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手指头死死拉住了中国!
文章来源: 花似鹿葱2021-08-20 06:30:00

阿富汗!阿富汗!当今世界话题真多!按下那个娱乐的葫芦又浮起来这个时政的瓢!

爱看地图的我重新端详那个小小的阿富汗——

阿斗总统加尼脚底抹油,收拾细软金银,扔下他的国民逃了;颇有血气的副总统萨利赫又揭竿而起,聚集旧部,与民兵组织会师潘杰希尔山谷。

潘杰希尔山谷地势险峻,是阿富汗数十年来唯一未被塔利班攻占的地方。时隔20年,反塔利班联合阵线“北方联盟”的旗帜再次在潘杰希尔升起。这个地方是一条长100公里,宽10公里左右的东北-西南向山谷,距离喀布尔才百公里,居高临下,有点意思。好像在你卧榻床头支起一杆枪,不可小觑!

顺着潘杰希尔往地图右上方走,咦?这个小手指头一样的地方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地方忒小,俺这小地图上别说四只眼就是八只眼也看不清楚看不明白,还是牵狗狗帮忙嗅一嗅。果然嗅出了大味道!

瓦罕走廊啊!

瓦罕走廊,最窄处只有15公里。最宽也不过75公里。全长400公里左右,其中100公里属于中国,就像手指头最上面的一小节。额滴个娘呀!这好像生生用一个小手指甲要粘住中国为邻

中国和阿富汗怎么会执拗地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勾连呢?

翻史书,敲黑板!

从历史记载来看,整个瓦罕走廊很长时期都是由中国掌控。瓦罕走廊就位于丝绸之路上,是中国西域与中亚和南亚交流的通道。张骞当年也走过。汉武帝时期,统治瓦罕走廊的国家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桃槐国,有700户,5000人口,控弦1000骑。

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正是从瓦罕走廊进入印度的。

法显在书中描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意思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只能靠太阳辨别方向,用前人白骨来做路标。

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走过瓦罕走廊。

这里人烟稀少,鸟兽绝迹,但是,它属于中国。

一直到两百年前。

1812年俄国开始全面南侵,并包围英属印度和阿富汗。英国与俄国为了避免发生冲突,就背着清朝划了条隔离带作为缓冲,此隔离带就是瓦罕走廊,并且交给阿富汗。

清朝连个知晓权都没有!

据说,左宗棠曾派部队前往帕米尔高原建立了哨所,夺回部分失地。但是走下坡路的清政府斗不过北极熊。清军退至色勒库尔山脉以东,俄罗斯遂逼迫清政府签署《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和英国将帕米尔高原瓜分得一干二净,只保留瓦罕走廊作为“待议区”。时逢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要东西皆开战,那里有这个能力和气魄!只是勉强保存住了塔敦巴什这一地区,也就是瓦罕走廊和阿富汗交界的地区。

要多说一句: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节节败退,但是驻守在瓦罕走廊的国军,在错综复杂的边境形势中牢牢控制着国境线,没弃哨而逃,一直坚持到解放军和平解放新疆之时。

这真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比刚刚弃国而逃的阿富汗总统加尼要英雄好汉不知多少倍!

1963年中阿两国商定以双方当时的实际管辖为基础进行划界,正式签订《中阿边界条约》。阿富汗就这么跟中国铁定粘住了。

这根手指头不简单啊!400公里长,穿过上面的塔吉克斯坦,下面的巴基斯坦,还有不平静的克什米尔,生生地用指甲部分粘住了中国。中国也紧紧抓住了这根跟自己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手指头!

九十年代我曾去过新疆喀什,热情的主人让我们多住几日可以去红旗拉普哨卡看一看。只是行程已定,后面也有安排,只能忍痛割舍。红旗拉普再往西走百公里,就是瓦罕走廊啊!

瓦罕走廊中国部分属于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又有联想了——

还记得六十年代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吗?古兰丹姆就是在喀什南边的叶城被卖,跟阿米尔分开的。他们后来重聚在塔吉克人的地方,虽然电影没有再点名具体地址方位,应该是就近向西流浪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边境。那里就是瓦罕走廊啊!

查了查,权威答案来了。电影拍摄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合曼乡

这么一想,瓦罕走廊好像近在咫尺,一下子好亲切好温暖!

真想去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