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
文章来源: 行人Y2014-11-25 11:52:06
——名言隽语的一个注解


在每天读到朋友们抄来抄去的至理名言中,有不少涉及到佛家的学说。看过了,觉得有道理、有美感,随之赞一把、转发一下,束之高阁,然后就忘了。这些东西看得多了,我们发现不但记不住,更难以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比如说,我们天天谈活在当下,却偏偏为明天忧心忡忡;我们口口声声说放下,却难免在世俗的浊流中苦苦拼争;我们大讲仁爱慈悲,却无法平等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读者要是能弄清楚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了解一些“空”的道理,再去看浩繁的思想、艺术和生活,定有更深刻的会意。你会发现众多说法,甚至不同宗教的教义,其实都有共同的交汇点。你会更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那样说,你甚至可以分辨它们是否大致合乎“大义”。于是你将会从思想的汪洋中被解救出来:你不必受累于文字层次的“道”。直接的受益是,你会多一些祥和、宽容、祝福和勇气。
 
下面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一下佛学的核心“空”究竟是什么。
 
 
一、宇宙是什么?
 
宇宙就是我们通过感官(以及思维)所了解的世界。我们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从色、声、香、味、触各个方面感受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几乎构成了我们对宇宙的全部感知。
 
 
因此身体各感官是我们关于宇宙知识的基本来源。没有身体感官,我们压根就不可能知道有没有一个宇宙。
 
 
二、宇宙是真实的存在吗?
 
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好像十分真实。但稍加考察,我们却没有绝对的把握去回答“宇宙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所感知的所谓真实,都是身体各器官告诉我们的。
 
 
感官通过电信号,将一些刺激传递给了大脑,我们仅仅通过这些信号,便相信了客观世界的存在。
 
可是我们的感官或者它们发出的信号是可靠的吗?万一它们联合起来骗我,会怎样呢?
 
下面让它们来骗骗你。
 
 
三、让我给你造一个宇宙来。
 
所谓“眼见为实”,在哲学上是一个不严谨的断言。眼见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如果把眼、耳、鼻、舌、身都移去,用一个电子装置来代替我们所有的感官。当这个电子装置发出适当的光、声、气、味和触觉信号时,“我”仍能感受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大千世界。科学家早已成功地做过这类局部实验——例如用摄像头跟视觉神经相连,让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等。
 
 
 
换言之,仅靠一些信息、信号,就能够让我们看到的这个客观的大宇宙——并不需要客观宇宙真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感受到客观宇宙的充分条件不是宇宙的客观存在,也不是眼耳鼻舌身各器官的存在,而是大脑通过任何方式接收到这些信号。
 
即便没有眼耳鼻舌身发出的信号,也没有那么个设想的“电子装置”,单凭想象我们也能造出几近逼真的世界——做梦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外来的信号也不是必须的。只要大脑处于某种状态,就能自我产生出感知所需的信号,使景象似“真的”一样。
 
并不排除客观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但以上客观宇宙不存在的假定,在逻辑上是严格可信的。
 
 
四、“我”是谁?
 
“我是谁”?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它是所有宗教和哲学企图解决的最大难题。
 
到现在为止,我们描述的这个总系统,是由“我”、大脑、感官、客观宇宙所组成。从前面的解释可以看到,如果移去了客观宇宙,甚至进一步移去了感官,“我”仍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当“我”或者大脑得到各种信号时,不管这些信号出自“真实”与否,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我”就说“知道了”并发出相应的反应。那么,大脑是必须的吗?
 
当我拉一拉开关,灯亮了。我以为由于我的手拽了拉线,导致开关动作,电源接通,交流电流过灯泡,发热并发光,照亮了房间。但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如佛家所言,没有手、没有拉线、没有开关、没有电、没有灯泡、没有光和热、也没有房间,一切都发生在“心”里。
 
同理,我们都以为外界通过感官进入大脑,引起了“我”的一次观察。但真实情况也可能是,“观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引起的,观察中没有外界、没有感官、没有信号,甚至也没有大脑!因大脑本身也是物质的,是客观宇宙的一部分,它同客观宇宙一道被排除出我们的系统。
 
现在还剩下什么?唯一比较肯定的存在,就是那个观察者和提问者,那个“我”。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移去了一切物质,佛家认为这时只剩下非物质的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佛学中的末那识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自我(小我、EGO),是烦恼轮回之根源,而阿赖耶识就是大我、真我,是那个“空”。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生末那识、意识及一切法,它毕竟空也毕竟有,是真正的主人。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窥见了世界“空”性说。但这毕竟只是一些合乎逻辑的假定,或具有可能性的猜想。那么佛学里的“空”是猜想吗?
 
佛家说,“空”的学说不是猜想,而是历经无数人所实证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修行者入定后,在大智慧的光照下,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是“空”的;感官、信号、心智和思虑,皆是“空”性。
 
 
空不是没有,而是一种无法描述的、超越时空的万物之本,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就是绝对存在、绝对精神、自在自为,空是大我、SELF、真如、法身,是慈悲和大爱,是上帝、永恒、以及生命宇宙的源头。
 
因此,宇宙只是“空”创造出的图景。万有既是作为客体的一个游乐场,同时也是作为主体的“空”的触角和参与者。
 
“我”是谁?——“我”就是那个观察者,那个宇宙的主人,那个神圣不死的“空”。
 
 
五、认识“空”以后
 
在这个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意识迅速成长。过去需要许多世纪才能流传并被人接受的思想和观念,现在短短数年就可能达成共识。随着我们更多地了解宇宙的“空”相,作为整体的人类便有了更好的参照去选择自己的未来。
 
对世界空相的了解可使我们从中受益。
 
1. 你是不生不灭的。有了这个安全感,你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生老病死和世态炎凉。
 
2. 人类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一”,都来自同一个根。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惜生、爱护自然就是爱自己。这就是慈悲。
 
3. 你会变得谦虚而平和,因为你和众生都来自“一”而回归于“一”,众生都是佛。你会发自本性地敬重每一个人包括晚辈、下级和敌人,甚至敬重每一棵树、每一株草。
 
4. 宇宙是一,自我则是幻象。自我或称“小我”、EGO,是对个体及其外延附属物的强烈认同。自我感的存在,使得这个游戏更加逼真,也产生无尽的烦恼。了解这一真相,你将放下纠结和烦恼。
 
5. 存在本身就是高度的精神创造,你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如果一定要为生命添加意义,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就是在觉察中创造、在创造中觉察这个宇宙。
 
 
6.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的理想和愿望就是宇宙的理想和愿望。当你凝神发愿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助你。
 
7. 时间和空间一样虚幻,历史也是虚幻,它们不必是真实的存在,但它们能帮助你感受这伟大的造物并做出自己创造的选择。人类历史是一部精神探索、创造和选择的镜子和风景线。你不会再抱怨历史某一页的黑暗,谴责别人行为的不当。表面上你可能是恶的受害者,而实质上你是宇宙一切活动的终极参与者。
 
8. 你就是“空”,就是宇宙的主人。你来这里,是为了当下一刻的觉察和创造。你还有理由不喜乐吗?你还有理由麻木不仁、或踌躇不前吗?
 
当你接受世界空性说以后,你对的生命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生活中你会变得更有活力、也会越来越淡定。生活中免不了仍有烦恼纠结,是因为我们对了解的东西信心不够。明白道理道理很重要,但那还不是“开悟”和“得大解脱”。所谓开悟,又称证悟,是直接经验(证明)真理而带来生命的跃变——静默是经验真理的一条路。
 
生命在于选择和创造。悉达多不是一个科学家、艺术家,也不是一个文人和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他选择了修行,他以忘我的追求和高超的智慧,终于找到这个超级迷宫的钥匙,并因此创造了佛陀自己——这就是他献给宇宙、献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那么我们当向宇宙、向自己献上什么礼物呢?答案全然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