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黄房子”及建筑
文章来源: 花似鹿葱2024-06-08 07:24:57

说到哈尔滨的历史,离不开中东铁路。说到哈尔滨的建筑,还是离不开中东铁路。

铁路从满洲里修进哈尔滨,必须跨越松花江。如今哈尔滨松花江上屹立不倒的“老江桥”就是为中东铁路而建。

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通车,更别说进入中国境内了。建桥钢梁及中东铁路一应零件器材,先由火车运到敖德萨港,在敖德萨装船起运开往海参崴。为此俄国向美国、比利时等国租赁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组成庞大的水上运输船队,承担中东铁路建设器材运输任务。建桥钢梁散件在海参崴港再装火车,运至乌苏里江右岸的伊曼站,再装驳船沿中俄界河乌苏里江北上,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进入黑龙江,货轮逆黑龙江而上,进入中国内河松花江,然后抵达哈尔滨建桥工地,现场组装架设。

整个运程横跨印度洋、太平洋,历时70余天,行程约2万公里,也是创造了世界铁路桥梁运输史上的奇迹。沙皇俄国当年的实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1901年建成的江桥一直使用良好, 20141210日,新建松花江特大桥开通。2016119日,老江桥以中东铁路博物馆观光步行桥的形式对游客开放,原有的钢轨改建为玻璃栈道。很多年前回哈尔滨特意去走了一遭,新桥建得不错,傍在老桥旁很和谐不突兀。

以大桥为界,桥的西南侧是道里商业区,有著名的花岗岩路面的中央大街。桥的东北侧是道外,中国人的聚居区,当年叫傅家甸。1911年鼠疫横行,火车停运,被封城的主要就是这片区域。

铁路通了,就得有火车站,最初的哈尔滨火车站精致气派,当年的设计图令人惊叹,就是建成后也是中国第一流的火车站。记得1974年第一次去上海,地处闸北的上海火车站的简陋让我大跌眼镜。

可是咱新中国不稀罕这雅致, 1958年拆了个稀巴烂,想重建个北京站第二,结果是拆得糟心建得闹心:面对废墟才发现大跃进已经掏空了钱袋子,新建火车站主楼和側楼之间没钱再建起来,就这么一直张着没牙大嘴。1972年西哈努克亲王来访,这车站太寒酸,于是又是幕布又是大标语牌临时遮丑。

一直到1986年终于要再次扩建了。当年亲见那尘土飞扬车堵人怨,机械轰鸣大地震颤的日子,闹腾够呛!结果新娘揭开面纱,全城哗然。老百姓拿出东北人的幽默,戏谑这新火车站:“远看像坟墓,近看就是大仓库 ”!无语。

从哈尔滨火车站出来的那条笔直大街,以前叫霍尔瓦特大街,霍尔瓦特这是当年中东铁路行政长官的名字,中国人叫他“白毛将军”。苏联红军进来了改名叫红军街,大街缓坡南上不远处就是南岗最高点的中心十字路口,那里建了环形广场,广场中心是木质的尼古拉教堂,文革拆了,就那么空着,用绿树和红色大标语牌对付(我们到处树立大标语牌的能力是一流的)。因为其地下是原来的人防工程改造的地下商业街,后来就干脆就在上面建起一个玻璃罩子,下面看挺亮堂,可在广场上看,真的好难看。我一直叫它“蔬菜大棚”。

广场向东就是秋林公司,本来是两层上面一个洋葱头屋顶,八十年代又加盖两层,虽然反对议论纷纷但是挡不住决策,结果现在四层上面虽然依旧放了原来的洋葱头,终归比例不对,气势没了。秋林公司自从扩建后反而一蹶不振,昔日优雅高贵的商业重地成了熙熙攘攘跟所有商场毫无二致的平庸之地。

越过广场西南有一片“黄房子”,那是68幢俄式老宅院,当年中东铁路员工宿舍。淡黄色外墙和墙框刷成白色的雕花装饰十分醒目,从满洲里到哈尔滨铁路沿线都是这种淡黄色的的火车站和铁路住宅。成为东北很多建筑的特点。哈尔滨冬季漫长,缺少绿色的生机,这鹅黄色就是寒冷中温暖的亮色啊!

中东铁路工程结束后,黄房子成为了苏联专家们的私人住宅。后来这里便成为了哈铁职工宿舍。这种住宅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建筑,窗户外面看似不大,但是里面窗台有七八十厘米宽,可见墙体之厚。何况还有壁炉有火墙。即使没有暖气也足以抵挡严寒的侵袭。很多住宅外侧还有封闭的玻璃阳台,俗称“玻璃房”,就是我们对“sunroom”的最初印象。所以,我在加拿大的房子再小一定要有“玻璃房”!

我家一个朋友的父亲伪满时期当医生时买了一座俄式大宅子,前院有长长的甬道走进去,后院差不多两三个篮球场大小的土地上长满果树,八十年代初,附近单位看上了这块地盘,以三套公寓房外加10万元置换了这块地,然后统统拆掉盖起了五层红砖住宅楼。

19464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东北局由长春迁到哈尔滨,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和陈云等领导人也住进了 “黄房子”。

已经成为哈尔滨地标的索菲亚大教堂几十年都被当做仓库使用,我们总在附近的道里市场(这市场原名八扎市)买吃买喝,谁也没有多看一眼对面马路埋在破木头大门后的教堂,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来了一个新市长汪光焘,他是学建筑出身的,一眼就看中了教堂的艺术价值,就像沦落街头的美女终于得救,洗去满脸污垢满身褴褛,索菲亚大教堂还是不老的大美人。

拆毁火车站,扒掉喇嘛台,教堂当仓库,加盖秋林公司,简直是哈尔滨“革文化命”的绝妙写照。

这些年哈尔滨萧条了,就像一个曾经丰腴高贵的女人,被吸干了乳汁榨干了血肉,人们贪婪的目光都被更年轻富有的女人吸引了。可是女人要历经沧桑才有更动人的故事,何况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女人啊。

今天的回忆,绝非为沙俄为苏联唱颂歌唱挽歌,我们怀旧就是感怀历史,何况这些建筑的一砖一石都是我们的祖先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冒着严寒顶着烈日用粗糙的大手把那些图纸上的线条一点一点呈现在大地上,为此,我们感恩。

而且,相比那些沧桑百年依旧坚固依旧具有美学价值的建筑,我们增添的奇形怪状的大裤衩还有大茶壶还有福禄寿那三老头,是不是应该有点反省呢?中国现在开始评选丑陋建筑,网上点击有好几届“十大丑陋建筑”,洋洋大观!

不过俺们哈尔滨还是有了新的亮点:哈尔滨大剧院。20162月,哈尔滨大剧院被ArchDaily评选为“2015年世界最佳建筑”之“最佳文化类建筑”。

注: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