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艺术大师这样诠释
文章来源: 花似鹿葱2024-06-02 06:54:33

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如今世博会园区这片土地以中国馆为中心形成了新的景观,游人如织。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注意 黄浦江对岸那根大烟囱,曾经是南市发电厂的标志,现在已已经建成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年2019年我两次回国都去参观了那里,借此学习了解”当代艺术”在中国和中国人的观感。

我曾经写过一篇《克莱因蓝,永恒的蓝》就是2019第二次去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获。那一次的展览主题是《挑战的灵魂》,欧洲当代艺术代表人物——伊夫·克莱因是中心。

第一次去当代艺术博物馆是2018年,那一次的主题是《陌生风景》。这“风景”到底有多“陌生”?

步入大厅,占据底层的展览是堆积如山的衣服,一只巨大的5个爪子的吊车一大把一大把抓起又扔下,就这样周而复始无声无息的重复着。这场景何止“陌生”还有震撼!

你一定立刻想到了死亡,甚至想到大屠杀,那些被无情吊车抓起的哪里是软塌塌的衣服,简直就是无辜无奈的生命啊。。。。

带着这样的心情默默走上二楼,第二件名为《机遇·命运之论》,数百张印在胶片上的新婴儿照片通过机械传送带在巨大的钢筋骨架之间无休无止来回穿梭,蓦地停留在一架摄像机前,“咔嚓”一声,这张婴儿照片就被定格了。接着,那传送带又开始转动了,蓦地,闪光灯中,又一张照片被拍了下来。

两件作品都是法国当代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博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

底层大厅的这个庞大的衣服堆,就是他专为这次展览设计的典型的装置艺术,名为《忆所》。这个汉译有点拗口。

最近引起争论的中央美院的毕业生作品《超级蜂巢》当然还很稚嫩,但是这么一大堆七零八落的纸板用机械传动也属于装置艺术,虽然不能与博尔坦斯基相提并论。感觉比单纯画一幅画难。

感谢上海当代艺术馆引进他的作品展,让我亲眼领受大师的不凡创作,也由此知道了“装置艺术”一词。博尔坦斯基 2021年不幸离世,时年77岁,早了点啊。

2018年我还没有爆发写博的热情,查了查,2018年就写了一篇。。。。。关于回国关于参观当代艺术博物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好在还是习惯地拍照,不仅拍了作品,还拍了文字说明。

两件靠机械传动,靠实物和照片诉说,不着一字,却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作品对于“生与死”思考。特别是那一大堆凌乱散落的衣服“山”,把抽象意义上的死亡变成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感知,堆积如山的衣物很难使人不联想到纳粹集中营里犹太遇难者层层叠叠的个人物品,而二楼胶片上的婴儿照片则全部来自于波兰发行的杂志。

集中营,波兰,生与死就是这样不用绘画不用雕塑不用语言不用音乐明白无误地传递给你,这就是装置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波坦斯基的创作多与生、死与记忆相关。他以各种表达方式创作,包括图像,照片,绘画,雕塑和多媒体装置。除了试图重现过去,他还使用过饼干,蜡烛和数千张照片,旧衣服和名字来记住一个陌生人,并表达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脆弱性和缺席。”(维基)

藉着中央美院毕业生的作品想到了博尔坦斯基,藉着博尔坦斯基思考生与死,藉着生与死想到当今世界,俄乌、以哈、新冠疫情、种族冲突,就像那5个爪子的大吊车随意抓取你的生命,就像突然刹车的传送带让你的生命定格,都是对生与死的诠释吧?

最后扔个彩蛋——

自2008年以来,博尔坦斯基又有新的创作:收集人们心跳声的计划,作为人们活着的证明。2013年他在日本香川县丰岛设立了心脏音资料馆,任何人都可在其中永久纪录自己的心跳、还可以收听他迄今为止收集的世界各地人们的心跳声。

各位有没有兴趣去记录自己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