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琳:评春树的《变态》
文章来源: 2007-09-26 04:41:37

我把春树的《最干净的就是最变态的》(以下简称《变态》)放到最后来评,但又让她来做这几个所谓叛逆者的“头”,是因为她的头不象另外两个那么浆糊,或者说她的心胸不象另外两个那么狭小。如果说我对周瑟瑟是厌恶,对陈岚是鄙视,那么我对春树则是同情。

至少春树能看到“史上最干净的中国式爱情”是“媒体策划的宣传语”。她认为《山楂树之恋》里没性“并不值得惊讶,因为即便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也理解这是那个特殊时代所造成的特殊结果 --- ”她的质问是针对媒体的:“但是,凭什么说没有‘性’的爱情就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小说里有没有“性”,我已经在前几篇评论里谈过了,这里只简单提一句:“性”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性”不仅仅是“性交”,“性交”也不非得是男女生殖器交合不可。我不知道这些个一天到晚都在谈“性”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对“性”有着这么古老而狭隘的定义,我只能说,我为他们感到悲哀。有人说这些人穷得只剩下“性”,我要说,这些人穷得什么也没剩下。

即便是按这个“性开放”时代的标准,《山楂树之恋》也不是没有性,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故事,就是一部由性蒙昧、到性启蒙、再到性升华的故事,心灵的悸动,青春的萌动,生理的冲动,身体的互动,应有尽有。不错,老三最终没有穿透那层膜,但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了让静秋在那个“谈性色变”,“晚婚晚育”的年代生活容易一些,那是他爱她的一种表现,跟“禁欲”无关,跟“洁癖”无关,可以说是对那些只看重那层膜的人的一种讽刺和嘲弄。

虽然春树这个号称热爱朋克的“前卫”女生跟周瑟瑟一样对“性”有这么幼稚而狭隘的理解,但她比周瑟瑟们高明得多,所以她的矛头是指向媒体的:“一句媒体策划的宣传语,暴露出来的却是隐藏其后的某些人的心态与嘴脸──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居然可以被用来赞美了!”

媒体在策划这个口号的时候,对“干净”究竟是如何定义的,我不得而知。但“干净”本身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污染;可以指老三的爱很无私,不求回报;也可以指老三最终没有破坏静秋的处女膜。

媒体选择“干净”做宣传口号,当然是有他们的用意的,只有那些能挑起论争的口号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不可否认,很多读者的确是看了这个宣传口号,觉得好奇,才把《山楂树之恋》找来看的。但看过之后,大多数读者对“干净”有了自己的解释,可能是以上三种中的某一种,也可能是把三种解释结合起来理解的:静秋跟老三的爱情没有受金钱和地位的污染,老三爱得很无私,而老三最终没有穿透静秋那层膜,正是他爱得无私的一种表现,所以说他们的爱情是“干净”的。至于是不是“史上最”,读者就没兴趣讨论了,因为谁都知道这只是媒体宣传的一种手段,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了。

如果说周、陈二人连媒体宣传口号和作品本身都分不开的话,那他们的脑袋也就太“意识泥坑”了。但这两个号称“作家”的人,应该有这点起码的阅读能力吧?所以就只剩下两种可能了:

1)跟媒体合谋,联手炒作,既炒《山楂树之恋》,也炒他们自己,或者说炒《山楂树之恋》是手段,炒他们自己才是目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性者见性,淫者见淫,看见“干净”就想到“性”,看见《山楂树之恋》的“知名度”超过了自己的“知名度”,心里就不快,于是跳出来大骂《山楂树之恋》,被媒体发现,视若至宝,大肆宣传,以求引起争论。

我认为周瑟瑟是1),而陈岚是2),因为陈岚在贴出她的评论之后,就没再为这事操劳了,而周瑟瑟则上窜下跳,东剪西贴,把有关《山楂树之恋》的文章和图片贴在他的博克里,又把评他的跟贴拉出水面,转为正贴,还不经当事人许可,擅自张贴女网友的照片。所谓《山楂树之恋》“官方”博克则专门为他办了醒目链接,还派人到他博克去报告我的身份,而我的身份只由飞星在电邮里告诉过负责出版《山楂树之恋》的“共和联动”图书公司。

媒体出于扩大影响的需要(或者就是因为脑子浆糊?),把50后跟80后对立起来,把“性”跟“爱”对立起来,编造出一个“50后崇尚无性的爱,80后沉溺无爱的性”的神话。我们这位头脑一直还算清醒的春树小姐终于一头跌进“代沟”里去,轻狂地对50后60后问出一句:“你们丫有过青春吗?”然后喊出一句“最干净的就是最变态的”,被媒体一把抢上接住,斩头去尾,断章取意,端去爆炒了。

于是就有了“春树不屑纯洁爱情”,“春树的贴子引爆50后80后之争”的轰动新闻,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引爆”,在新浪所谓“50后80后之争”的网页上发言的人,无论是50后还是80后,几乎是清一色的认为《山楂树之恋》“美”,“很喜欢这样的爱情”“被深深感动了”。

其实谁都知道,没有爱的性和没有性的爱都是不完美的。无论是静秋还是春树,都有一个残酷的青春,都是时代的受害者。静秋在她的青春时代被禁锢得死死的,谈爱色变,谈性色变,人性被扭曲;春树在她的青春时代里被人泡在金钱和本能里,只能谈性,不能谈爱,谁相信爱情谁就要被嘲笑,同样是人性被扭曲。静秋幸运地有老三做伴,体会了一段短暂而永恒的爱情。我希望春树也能有她的“老三”,让她相信这世界上有爱,让她体会有爱的性才是最美好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也有被爱的需求,虽然每个人对“爱”的定义可能不同。这些年,“一切向钱看”大行其道,“上人越多越光荣”暗中流行,追求真爱被视为“变态”,无爱滥交被当成“时髦”,使我们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仍然相信爱情。我们不敢爱,不敢谈爱,怕别人笑话,怕得不到回报,怕自己落伍。《山楂树之恋》的出现,使我们心里潜藏的那份对爱情的渴望复苏了,众多读者对《山楂树之恋》的喜爱,使我们不再为相信爱情而害羞,因为有那么多人都被真爱感动了,而且勇敢地出来承认自己的感动,诉说自己的感动。

当你因为相信爱情而被别人认为“变态”的时候,当你自己都因为自己仍然相信爱情而觉得自己傻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相信爱情的人,那种感觉无异于“高山流水遇知音”。这就是《山楂树之恋》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欢迎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喜欢《山楂树之恋》的原因,媒体的宣传口号只能暴露出口号策划人的无知或别有用心。

借用黄颜(《山楂树之恋》作者艾米的丈夫)的话鼓励各位仍然相信爱情的人:

“被人爱,是一种幸福;爱人,也是一种幸福,也许是更大的幸福。人生在世,最完美的莫过于既被人爱、也爱人、而且自己爱的人恰好就是爱自己的人、又而且这份爱能历久不衰。但世界上的事,很少是完美的,正因为不完美,人才有希望有追求有喜怒哀乐,生命才多姿多彩。

真心爱过,就是幸福。真爱无愧,真爱无悔。”

-----------

附: 春树的《最干净的就是最变态的》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起一种“山楂树之恋”,以及号称“史上最干净的中国式爱情”,这些概念皆来自一本据说在网络很火的、刚刚出版的小说《山渣树之恋》。冲着这些网民的热切劲儿,我找来小说,看完了。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故事内容也很简单:一个女的和一个男的相爱,女的保守、提防,一直没有让男的得手,等到女的彻底信任那个男的并欲献身于他时,男主人公却患白血病死了。挺可怜的。

但问题并不在于后来这个女人有多么懊丧,也不在于此事是否如作者所说是真人真事,而是在于:这本小说里什么都有了,惟独却没有“性”。当然这并不值得惊讶,因为即便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也理解这是那个特殊时代所造成的特殊结果---但是,凭什么说没有“性”的爱情就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一句媒体策划的宣传语,暴露出来的却是隐藏其后的某些人的心态与嘴脸——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居然可以被用来赞美了!

于是,老三和静秋这一对小说男女主人公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猩猩,被新世纪的人们轮流参观,参观完后,一边继续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与自由的性生活,一边却意淫着“那个时代的纯真”。于是,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自打进入新世纪后,就开始骂骂咧咧,看不惯这也看不惯那,现在好了,终于可以借由老三和静秋这一对虚拟的道德偶像,重新占领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至少可以重新自我感觉良好地再欺骗自己一次,找到诸如“青春无悔”这类屁话的理由——真想问一句:你们丫有青春吗?

我看,这本小说的宣传语不如改成“史上最变态的爱情”好了。因为两个形容词的背后,映射出的正是一代人的落伍与另一代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