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
文章来源: 小胖墩儿2018-07-09 05:29:24

为什么有些老人身上总有股怪味儿?真相让人心酸

有态度的炉叔 卡娃微卡 今天

文/围炉夜读(weiluyedu_)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人年纪大了之后身上就会出现一股奇怪的“老人味”,而且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尤为普遍。

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因为老人的年纪变大,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导致的,直到不久前翻到《奇葩说》,张泉灵在节目里讲了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她还在CCTV当记者,曾做过一个关于中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的话题调查,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很多老人的家里都有一种“老人味”。

但张泉灵也不知道这种味道是怎么产生的,后来跑去问医生,医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于是,在张泉灵在北京东城区一户人家做采访的时候,终于忍不住问了一位老太太,“您多久洗一次澡?”

老太太迟疑了片刻,缓缓说道:

“我啊,尽量不洗澡,老一个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最危险的事,万一摔了呢,我这后半辈子,我给孩子多大负担呢,我自己的生活怎么办呢?”

这段话从张泉灵口中说出后,就像是一个催泪弹爆炸在舞台中央,把观众和嘉宾全听哭了。

是啊,普通人谁能想到,在北京那么大的城市里,老人一个人住在楼房里,要什么有什么,竟然不敢洗澡。

而这,竟然会成为她们身上出现老人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敢洗澡,不敢受伤,害怕给子女添麻烦。”

每一个字从老人嘴里说出来,都显得无比沉重。

父母子女一生,竟然会是彼此欺瞒的一生。

更可怕的是,张泉灵在节目里提到,在2010年以前,中国的空巢老人数量大概是是百分之三十几,到今天这个数据超过了50%,而根据严格的科学测算,到2030年的时候,这个数据大概会飙升至90%。

这意味着什么?

届时90%的中国父母需要离开子女,独自生活,他们可能病了也不会告诉子女,吃不好睡不好也偷偷瞒着,甚至,就像前面那位老人一样,连最起码的洗澡都不敢。

而身为子女的我们,对事实一无所知。

我们看不到父母的小心翼翼、看不到他们的担心、看不到他们的无奈,同样也看不到他们的孤独。

因为看不到,所以人生注定要多很多遗憾。

我外公和我外婆一直都是离开子女独自生活的,一直到06年年底,我外婆突然给家里人打电话,说我外公嗓子不舒服,连饭也咽不下去了。

家里的舅舅阿姨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后,立马带着外公去省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后,意外让所有人的心都碎了——外公得了食道癌,并且是晚期,最多活不过4个月。

还有一件事,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其实在半年前外公八十大寿的时候,他的嗓子就隐约感到了不舒服,只不过当时一来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二来也怕麻烦儿女,所以他一直隐瞒。后来病情加重后,外婆几次三番催他去医院做检查,他仍然不愿意打扰子女。

结果就是这半年时间,成了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中国人很含蓄,总是不愿意过多表现自己的内心,害怕麻烦别人,害怕成为负担。这种心理在老人身上,存在尤为普遍。

他们宁愿用伪装和逞强来面对你,也不愿低下头说一声“我需要”;宁愿在电话里说”我很好“,也不愿告诉你”我想你“。

所有的谎言,听起来总是让人心酸。

朋友大刘和我讲过一件事,他说他妈每个月都要打好几次电话来找他要生活费,每次要的都是固定的数目,没过几个月大刘就有点不耐烦了,对他妈说,以后一次性给你打过去生活费,就不用隔三差五再麻烦了。

但很意外的是,他母亲拒绝了。

之后大刘母亲还是依旧在每个月固定的几个日子打电话来要钱。大刘心里直犯嘀咕,跑来问我,是不是她妈被什么人骗了,怎么总花钱。我不了解事情,劝他别多想,老人每次要的也不多,应该没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次他妈突然生病住院,老家人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拿出一笔钱给大刘,都是平时大刘给她的,老人没花,自己偷偷攒了起来。也就是那时大刘才知道,原来老妈频繁地打电话给他,根本不是缺钱,只是想和儿子聊几句话。

大刘工作忙,老妈平时说个什么事情,没几句就被他打断,每次都是“这种事等我回家了再说”,每次挂掉电话后就再没回音。

直到老人家发现打电话要钱的时候,儿子会有耐心很多,问问家里的米用完了没,有什么缺的,有啥要买的。虽然话也没多多少,但在老人心里,已经足够温暖。

龙应台当年在《目送》里写下一句话,曾感动无数人:“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如今再看,事实不就是这样么?

小时候的孝顺靠爱,长大后的孝顺靠钱。

更悲哀的是,我们明明知道父母要的不是这个,但是永远都选择一意孤行地用钱来代替爱。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鲁北惠民白桥村村民,当时80岁的朱秀章和81岁的老伴刘传爱以为儿女分家独立,两老口独居生活孤单,于是两人商量好去赶集摆摊,卖一些诸如小工具、小玩具、蔬菜种子和针线工具的小玩意儿,售价都比其他人低,不求赚钱,只是为了在集市上感受热闹,为自己解闷。

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种没有利润的生意存在的意义,就像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的孤单。

父母总是不能够做到将想念和在乎说出口的,于是很多子女便越来越不能理解父母,更不能理解父母同样需要陪伴和被爱。

反倒是很多骗子意识到了这一点,然后大打温情牌欺骗寂寞的“留守父母”。

合肥的六十多岁独居王阿姨,丈夫早年离世,儿子毕业后就去了日本。

虽然嘴上说习惯了,但实际上自己最怕孤独,喜欢热闹。

于是她迷上了保健品推销的课,明知道有问题,依然在两年多的时间了为保健品花费了近20万元,为的是保健品公司人员给她带来的热闹和亲情感。

“有些孩子,一个月和我一起吃好几顿饭,而我儿子……可能一年才能陪我吃两三顿。”

养儿防老,孩子都不在身边,人活得年纪再大又有什么意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靠物质弥补缺失的陪伴,靠“一切都还来得及”蒙蔽自己。

父母不说出口就从不主动关心,习惯了父母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的角色设定,却不知道英雄有迟暮,父母也会衰老。

不说出口不是不脆弱,只是因为对子女的爱可以让他们无限的忽略自己的感受。

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为孩子挂心了一辈子,而孩子偶尔的一点回报都会被视为“福气”。

他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到了无能为力的老年时期,被孩子麻烦和依靠了一辈子的他们只想着不给孩子带来麻烦和困扰。

不用坏消息打扰你,不让你添烦恼,是我失去所有强大力量之后唯一还能为你做的事情。

他们爱你如生命,在力气耗尽之前都把爱孩子当作本能,但我们不能把这样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

父母也是人,会脆弱,会不安,会需要子女的在乎和爱。

贾平凹四十岁以后才觉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在人生的几十年里追逐事业爱情,靠着给母亲寄钱来寻求自己的心理平衡,“母亲对我的好是我不觉得了母亲对我的好,当我得意的时候我忘记了母亲的存在,当我有委屈了就想给母亲诉说,当着她的面哭一回鼻子。

遇到挫折遭遇失意,才想起人生车途中犹如加油站一般存在的母亲,想起母亲一卷一卷藏在破棉鞋里给孩子攒着的钱,想起一直给孩子留到腐烂才倒掉的酸果子,想起她“治百病”的气功师给的信息水。

而为人子女的我们,剩下的,却只有遗憾。

毕淑敏在自己的文章里曾写道,“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别说自己忙,忙不是借口。

人再忙,打个电话的功夫总是有的,哪怕只有一分钟,哪怕只是几句话,也该抽空问问他们,干啥呢,吃过了,昨晚睡得好么,最近身体怎么样。

只要你多用点心,就会发现他们真的会像个孩子一样,傻傻得笑着,天真的笑着。

那是用心去感受心,才能体会到的美好。

好好爱父母吧,理解他们,陪伴他们,告诉他们——

“别怕麻烦,有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