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绝不能重演
文章来源: 上海毛根2013-11-18 21:17:2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绝不能重演

 

      有人说历史上侵华的八国联军是正义义之师。也有人说,历史上侵华的八国联军不是正义之师,而是强盗之邦。

      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总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深厚的社会根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不例外。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

      清朝晚期,朝廷腐败,国库亏空,国力衰竭,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短短的60年间,各国列强视清廷如草芥、软弱可欺,纷纷乘虚而入,以武力逼迫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霸占中国领土,侵蚀中国主权,掠夺中国资源,压榨中国百姓。    

      1)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下摘自《维基百科》】

      起因:由于英国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六百万两,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令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贸易严重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鸦片流毒甚广,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众,为害中国国人身心健康,军队也吸食鸦片,身体变得虚弱,失去作战能力。

       1840628日-184284日,清和英国因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清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圣旨于183963日在广东虎门硝烟,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州炮台。

       结果:英军以枪砲逼迫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处商埠;

       割让香港;

       赔款21百万两;

       主导中国进出口关税制定权,“凡英商等赴各该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1853年英国进而控制了中国海关。

       继《南京条约》后,列强又逼迫清廷签订了《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构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三个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三国在中国取得了如下权利:

       取得自由对外贸易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取得协定关税的权利。

       取得在华传教、租地建房的权利。

         取得领事裁判权。

         取得部分中国领土的占有权。

         这些不平等权利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无论是今后的租界、内河巡航、高额赔款都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发展与补充。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下摘自于《维基百科》】

       起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修订《南京条约》,遭清廷拒绝,再度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炮击督署。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督署。18571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

       18601013日英法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防火并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结果:清廷战败。186010月英法联军迫使清廷议和。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条约:

       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

       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

       欧美各国从这次战争取得了一些新的条约特权:

       开天津为商埠。

       鸦片贸易合法权。

       割让九龙给英国。

       割让黑龙江以北约150万平方公里给沙俄。

       准许华工劳务出口。

       给予内河航运权。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这一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大多围绕着贸易而进行,对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国市场销售商品取得利润不能完全满足资本家的欲望,因而就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所以各国采用的都是自由贸易的经济方针,政府制定的对外政策无不以扩大贸易对象,实现商品输出为主要目的。打开中国的大门,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都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面对顽固不愿开放的清朝政府,各国就采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国政府谈判,再取得交易特权与商品市场。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夕(1860--1900年)

       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清帝国进行了一场洋务运动的变革;但是,好景不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876年因马嘉理事件签订烟台条约。1883年,法国为侵略越南而挑起战争。在这场被称为中法战争的战争中,清军于马尾海战大败后在陆地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时清政府却主张趁胜求和。1885年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这场战争显示了洋务运动的成绩,更暴露了洋务运动的严重不足。

       此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他们制定了入侵中国的「大陆政策」,并通过不断扩军备战一步步实施他们的计划。1885年,日本趁朝鲜内乱之际与清朝签订中日天津条约。在一切就绪之后,1894年,日本发动了日本称为日清战争的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战争迅速失败。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

       18954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以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2亿1千万白银;对日本增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口岸;日本占据山东威海三年,待赔款付清日军才撤回,否则日军绝不撤回,日军军费全部由中国承担。

       此后,列强在中国大肆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中华民族同外国矛盾日趋激化。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迅速在中国北方兴起(南方也有类似性质的运动,规模较小)。义和团运动极端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在华北四处杀害外国人与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烧毁教堂、铁路等一切跟外国有关的事物。外国人纷躲入使馆避难。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社会根源

       中国甲午战败后,在西方列强对华渗透侵略日益加重、对清廷控制日益加深、华北遍布教案的情况下,在中国北方发生的以华北农民和部分清军为主体,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西方人及华人基督徒的杀戮暴力运动,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的行为除了杀害无辜的外国人外、也直接造成许多无辜的中国人(数量远超过洋人及教民)受害。除屠杀外,也奸淫据掠,其不人道处比八国联军更甚,不论以中外的传统道德观点来看、义和团的行为实属野蛮残暴。

       所谓“教案”,一般指清朝末年中国境内牵涉基督宗教教会的社会事件(常引起争讼、暴力甚或演变为外交事件)。义和团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华北的山东和河北,正是教案频繁的地区,义和团活动与教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案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中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众,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

      2)仇外心态

       清末华北地方经济破产,传统社会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总之,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仇视的对象。

      3)谣言

       当时社会有许多诋毁西方人的谣言,如说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等等,而一般中国百姓一向迷信这类传言,从而人人自危,对西方人及中国教友恨之入骨。

     4)守旧势力煽动

        教会除了传教之外也兴医办学、提倡破除陋习(如缠足纳妾)、传播新思想(如宪政、民主),与维新运动一样不可避免会引起守旧势力的仇恨。

      5)教会自身问题

       这些传教士来自国家的政府曾经侵略中国,传教士自然不受欢迎了。一般来说,这些中国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传教士是在侵略条约的保护下进入中国的。更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外国政府用保护传教士为借口,挑起争端。其实传教士来中国,只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基督的爱带给中国人,这是传教士们积极传福音、翻译圣经、办学校、开医院从事社会服务等活动的唯一目的,可惜中国人还是不能饶恕传教士。1897年,在山东曹州教案中,就是德国首相命令天主教传教士,在山东曹州设立教堂,藉此引起中国乡民滋事,杀了两个传教士,造成德国政府威胁中国的借口。传教士就这么可怜的被利用了。以达到外国政府的卑鄙目的,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保持自己的利益。

       有一些流氓假装信主加入了教会,宣教士因为不了解底蕴,于是接受了他们,并为他们施洗。后来这些流氓打架,滋事还得到宣教士的保护,使中国人大大反感。后来传教士明白了,不再甘心为虎作伥,但已经惹起中国人不少误会,难以解除。此外,基督教传教士和天主教传教士吵架一事,也带来很坏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根本不分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这实在是很不好的见证。

      6)民族主义的刺激

       18601899年间,共有三次的反教高潮:光绪十年(1884)48宗,光绪廿一年(1895)60宗,光绪廿四年(1898)77宗。主要是受当时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列强瓜分等事件的影响。

 

(三)八国联军侵华暴行

       
刚开始八国联军的兵力总数为近5万(后增加到近10万)。其中日军20,840人、俄军13,150人、英军12,020人、法军3,420人,美军3,420人、德军900人,奥军300人,意军80人。

       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转达德皇威廉二世发布的命令: “你们知道,你们面对的是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器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们,记住:不要同情他们,不要接受俘虏。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摘自《维基百科》) 这就是要德军奉命“在作战中,只要碰着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格杀勿论。”

       联军攻占天津后,烧毁官府民宅无数,他们从背后用炮猛轰逃难的百姓,死伤无数。天津是义和团蓬勃兴起的根据地,于是,在八国联军眼内,天津老百姓人人都是暴民,应该杀无赦。
       现代有人说,1990年八国联军的“天津大屠杀”,不亚于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南京大屠杀”。

    一支法国军队路遇一群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
15分钟,不留一人。 

       日军抓捕中国人,施以各种酷刑,试验一颗子弹能穿几个人,或者故意向身体乱射,让人身中数弹才痛苦地死去。杀人时,八国联军全副武装"监斩",人各个角度照相,企图恐吓中国人。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军、俄军、法军有滥杀、强奸、抢劫、纵火等非人道暴行。《拳事杂记》记载:“联军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William Ament)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八国联军经常强指人说是义和团,不由分说加以杀害。侵略军把西四北太平仓胡同的庄亲王府放火烧光,当场烧死1700人。

       据记载说:"城破之日,洋人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幼呼救声,街上尸体枕籍。"英国人记载说:"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到处都是死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啃食躺着的尸体"

       国子监督酒王懿荣居住的锡拉胡同11号,愤怒地说:"岂能被所辱?"全家投井自尽。同治皇后的父亲、户部尚书崇绮的妻子女儿被拘押到天坛,遭到八国联军数十人轮奸,归来后全家自尽。崇绮服毒自杀。

         828日,八国联军在皇宫阅兵,各国军队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集结列队通过天安门、端门,穿过皇宫,出神武门。依次有俄军、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奥军等3170人,俄国军乐队吹奏各国国歌、乐曲。这是对中国的严重的侮辱,对中国主权的践踏。阅兵之后,各国军官重新回到皇宫,以参观为名公然疯狂抢劫,一个英国侵略者事后回忆说:"一大群联军军官见到这些东西伸手就拿,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装入口袋"

       北京被占领以后,八国联军统帅、德军元帅瓦德西特许士兵公开抢劫三天,以后各国军队又抢劫多日。中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俄军最高指挥官阿列科谢也夫将军等人把慈禧寝宫用黄金和宝石精制的数十件珍宝"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

    法国天主教主教樊国梁从一个官员家里抢走价值
100万两白银的财物,法国侵略军统帅佛尔雷一个人抢劫的珍贵财物就有四十箱。法军抢劫礼王府白银200万两。东四一带的商店被抢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恒"金号全部被抢。地安门以东、东安门以北,房屋被焚毁十分之七八,前门以北东四以南,几乎全部被毁。

       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教士们做我们的向导。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法国《北方醒报》 19001214日)

       在北京,以法国天主教樊国梁为首的教士们也公然发出“布告”下令天主教徒抢劫,规定抢劫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归公集中均分。从818月开始,教徒连续抢劫了8天。(《遣使会年鉴》1902年(合订本),第229页-230页)

       当时一位目击者写道:"各国洋兵,俱以捕孥义和团,搜查枪械为名,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稍有拦阻,即被残害。"一个英国人说:"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一派出一队一队的士兵去抢劫中国人的财产而得来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东西,而中国人稍一迟疑的话,就免不了送命。" 八国联军抢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约6000万两白银,其中日军劫掠户部(今公安部院内)库存白银2914856两,并立即放火烧房,掩盖罪证。鼓楼的更鼓,被日军用刺刀刺破。

       古观象台的天文仪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国侵略军和德国侵略军争抢这批仪器,瓦德西说:"这些天文仪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们的造型和各台仪器的龙形装饰都极为完美。"122日,法军抢去件,德军抢走天体仪、纪限仪、地平经仪、玑衡抚辰仪、浑仪,运到德国柏林。直到1921年才归还中国。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劫掠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成里,1900年全部被八国联军损坏。《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1772--1782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掉数万册。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内)收藏了许多宝贵书籍,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继续进攻了保定、易县、永清、张家口、山海关、娘女关等地,沙皇俄国出动17万军队侵占了东北,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把城市乡村变成一片废墟

 

(四)《辛丑条约》

      1 根据《维基百科》简述的《辛丑条约》:

      八國聯軍之行動,以清政府與十一個國簽訂《辛丑條約》告結;條約正文及附件十九項,於190197日正式簽署。主要条款:

       第一款,中国派醇亲王载沣赴德向德國皇帝就德国大使被杀一事道歉。德国大使遇害处建碑纪念。(这是八国联军入侵的直接原因。)

       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遭受惩罚(如两位亲王原為斬殺,後改为流放新疆、其他许多大臣被革职);反战大臣如庚子被禍五大臣等,加以復職或受嘉奖。

       惩處

       流放新疆:端郡王载漪、輔國公載瀾

       賜令自盡:莊親王載勛、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

       即行正法:山西巡抚毓賢、禮部尚書啟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

       追夺原职: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刚毅、大學士徐桐、前四川總督李秉衡

       革职查办:甘肅提督董福祥

       褒獎

       追復原官:兵部尚書徐用仪、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兼侍郎銜聯元、太常寺卿袁昶

       第三款,中国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馆官员被杀事道歉。

       第四款,在动乱时期被损坏或污渎的外国坟墓由各国使馆重新恢复,中国为北京附近的每处坟墓付款一万两银,为外省的每处付五千两银。

       第五款,中国禁止进口军火两年。

       第六款,中国共付各国战争赔偿四億五千萬兩银,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为四厘,由中国的关税和盐税来偿付。

       第七款,北京的大使馆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以派兵保护。

       第八款,大沽炮台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间的炮台一律拆毁。

       第九款,外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之间驻扎军队。

       第十款,中国对将来一切抗外行为予以惩罚。

       第十一款,中国改善水道,以改善对外贸易。

       第十二款,中国设立外务部作为对外的政府部门。

       条约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以當時清國人口每人一兩計),年利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合計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以清國關稅和鹽稅作擔保,此即「庚子賠款」。

       条约中的这笔赔款被称为“大赔款”,此外还有17个省的中国地方官绅分别与各国领事、教士、教民协商议定了纹银22272708两的地方赔款。其中5386000两归入大赔款。地方赔款的实际支付额为纹银16886708两,被称为“小赔款” (王树槐:《庚子地方赔款》,载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专集》第3期)。

       根据辛丑条约,以中国的关税、常关税、盐税作为赔款抵押。还本付息定在上海,由汇丰银行、德华银行、道胜银行、东方汇理银行、正金银行 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分行,参加组成庚子赔款银行委员会。清政府的关税收入仅能偿还以前的旧借外债,庚子赔款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给各省、关,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捐税的不断增加,当时称之为“洋捐”。

       1905年由于国际市场上黄金上涨,白银下跌,列强认为中国以白银支付赔款的方式将给他们造成巨大损失,要求改用黄金支付。这就是晚清财政史上的所谓“镑亏”问题。1905年大清政府就向列强额外支付了当年的“亏镑”120万英镑,折合白银800万两。

       此外,条约规定清廷必须毀棄大沽口砲台,允許列強在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駐軍,造成京師門戶洞開,这亦是1937年蘆溝橋事變,日軍出現在平津一帶的原因。約締結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外,其餘撤退,但因不包括俄國獨自出兵的部分,造成1904年日俄戰爭爭奪滿洲的遠因。

      《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租界),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对政府发号施令;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负担,还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维基百科》简述的《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后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对德、奥宣战后,停止支付对这两国的庚子赔款。同时沙俄宣布暂停“赔款”缓付5年。

       19245月,苏联宣布放弃庚子赔款。

       当时美国国会有议员提出庚子赔款是不义之财,应该归还给中国。此动议最后在国会通过。到1924年底,美国政府二次退还庚子赔款,把对美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的赔款用于建立清华大学和赴美留学的费用。这是美国政府注意到以往大量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在中国形成日本治华的重要力量,而定下的决策。

       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

      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除苏联外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实际上中国政府仍必须征收对美、英、日、法、比、意、荷、挪威等国的赔款,支付给这些国家把持的管理委员会。直至赔款支付到1938年时终止,实际共支付赔款六亿五千二百三十七万(6亿5237万)余两,折合银元则约为十亿元。

(五)我的看法

       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来看,欧美日俄对中国早就虎视眈眈,志在瓜分中国,而清廷的腐败和软弱,以及义和团的愚昧和残暴,给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极好借口。

       从入侵者的暴行来看,八国联军绝非仁义之师。实际上是国际大盗对决地痞流氓,他们的残害百姓,抢夺掳掠的性质上来看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等级与水平上的差异,八国联军是代表列强列国利益的国家队。联军司令下达格杀勿论、掳掠洗劫的命令和教会首领下令教徒“以人头抵人头”、“行劫八天”,这难道可以以“个别人的行为”来搪塞的吗?

       从《辛丑条约》的签订来看,中国被八国联军任意摆布,随意驻军,丧失主权,国之不国;被八国掠走的赔款,使得百姓税赋深重,民不聊生,民之不民。国耻民辱,这难道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正义”所在吗?

       清军利用义和团杀了外国人,杀了教徒是事实,八国联军据此发动了侵华战争。后来,八国联军联合清军剿灭了义和团;清廷惩治了八国联军要惩治的朝廷官员;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赔款”、“小赔款”赔了十几亿白银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军费和给死者家属的抚恤金。尽管此事耻辱,最后不是有了一个交代了吗?那么,那些残杀无辜的中国老幼,残暴奸淫中国妇女的八国联军罪犯为什么没受到惩治呢?被八国联军掳掠走的无数中国珍宝、民脂民膏为什么至今没有归还呢?这难道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正义”所在吗?

       正视历史,正视现实,八国联军绝非正义之师。不要对所谓的“事出有因”扩大其辞,要究其动机,究其结果。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绝再不能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