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儒家“忠孝节义”和愚民政策的一点看法。。。
文章来源: 胶老爷2014-03-22 13:20:45

儒家的忠孝节义恐怕是封建皇权为巩固其统治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得以正统的传承,自然也就成为数千年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为部分。

如果说几千年的封建皇权在治国方面还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愚民。形形色色的历代帝王,明主也好,昏君也罢,愚民作为基本国策,恐怕都是一致的。秦始皇的愚民政策以极端的焚书坑儒的形式出现,明确提出以“焚百家言,以愚黔首”为国策。秦以后的历代君主认识到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进行愚民,恐怕适得其反,于是采用较为缓和的“洗脑”的方式进行愚民。汉朝董仲舒的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提出的。作为对芸芸众生进行洗脑,培养愚忠的工具,儒家的忠孝节义自然水到渠成,受到历代君主的青睐,成为皇权实行愚民政策,巩固政权的有效工具。《论语》中的“民可使由子,不可使知之。”是儒家最直接的愚民观点。(其实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虽然争风斗艳,但其治国理念上的“愚民”观点却是一脉相承的。老子治世哲学的核心也是愚民。古今多少人称道的“无为而治”的治世观念正是以愚民为本的。《道德径》第三章明确提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則无不治。”)

当然,先有愚民的需要,然后才有愚民的工具。把几千年的封建愚民政策归咎于孔子恐怕对古圣贤有所不公,大概也不附和历史事实。儒家(以及道家)只是给当权者提供了愚民工具罢了。

近代许多人对老祖宗的本意作出不同的解读,这也未尝不可。但先秦之后对孔子的解读,基本上是沿着“愚民是正道”这条线的。古人的解读有偏差?误读了古圣贤的本意?确有此可能。但即便如此,这也只是后话了。二千多年历代君王的治国方针正是按这样的解读来解释来实施的。今日重开论坛,指责古人的解读是错误的,除了有些学术价值之外,在治国治民方面,恐怕已无实际意义。

历史上愚民观念其实也并不仅限于华夏文化,西方宗教也不甘示弱,哥白尼,伽利略的遭遇恐怕世人皆知,罗马教廷斟酌了四百年,直到今天才对此作了颇为勉强的道歉。

传统文化固然有其愚民,腐朽的一面。然以其腐朽,摈弃全部,则并不可取。腐朽与否,此乃吾数千年民族文化。承前启后,循序渐进,继往开来,才有吾族今日之文化。以现代文明来苛求古人,未免刻薄肤浅,只反映了苛求者本人的狭隘与无知。借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儿名句: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