门不仅有站岗还用通行证,进去才是真正的教学区。

首先就是哈军工的办公楼,长长的坐南朝北的二层黄楼,很朴素无装饰,背后有体育馆游泳馆,体育馆游泳馆面对是1100米马路跑道的大操场,大操场另外三面是31号、41号、51号教学大楼。这三栋楼中31号最大,是三系(海军工程系)4151号分别对应四系(装甲兵工程系)和五系(工兵工程系)。四系后来被空军航校占有简称“016, 51号楼省军区没排上大用场,里面甚至被省军区养过军马!

与办公楼在一条文庙街上的是11号楼(对应一系空军工程系),21号楼(对应2系炮兵工程系)。11号楼是5座教学楼中最大的一幢,呈“日”字型。

五座教学大楼都是“大屋顶”,即梁思成所推崇的将现代化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高楼的屋顶上,传承中国古代庙宇用琉璃瓦覆盖屋脊式楼顶的模式。

在北京,国防部、地安门总参大楼等等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建筑。其中力拔头筹者当属哈军工的大屋顶。

中国式大屋顶两端一般龙头鱼身的造型“螭吻”。据说中国神话中龙生九子的其中一子叫螭吻,它擅咬吞,口中冒水润嗓,依附在建筑物上有防火辟邪的作用,从明朝开始才有吉祥寓意,才和建筑装饰产生连系。

但是哈军工的大屋脊上不设鸱吻龙头,而是在屋脊高处站立的是一个回头望月的上山虎。猛虎昂首翘尾,仰天长啸,十分威武别致。

 

挑檐上也不摆神兽,则是由一个骑兵为前导的一溜儿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武器模型作为各系教学楼的识别标志:比如1系空军工程系(11号楼)的教学楼就是五架飞机簇拥在骑兵后面;2系(21号楼)的教学楼是骑兵率领的五门大炮;3系(31号楼)教学楼是骑兵之后的五艘舰艇;4系(41号楼)教学楼是在骑兵引导下的五辆坦克;5系(51号楼)的教学楼则是骑兵带领的工程车。

宫殿式大屋顶歇山飞檐,红柱门廊,尤其是屋檐设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其实不仅是造型,整个建筑用工精良,号称可以防原子辐射。八十年代中期,有个学生就从11号五楼回旋的楼梯口一跃而下,害得我每每走到那里就后脊背发凉。

这样的建设规模,使哈军工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海、陆、空三大军种、诸多兵种、数十个专业学科科研教学全部集成在一所院校里的超级综合军事技术学院。

跟这些硬件比,更引人注目的是来读书的那些元帅将军和省长部长大人的公子与千金,我们略举一二——

58级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

59级的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

60级的毛泽东之侄毛远新,林彪元帅之女林小霖, 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

61级林伯渠之子林用三,黑龙江省长李范五之女李黎力,罗瑞卿大将之女罗裕军

61级陈毅元帅之子陈丹淮,贺龙元帅养子陈洪生

62级杨成武上将之女杨俊生),唐亮上将之女唐东元)。

63级的俞正声(退休前任政治局常委,其父为北平地下党领导人黄敬,原名俞启威,江青前夫)。

64级的陈赓之子陈知健、王震之子王军、广州军区副司令文年生中将之子文戈夫。

65级的朱德之孙朱和与朱春元、谢富治上将之女谢小沁,江姐之子彭云。。。。

10位元帅的7位有子女在哈军工读书,还有更多的省部级官员将军之后,哈军工因此被称为将门相府之地,

这些出身高贵的年轻人无疑成了校园一道风景线。但是也有沦为阶下囚的

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上将之子陈东平,哈军工导弹工程系60级学员,与毛远新睡上下铺;因收听敌台广播,1964年被军事法庭判劳改两年;1983年“严打”以流氓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至于林彪之女林小霖,她的生母林彪的前妻张梅后嫁给了哈军工装甲兵系系主任徐介藩少将,母女同校也成为人们的谈资。

除了这些高干子女,哈军工学员多为普通家庭,但是除了文化课过关还必须过政审。60、61年大跃进扩招翻番,学员文化程度更是参差不齐。直到1962年决定只从应届高中生考试录取,并对前几届文化程度差的学员经考核予以退学,当时俗称“泻大肚子”。有五六百学员被退学,还有一千多被降级。

当时被泻大肚子的一个60级学员,因为出身好,还留在系里当保卫干事,春节带枪回老家,在火车上拿出来显摆,结果枪走火打死人,回来受了降级处分却还能留用。1966年哈军工集体转业时,眼见原来的小师弟都评了行政22级,他却只有23级,于是嫉妒心作祟,各种理由扣留了6465级的退伍军人证明书,时值文革开始,竟没有追究他,而6465级也没有拿到退伍军人证明书,此人后来死于肝癌。6465级闻听都说“作恶的结果”。

注: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