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
文章来源: jobshuang2013-10-03 19:33:22
 
 
绝望中的希望
重罪中的救赎
悲惨中的祝福

新 《悲惨世界》 电影观后感
 
双双


           

           

         

       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年代,一位备受爱戴与尊敬的市长用尽全身心的力量去帮助陷在贫穷和困境中的人民。除了想办法提高市民的生存环境,他甚至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撑起一辆载了货的沉重马车去救被压在马车下的老人。这位市长对民众的关怀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谁又会猜想到,这样一位充满爱与人性的领袖曾经蹲过十九年的监狱,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呢?

他的名字叫冉阿让。十多年前,穷困潦倒的他为了让在重病中的外甥能够填饱肚子,偷了几块面包,因此被打入牢房,一蹲就是十九年。终于刑期满了,被释放出来后,他却还是一直被警官沙威追捕。刚出狱的他,因为当时法律体制的不公正和在监狱里所受的欺辱,他对世界和人都充满了极深的仇恨。他隐姓埋名地活着。可另人意想不到的是,数些年过去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市长,为民效力,任劳任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

一个伟大的市长和一个苦毒的囚犯,这似乎是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人生。在冉阿让被释放直至他成为市长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或是谁让他的生命有了三百六十度的转变?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笔下的 《悲惨世界》 不仅勾勒出了一个动荡时代国家与人民在向往自由和民主道路上的挣扎,也刻画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立体,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他们曲折不凡的人生旅途。

«悲惨世界» 是我在好多年前在中国广州读的第一本儿童中文简易版的外国名著。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遭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渐渐的我却只记得 《悲惨世界》 好悲惨。

直到几年前,我看了一部由小说改编的同名英文版电影,勾起了我的回忆。

在电影的开头,刚刚被释放的冉阿让因为曾经身为囚徒而被社会排斥,他到处行走,想找到容身之处。在一个漆黑寒冷的夜晚,无处寄宿的他像一条可怜的野狗般徘徊在清冷空荡的街道上。就在这时,一个主教发现了他并对他起了怜心,于是决定把他带回家寄宿。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冉阿让偷走了主教家昂贵的银器,消失在漆黑的夜里……

第二天早晨,他却被夜晚巡逻的警察捉了回来 。警察转告主教说冉阿让声称银器是主教亲手送给他的。就在冉阿让认为自己的谎言快被拆穿的时候,另他诧异的是,主教尽然承认银器的确是他送给冉阿让的礼物,他当时走得太急,忘了把他送给他的一个银烛台也一起拿走。接着,他郑重其事地对冉阿让说:“永远不要忘记你对我许下的承诺,要拿这些银器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正值的人。冉阿让,我的弟兄,你不再属于邪恶,却要属于良善。我用这些银器换来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它不再属于罪和黑暗,因为我已把它交给了上帝!”

看到这里,我已经哭得稀里哗啦的。虽然当时我还没有认识主和他在十字架上的救赎,但是在主教这几句简短的话语中,却有一种无名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内心。

最近我和朋友一起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院看了最新上映的法文版电影《悲惨世界》。这一次,我是以一个基督徒的视角来感官这个我熟悉的故事。我惊喜地发现对耶稣基督的了解竟让我对雨果所传达的信息有了更近一层的理解。

第三次接触,《悲惨世界》仍旧悲惨。但是如果说人物悲惨的命运是一层灰色浓雾的话,这次我注意到的,却是那一束束刺透浓雾的光芒。这光芒没有太过华丽的名字,仅仅是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朋友之间的爱,是男女之间的爱,是人民对国家的热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是上帝对人类的慈爱。这些不同的爱贯穿在故事悲惨的情节中,给人物带来了希望与祝福。

冉阿让在当市长的期间,帮助了因为贫穷而被迫沦为妓女以及重病缠身的芳汀。他带她到医院治病而且给她安排住所。他得知芳汀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名叫珂赛特。芳汀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而让女儿暂寄在别人家,并且定时寄给女儿一些钱。谁知道,坏心肠的酒店老板和老板娘把芳汀寄来的钱占为己有,珂赛特也成了他们的奴隶。

芳汀病逝后,冉阿让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珂赛特,并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抚养。珂赛特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成熟。她与打革命前锋的志气青年马吕斯相爱。在一次血腥的正面交锋之后,冉阿让为了女儿的幸福,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昏迷不醒的马吕斯。在这之前,他遇见了被革命战士捕获的沙威。他本可以一枪结束这么多年来一直伴随他左右的恐惧与担忧,但是他却做出了当初主教的选择:饶恕。

沙威心里因充满内疚与悔恨,最后投河自尽。沙威这个人物很有趣,他的个性似乎不像冉阿让那样有黑白变化。自始至终,他一直是一个谨守律法的警官。这本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对冉阿让以法律的名义而施加的迫害却让读者看到他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他使我想起《圣经》中的法利赛人。他们遵守律法,却不懂上帝真正的心意。他们偏靠真理,却忽略了爱与恩典。《悲惨世界》体现了《圣经》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导,那就是,上帝不会喜悦只懂得盲目遵守律法的人,他却喜悦肯认罪悔改,以爱与正直为生命基准的人:《虚伪的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哪,你们有祸了!你们把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却忽略律法上更重要的,就如正义,怜悯和信实;这些更重要的是你们应当做的,但其他的也不可忽略。你们这些瞎眼的向导啊,你们把蚊虫滤出来,却把骆驼吞下去。》(马太福音232324节)。

仔细想想,《悲惨世界》中许多爱的关系的源泉都来自上帝:上帝爱冉阿让,他的爱与宽容扭转了一个人悲惨的命运,也使一个本来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学会去爱别人。他爱芳汀,因此抚养她的女儿珂赛特。珂赛特因着冉阿让从上帝那儿获得的爱,最终和马吕斯一起,成就了他们一生的幸福。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圣经》中所说的:《亲爱的,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那里来得。凡是爱人的,都是从神生的,并且认识神。不爱人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78节)。

虽然我们的生活不能称为悲惨,但从某种角度看来,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活在一个“悲惨”的世界当中。这个世界是被罪恶捆绑的世界,只有通过耶稣的爱与救赎才能挣脱罪的捆绑。

十八世纪的法国需要一场革命才能让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获得自由,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是否需要一场属灵的革命来争取更深程度的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