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杨别青“中药对哪些病有信?”
文章来源: 佳苑2014-02-22 17:02:02

 

中药对中医理论框架下认识的病基本上都有信。问题是你所说的病与中医理论框架下认识的病不是一个概念。你所说的病是西方现代医学理论框架下所认识的病。你知道,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现代医学的病名命名方法,以人体解剖所看到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具体实物病灶为纲,以侵入病灶的借助或不借助科学仪器手段能够测量或观察到的外在因素或病灶本身变化状态为目,将之综合而得名;中医学的病名命名方法,以抽象的脏腑学说所揭示的脏腑气血表里等为纲,以类比的外在自然现象为目,将之综合而得名。现代西医学的病,以组织、器官、系统为核心,临床叫做诊治疾病,诊即循科学仪器能测之证而得;而中医学的病,则以证为核心,临床叫做辨证施治,辨即于抽象之中明析、分别而有。中医的证,实质上是对人体在疾病时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症状包括主观体验和客观表征的综合概括,脏、腑、气、血、表、里等实质上是归类症状的标尺,既与具体的人体粗略解剖而见到的组织、器官、系统有关联,又超越了这种关联。两者命名系统不一,其所指则大异;由于两者都是对同一人体疾病的认识,且中医学也与粗略的解剖有关,所以两者之间也有交集,或对同一疾病的描述有交叉,偶或甚至对一些疾病的命名相同。

不同的现代医学之病,可有相同之症候,同样,同一现代医学之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有不同之症候,但现代医学以病灶为本质之所在,所以症候只是认识疾病的辅助方面,治疗也不以消除症候为目标,而以消除病灶为目标。但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从症候入手,通过对症候本身的辨析综合,认识到特定的症候与特定的疾病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践之中,又经验到了一定的方剂与这一定的本质之证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是证,用是方,很多情况下,尤其是新病和轻病的情况下,都是数剂之后,则安康如前。注意,这里所说之本质,是现象背后之本质,非是上面所说的病灶本质,因为从范畴上讲,病灶既然可观察,就任然是现象,而非本质,中医学的证实质是症候现象之后的超观察的本质。你知道,现代科学在本质上是不承认本质的。近代西方哲学上所谓的奥康剃刀要求:如非必要,勿须增加本质。现代科学是沿着哲学的这个方向走过来的,最后倾向于放弃只有在抽象思维中才能把握的东西,虽然它并不放弃抽象思维本身,但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了或者奠基在只有通过实验能够重复的感官经验之上,甚至把那些不能通过实验重复的感官经验都赶出了科学的大门。你知道,上个世纪新兴了一个哲学种类,就是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本质就是对其时代盛行的科学进行哲学反思,以回归人类思维的本来,以克服科学思维本身即有的局限,凡是持科学主义态度或立场的人,可以了解了解科学哲学,或许可获裨益。

如果你问中药对那些证有信,我可以明确的回答你,中药对其所对应的方证,确实有信,且如鼓应桴。例如,中医学对感冒这个病,认识到了有风寒和风热两大类,如果病人的感冒属于风寒且无汗,即是麻黄汤证,用麻黄汤即有信;如果属于风寒而已经汗出,则是桂枝汤证,用桂枝汤即有信;如果是风热感冒,大部分用银翘散即有信。你可能说,感冒是可自愈的,但实际的情形是大部分的人在感冒后首先就寻求西药,西药是明确说明了它对感冒是没有治法的,有的只有对症治疗,即缓解一些令病人痛苦的症状。应当说,感冒后吃西药,大部分会情况下是使病程延长。相反,中药对感冒是有治法的,用药得当,或半剂而愈,或一剂而愈,或两剂三剂而愈,可使病程明显缩短。如果一个感冒须得吃上4剂、5剂,那我就认为这个中药治疗不成功,因为大部分身体正常的人,感冒后3-5天就已经向愈而无需吃药了。再举一例,如果你有晚饭吃得太饱,夜间又受寒凉的经验,你就可能有第二天早晨,突然肠鸣腹痛而醒,急急如厕,厕后痛减,稍后感觉没事如常的经验。这是因为你素体安康,所以一泄得康复,如果素体不甚强壮,则可能泄后还泄,渐渐经常腹泻腹痛,饮食状况也慢慢每况愈下。预防这后种情况出现的方案之一,就是于第一次泄后,藿香正气水一支,顿服。这也是非常有信的。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藿香正气水是该方剂的现代形式,原方是以散剂的方式存在的,现代形式便捷,但喝后能否开车得遵医嘱,而原方的散剂形式则没有这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