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间走着走着就散了---删除“好友”不需要内疚
文章来源: 土狼2023-12-17 01:45:52

社交媒体朋友圈既是现实生活中朋友圈的增强版,同时也是现实中朋友社交圈的缩影。说是增强版是因为提供了人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比如,刚刚看了一下,本豹的线上朋友总数共计180人。我也是被这个数字吓着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实际能称为朋友的数字会少得多。拜社交媒体所赐,在线上注册的朋友能够如此庞大。

说虚拟朋友圈是现实中的缩影是因为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属性和人性表露在不同环境下是如出一辙的。

加新朋友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那种新鲜劲差不多如同初恋一样美好。彼此的联系和交流很多,甚至还有线下的互动。至少本豹很多时候希望朋友成为长期的同道人。至今为止,我基本上都记得每一个朋友被添加那一刻的情景,真的美好。

渐渐的,初见也好,初恋也罢,这些美好随着时间归于平凡。想来也正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美好随着各自的人生途径分叉,渐行渐远,相关度也变弱。彼此的交往互动在线上变得不再频繁。从起初的每日每周的互动,渐渐降格为几个月甚至一年没有一句话。那是一种比陌生人还陌生的关系。严重的时候,曾经的社交媒体上的朋友成为了僵尸。

很看重朋友的本豹,一直坚持至少在过年过节给线上的朋友问候一声。多数的网友都会有回复,彼此保持最低水平的联系。

少数连一年一度的节假日问候都不回复的朋友,我依旧在朋友名单上保留三年。仅仅念旧,也希望奇迹出现,久未联系的朋友能再次活络起来。

从年龄段看,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等我们接近或进入退休年龄,很多朋友会悄然离我们而去。这里的原因很多,主要一条是功利性的。当我们退休了,也渐渐out了。除非我们主动联系朋友,越来越到的人已经不再搭理我们。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平静地接受。这个阶段的我们已经不再有利用价值了,因为没有什么资源被利用了。从功利角度看,别人为什么要花时间和不能带来利益的人交往呢?并无可厚非。我们大家迟早都要经历被曾经的好友或者爱慕者切断联系的过程。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单纯友谊在现实中实在太少。人与人的交往实质上是利益的交换。而交往的对象主要是与自己一个水平或类似背景的人群。当我们各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大概率别人不屑与我们为伍;而当我们比别人强的时候,别人也许感到不忿,也不愿意再搭理我们。

友谊和爱情一样,靠的是缘分。来的时候,我们热情拥抱,离开的时候,好走不送。

当我们发出的信息被没有回应的黑洞吞噬的时候,这就是缘尽了的,我们该挥一挥衣袖,潇洒地离开。人生是一段旅途,一路上我们看见许多的风景,遇见许多人。遇见都是一段的短途旅程,有开始也有终结。极少的人能够陪我们走完这段旅途。无关对错,这就是人生。

问题来了,假如一个好友在我的朋友圈里,而我对他/她属于完全的开放,一切的动态,喜怒哀乐也都展开在其面前。假如“好友”三年没有任何互动,说明他们对我是不关心的。也就是说这样的友谊是单边的。任何没有交流和反馈的单边友谊都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时候,需要我们不要犹豫地删除零互动的“好友”。反正不来电,删删更健康。

对于曾经关系很近,互动很多的朋友。假如三年都没有互动,那我会再做一次尝试。问问对方近况如何,也说明自己的目的。也许人家遇到难过的坎坷。假如依旧是石沉大海,那么就不要犹豫和内疚地删除。

最特别的一类,就是曾经互动很多而有约在先互不删除的好友。对这一类,我个人还是会做到,说再见以前,打一声招呼。与其说是勇于分手,不如说是淡然处之。毕竟在有约在先的条件下,偷偷删掉一个联系人还是不磊落的。

删除也好,分手也罢,感恩曾经的遇见和交集,然后相忘于江湖。

豹子土狼 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