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力推体育,兄弟受益终生
文章来源: coach19602014-10-03 21:11:33
现在的父母潜心培养自己的孩子,无论是智力还是技艺,都统称为“推”。我们那一代人,每家都是一小群孩子,能吃饱穿暖已属不易,很难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幸运的是,我父母从小就把体育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使我们兄弟仨人健康成长。

父母的初衷
我们的父母二人是典型的理工男,理工女,而且又恰巧是家里兄弟姐妹中身体最赢弱的。母亲身高只有1.53米,一生都是在病病歪歪中度过。父亲身高1.72米,但手无擒鸡之力,是单位里出了名的。从生活区到工厂有10来公里的路程,年轻工人骑自行车用半个来小时即可轻松搞定,我父亲要一小时才能到达。就身体素质而言,我父母在人们眼里是很“面”的。
于是我父母决心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们再这样“面”下去。我们兄弟三个出生时没有一人的体重超过了2500克,曾有一段时期,我是否能够成活下来,都不能确定。这就更坚定了父母推我们锻炼身体的信念。我父母的工资加起来有260元,在6070年代算是高收入,在我家的总开销中,用于伙食的比例相当高,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为我们增加营养,这是父母的既定方针。自从我有了记忆起,我家就建立了一套和体育锻炼有关的家规。

坚持不懈
小时候,母亲规定除了星期日每天必须出早操,雷打不动。夏天天亮的早,出早操是件令人愉快的好事,我们天天出操也没啥意见。但是塞外的冬天,滴水成冰,对小孩儿来说很是个挑战。早上我们要是赖在床上不起来,想蒙混过去,母亲就把一扇窗户打开,一股白气忽地一下子就冲进屋子里来,那情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母亲起初还具体规定我们绕居民楼跑圈,468圈不等,后来年长一点就在学校操场和公园出操了。下大雪的时候,雪深及膝,不能跑步,母亲就让我们兄弟仨人铲雪以代替跑步。早上起来,邻居们都知道这几条从楼洞门口通往公路的通道是谁铲干净的。

父亲常去北京出差,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到“力生”体育用品商店,给我们哥仨买篮球,足球,球鞋和运动服等物品。在那一大片我们居住的街区家庭中,只有我家有好蓝球好足球。文革期间,距我家不远处有所关闭了好几年的党校,那里的操场球场就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玩耍的天堂。
父亲为让我们兄弟学好滑冰,从北京买了三双非常昂贵的“黑龙”牌冰鞋。但是父母每天上班用的手提包早己磨坏了,补了又补也不肯换新的。内蒙当年特缺游泳池,我们夏天要去十几里以外的青山区才能游上泳。父母早早就起床去挤通勤车上班,把自行车留下给我们骑去游泳。

父母教育我们不占公家一点便宜。我父亲的自行车胎扎了,他要在家里自己补车胎,对于一个4000多人工厂的厂长来说,也算不多一见的事。为了孩子们健身,我爸却走进车间,让工人给他焊接一付哑铃,工人问,哑铃是啥玩意,父亲就画一张图出来。
我们兄弟三人后来同上一所中学,都参加了学校的田径和篮球队。三人都是校队的主力队员,一起参加区,市的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比赛,我爸妈是那时为数不多的几个亲临赛场加油的家长。我在家里三个兄弟中走的最远,曾带回家三块省少年田径金牌。

记得1977年的一次家庭聚会,那时我家兄弟仨人,我和二哥分别在内蒙的农牧区插队,大哥在一家工厂当锅炉工。父母对我们兄弟说道,我们无法选择时代和命运,但是看到你们兄弟三人身强力壮,意志坚强,我们做父母的也就放心了。
受益终生
辛勤耕耘,就有收获。兄弟三人健康成长,也许恰巧继承了家族里的隐性基因,我们身高分别达到1.79cm, 1.81cm 1.83cm,身体素质非常出众。我们仨人有幸同时考上改革开放后的首批77级大学。两个哥哥大学期间一直是他们学校运动队的成员。年龄最小的我,上的是北京体院,最终成为运动健将,做了国家级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教育工作者。

我的两位哥哥,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也做到了终生坚持不懈的坚持体育锻炼。在同龄人中身体状况超好。在金融界小有建树的大哥,十年前身体素质下降,有点儿发胖发福的迹象,我和二哥及时提醒他,不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便立即改正,加紧锻炼。大哥二哥都在55岁那年,以跑半程马拉松的方式来庆祝。

几十年来,我片刻不敢忘记父母的培育。再过几个月我就55周岁了。我现在10公里跑比赛仍可以在39分内完成。和年轻人打全场篮球也不觉得吃力。初步估算了一下,现在我的整体身体素质水平还可以达到美军海军陆战队(Marine)最高等级标准,呵呵。

2013年10公里公路比赛,38分38秒
老汉现在出早操的感觉和童年时代一样幸福(2017年 Thanksgiving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