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兴II式弹道导弹看我军DF-21D可能的制导方式
文章来源: 高灵均2015-09-10 04:38:21

从潘兴II式弹道导弹看我军DF-21D可能制导方式
我军搞攻舰型DF-21D弹道导弹许多年来一直甚嚣尘上,这次93阅兵上露脸更是引起热评。尽管我军对该型导弹的性能及工作方式讳莫如深,但对行内的人士来说并不神秘。
说起弹道导弹攻舰,大家都知道这是美军几十年前提出的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的相当的成果。后来美军因为该种弹道导弹攻击方式会引起核战,又找不到值得攻击的对象而将该计划尘封。但该计划的成果还是用到了对陆攻击的潘兴II弹道导弹上了。由于该技术是如此的先进,所以用在潘兴II上立刻使潘兴II成为有史以来最先进的弹道导弹,到现在都没有超过他的。
我军再怎么遮遮掩掩,都掩盖不了其山寨潘兴的事实,所以只要了解一下潘兴的制导方式,那DF-21D想实现的制导方法就一清二楚了。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里程碑式的潘兴II是怎么工作的吧。
潘兴II为两级固体火箭推动,第三级上装有有别于一般弹道导弹的再入器,其独特之处就是有四个空气舵叶,两个固定两个可动,用于末端制导机动。其他我们不谈,就讲其制导的独特性。再入器含有制导控制舱,战斗部和最前端的雷达舱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当然还有燃气发生器和外部的空气舵和偏航喷口。
最与传统弹道导弹不同的是,发射前要在控制系统的计算机里事先输入攻击目标的数码化参考图像,用于图像匹配修正导弹飞行途径。
反射后两级火箭将再入器推到三百公里轨道由惯导自由飞行并达到最大速度12马赫,同时再入器上的喷口推动再入器角度利于进入大气层。进入大气层之后由于速度太快,出现黑障雷达无法工作。这时控制系统操作再入器的空气舵将弹头调为尽量平飞,利用空气摩擦减速,一直到目标区上空十五公里时,黑障就克服了。这时保护罩弹药将保护罩炸飞,雷达开始工作,将雷达扫描得出的模拟图像数字化后和储存在控制系统计算机磁带上的参考图像进行匹配参考,然后靠空气舵修正攻击途径。一共要修正四次以上,直到击中目标。通过这种方法,潘兴II达到40米的精确度,测试时最佳达到25米。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如果潘兴用来攻舰的话,在舰队上空,大型军舰在海上目标的反射会非常明显,显然他也是有能力修正目标的,如果精度也能达到25米或更小,那击中大型军舰是完全可能的。这是美军三十多年前成熟的技术。
我军的攻舰DF-21D的山寨途径无疑是对潘兴II亦步亦趋了,再加上一些现代的技术,企图使其更加精确或稳定。但我军的东风能否达到潘兴的水平不得而知。首先我们没有看到东风21丁再入器具有控制航迹的空气舵,其可控能力成疑。第二,我军一直强调其高超音速不可拦截性。通过分析潘兴,我们知道为消除黑障,必须平飞减速,减到什么程度?不知道,美国人没介绍。但是我看到美军一份测试报告,说的是潘兴II钻地型弹头的速度,说是钻地是速度为每秒六百十米,就是两倍音速不到一点。那就是说,为了消除黑障,攻舰弹道导弹不得不减速为到达目标时速度仅为一倍多音速,那这个速度就大大的可拦截了。第三,其减速平飞阶段,导弹会被发现锁定,然后遭到干扰,无法选择目标,其kill chain 断裂。这些都是我军搞攻舰型弹道导弹无法越过的障碍,无疑要反复测试验证才行。
美军研发潘兴II就发射无数次验证,成军之后再次发射五次验证以证明是成熟技术。而我军一次测试的记录都没有,不知怎么就已经成军了?要知道任何弹道导弹的发射都是被记录跟踪的,联军没有记录到任何DF-21D的测试记录,所以说DF-21D只是一款心战武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