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恩美 無意中回顧一生
文章来源: 傅裴湘2021-06-28 10:30:22

好的紀錄片令人回味。近日看了譚恩美的紀錄片《無意中的回憶錄》(Amy Tan: Unintended Memoir)。譚恩美以著作為職志: 1989年出版《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後,一共寫了六部長篇小說,兩部兒童文學,以及非虛構書籍。片尾也展示了她寫實風格的畫作:各種鳥類準確的比例、線條,仿物逼真;與寫作大異其趣。

片長101分鐘。我把它的穿插,分為四種情境:演講、受訪、回憶、還有卡通。譚恩美穿著時尚、獨特;五官化妝鮮明,瀏海覆前額,品味自發自在。受訪人物包括丈夫、弟弟、母親、閨蜜、朋友、寫作指導、編輯……這些人的旁述都是真相;卡通是意識流虛像,驚悚又詭異:例如少年時被性侵、她的母親好多次有自殺傾向、一些發自她的潛意識。譚恩美曾患幻覺(1999),原來是萊姆病(Lyme disease)入侵大腦的惡果。這類流動片段的主色乃黑與白。

導引是譚恩美在亂中有序地找照片、信件、筆錄,資料幸好都留下了,可以理出頭緒來寫文章。接著鏡頭轉向台上主持人介紹她,她走近麥克風,開始演講。這部片子的導演詹姆斯瑞福 (James Redford,1962–2020) 英年早逝,他生前專製紀錄片,重視環保,是演員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 的兒子。另一個新生代電影人關凱文 (Kevin Kwan),在片中為譚恩美打氣加油。他寫的劇本《瘋狂亞洲土豪》(Crazy Rich Asians),2018年在全球創下2.3億票房 。

演講時面對觀者,自述時也成被訪對象:搭配起居室、庭院、餵鳥器、甚至車行於高速或公路上。譚恩美的側影和聲音同步。她的家族歷史令人發怵,因為早期女性華僑的刻板印象:忍氣吞聲、相夫教子、從一而終。可是因人而異的例子太多了:

單是談她母親的過往,就觸犯了當年的許多忌諱:她的母親黛西不斷受虐,第一任丈夫把她當性奴,常帶女人回家三人同床。她生的兒子先是病死了。黛西後來外遇譚約翰,兩情相悅。約翰有機會到美國來,黛西雖然尾隨,開始過新生活,內心總是牽絆丟在中國的三個女兒。黛西一提起前夫的性虐待就愁苦怨恨。恩美為了舒緩母親前半生的心頭負擔,決定帶母親返鄉,與三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在媽媽的老家見面。

約翰和黛西在美國的結合相當甜美。夫妻生了二兒一女,但是長子與約翰先後因腦瘤病逝。約翰是學工程的,謀生容易些,黛西卻一輩子憂慮重重,女兒恩美在母親壓力下過得也辛苦。有一天黛西忽然決定離美赴歐。恩美的叛逆是在瑞士開始的,交男友等等行為,黛西管不住。然後一家三口又回美適應。

由現代觀念談起譚恩美的外婆,那又是神秘的八卦:外婆嫁到富貴人家作四姨太,爭風吃醋的複雜環境可想而知,外婆是吞鴉片自殺斷氣的。黛西要擺脫的夢魘太多了!她自己壓抑,卻也影響女兒的心理狀況。譚恩美誠實說出的點點滴滴,也引起負面批評,特別是華人的評論,他們覺得這些醜事,純粹吸引主流社會獵奇異族的心態。我個人覺得過去的封建社會的確缺乏公義,鴕鳥才會一昧埋頭入土,無視錯誤。

首發小說轟動,影界就請王穎根據《喜福會》拍同名電影(1993)。王穎的小品:《尋人》(Chan Is Missing,1984)、《點心》(Dim Sum: A Little Bit of Heart,1985),都耐人尋味。他掌握了《喜福會》的主調,各個 角色都有機會發揮。對應該片,與隔了28年出世的《無意中的回憶錄》,發現譚恩美將她的一些親身經歷,分給不同的人演。

《喜福會》俱樂部,是譚約翰出的主意,要讓眾友吃喝玩樂:女人打麻將,男人打牌。恩美筆錄現況,漸漸延伸成每個女人跟她的女兒的故事:有喜樂,有哀愁。上一代不愉快的過去,成為教養女兒的陰影。譚恩美自敘:從小她的父母即認為她是鋼琴奇才,但是才藝發表會上,她的演出慘不忍聽!片子也有這麼一段;上/下代的矛盾各個家庭都有,主因是母親對女兒的期望崩潰,女兒也一直找不著自我價值。

《無意中的回憶錄》迴響了《喜福會》發生的事,比方東/西方的認同問題:趙家玲演的羅絲難以應付種族歧視的婆婆,儘管她強調自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她的洋婆婆還是因為越戰而輕看她。朝夕相處必須磨合,母女親情到底讓彼此留愛,而非嫌隙。黛西得失智症後離世。在認知模糊階段,曾經電話裡對女兒為自己的錯誤道歉。恩美涕泣地的告訴聽眾,她完全撫平那些瘀傷了。

《喜福會》的暢銷,讓譚恩美承受極大的壓力,她也得了憂鬱症。治療採取多方面療法:她去唱搖滾、穿緊身衣、甩麥克風、扭臀、擺尾、撲地;另外她去潛水,與鯊魚海裡共泳。《無意中的回憶錄》是一個作家敞開的心聲。它很沈重,但是要慢慢去消化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