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轿夫—我的“知青生涯”之五
文章来源: canhe2022-06-12 12:29:27
迎亲轿夫—我的“知青生涯”之五
1971年,还是多事之秋。
对于国家,有林彪叛国的“9、13”事件。
对于下乡知青,到了年底,是处于普遍矛盾激化和危机临界之中。

人在寻求生存中,许多意想不到的事都发生了。
下乡知青中的老高三生,插队时就有二十四、五岁左右,目前处于婚嫁适龄。生存危机面临在眼前,上调无望,坚守困难,于是,女知青嫁给当地农民当妻子的不少,男知青娶土著农妹为妻的更多。

无论下嫁与迎娶,现在看来都是权宜之计。
影视《孽债》,就演绎了这段历史的延伸。
嫁娶中,当时算来是双赢,男女知青与村民结合的,生活水准马上有所提升,至少是社会地位立即稳定,嫁后女知青,大多安排到村小学代课。
至于这些人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天才知道。

闽南风俗中,新娘子娶进村里途中,接亲人必须是货真价实的童男小伙子,迎亲过程中,是绝对不能让新娘子下轿的,停车都不吉祥,否则,此婚无法走到白发皆老的境界,因为“半途中断”了。
那时,小汽车县级以上官员坐的,民间是几乎看不到,农民接新娘,唯有自行车。

所谓的轿子,是在自行车后架上,用钢筋或木棍临时固定,再挂上四面布的悬空轿。新娘上“轿”后,不到夫家,坐在里头的新娘绝对不肯下来的。于是,这个蹬自行车的人、也就是轿夫,即便踩不动了,也得下车推行,拼死拼活,咬牙也得扛到胜利彼岸。

问题在于,本村是山村,进村必经一道近两公里长的上山徒坡机耕小道。
这道坡,单身骑自行车能一路踩上的,就相当因难了,更何况身后载着新娘子,还有迎风阻力的一顶悬空轿架。
村道弯弯,难倒多少迎亲汉。
一般情况下,轿夫都是下车,推着走。

本村小队长的儿子,在外调修水库认识了一个女知青,不但私订终身,而且这知青新娘是“奉子成婚”模式。
所以,小队长与他的老娘找上我了,千求万求,要我为之当一回迎亲轿夫,要我中途车不停顿,以利百年好合。
队长娘说,求你积积德,帮帮咱家,只有你可以做到,佛保佑你。

我还没答应,边上的知青们就“陈哥”长,“陈哥”短的叫个不停,巴不得带上他们,去大吃大喝一顿迎亲酒。
这事综合考虑,再不愿意也得勉为其难,硬着头皮答应。
一是有利于继续密切与小队长的关系,二则有利于团结队长的儿子,这可是“干部子弟”哟,将来可能接班世袭当队长的人选。

就这样答应了。
于是,按风俗,凌晨起身,吃饱喝足,领着十八人的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向十公里外的女方所在地前进。
一路上,不知为何,总想起三年前的“踩棺事件”,是贫下中农教育我们呢,还是我们让同化了?

最没料到的是新娘女知青是一个胖妞,体重80公斤。
我当时虽然长到1、85米了,可体重不到130斤哟。
不过同是知青,很好交流,我让她跨式坐好,注意身体得随车重心移动。在蹬坡前加速,冲坡时采取蛇形前进,反正就是“小车不倒只管踩”。

虽然汗流浃背,气喘虚虚,双腿近麻,可是,我成了本村首位第一位全程负重迎亲冲坡胜利者。
这下子可是皆大欢喜,队长家从此视我为心腹之列,逢年过节,隔三岔四会请为座上宾。

光阴似箭,这队长的儿子,后来果真当了村党支部书记,在位近二十年。知青与农民的婚姻,过后因“回城风”而破裂为多,这对成了少有的个例,不但真的是一路顺风,而且从万元户发展到首屈一指的企业家。当年的新娘子,六十多岁了,如今开着宝马车,每天健身做瑜珈,感觉她比原来靓。

接下来,我有些中兴的感觉。
除了出工,屠牛之外,又兼当了“首席迎亲骑手”,来请的人真不少,有时还得细算日子,插空安排才行。
当时农村家庭私下请人帮忙,是以加倍工分互换,或者折抵分红,总之,这一年底,我是知青唯一分了红的人,记得是120元,购了一轮上海凤凰牌自行车,神气得很。

苦中作乐,非常的阿Q了一年。
什么是弱势群体?知青就是。
因为,只有知青才形成群体,如今单家独户的弱势者,分布在各个角落,能形成群体吗?不能,他们仅是弱势散体。

后来形成全国性的回城风,就是这种群体才有此力量。
凡形成群体,如果引导不善和处置不佳,一旦形成对社会的破坏力,将是不可收拾。
所幸,中国现在的领导人中,有知青出身者。
这可是当年一千七百万知青引为荣耀的事哟。
至少说明了古训之正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