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年高考追记(二)
文章来源: 老生常谈122013-06-09 15:13:19

七七年高考追记(二)

2. 备考 

1976106日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千疮百孔等待时间去医治。知青继续下乡。

红日、
     白雪、
          蓝天。。。。。。
乘东风 ,
        飞来报春的群雁。
从太阳升起的北京
                启程,
飞翔到
      宝塔山头,
落脚在
      延河两岸。
欢迎你们呵!
           突击队的新战友,
欢迎你们呵!
           我们公社的新社员
。。。。。。

 

背下了当时最热门的540行的长诗《理想之歌》,于1976年10月14日到农村插队。但这并不是我的理想,我不能有理想,仅仅是喜欢诗歌而已。所以,拖了一个半月才无奈地起程。

1977年元旦看了电影《洪湖赤卫队》,前面的新闻片说,两个凡是,继续批邓。

1977年十一国庆节,青年点放两天假,我们大的多数都回(城)家看望父母,并改善一下生活。

父亲告诉我,国家要强大,必须需要知识,需要人才,老搞阶级斗争不行。他设计科的同事H叔跟他说可能要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H叔的哥哥是铁路医院院长,铁路上消息灵通,从北京听说的。北京人已经复习半年了。H叔的侄儿HX,即院长的儿子也已经复习四个月了,物理第4册电学已复习完了。当时九年义务教育,物理第4册是九年级的课程,即当时的高中课程。父亲说,你不要回青年点了,开始复习吧!这就是说,我要放弃这样的选择:好好表现等待几年以后抽调回城。 

2. 1 评估形势

父亲来评估全国的形势,我负责评估自己的水平。

2.1.1 全国的形势

南方的一些省份不太左,可能文革受灾轻一些。我省由C三两及MYX坐镇多年,极左,文革受灾最重。还记得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报道张铁生“白卷事件”?还有大连海运学院赵兵的化学答卷。赵兵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分析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结果全省大中小学取消闭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所以L省虽然科技人才仅次于京沪,是高校大省,科技大省,工业大省,城市人口最多的省,但破坏最严重。 L省考生水平应不高,外省考生可能较好。

残酷的现实是:我是最差省份里最糟的一批学生之一。

2. 1.2 我的半斤八两

小学时赶上文革武斗,课虽然没全停,但每天只上两节课。一节数学课,一节语文课。语文不用课本,读报纸。然后工人抓革命,促生产,学生则复课闹革命,学校开始上半天课了。邓小平二次修正主义回潮,学校曾抓紧了一阵。但两次回潮期间我是小学及7年级,初中课程学了一些。 

给一个惨不忍睹的实例:

1973年邓小平第二次回潮时,我上7年级,全年级420人的期末考试成绩:

数学60分以上三人,100分,95分及60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化学60分以上三人,98分,85分及60几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物理60分以上三人,96分,95分及61分,余下417人不及格。

我数学是100分,物理是95分及化学是98分。 结果真是触目惊心。

因父亲抽调回城,8年级时换了学校,新学校更糟,是全市80多所中学中最差之一。不考试,成绩由同学评。大家打群架,谁学习,谁的成绩被评得低。9年级时,老师把我交的书钱给退回来,说,咱班70多人仅5人交学费,书不买了。反正要到工厂和农村开门办学,也不能上课了。因学不到知识也躲不开下乡,有人竟提前在8年级时就插队下乡,以求早点抽调回城.

所以,我的数理化基本上是在当时的初中水平。

我的文史地的水平要好一些。文革前的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全部阅读过,但并不是做作业认真学习。长篇小说及其他杂书读了200多部。毛选四卷读了几遍。散文名句抄了几本。其中曹靖华的散文集《春城无处不飞花》》整本书被抄下来。课本上学过的所有文言文课文及诗词全部能背下来。写过十几篇散文,也写过诗歌。论文没写过。仅写过大批判文章,是照报纸抄的。

父亲走五七道路到农村去4年。那是个山青水秀,富裕的水果之乡。农民都爱看大书(长篇小说),谈历史,下棋。破四旧收回的小说,送到当地的造纸厂,被工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偷回家。我的第一本启蒙小说是章回小说《烈火金刚》,很崇拜丁尚武,肖飞,一读不可收拾。13岁起读了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东周列国誌》,《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武松》,《说岳全传》,《英烈传》,《聊斋誌异》,《西游记》等书;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等。也读了一些苏联的小说像《旅顺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毁灭》,《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高尔基的《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104部当中的20-30部。美国马克吐温的作品等。英国的《双城记》等。日本小林多喜二的《没有太阳的街》等。后来还读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汉语语法》通读了几遍。一位农村小学校长,把他的几年的50年代的《人民文学》期刊给我家糊墙,我废寝忘食地全读了。从那里读到剧本《二十四天》,即电影《上甘岭》的剧本,剧本《保卫和平》,即《打击侵略者》的剧本。那时只要有书读,别管什么书,全读。

我曾不知天高地厚地在笔记本的前页上写下: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 

曾背下张永枚的近500行的报告诗:《西沙之战》.至今还能背下序及第一节:

一、美丽富饶的西沙
 

阳光在碧波上一耀一闪,
海风把浪花卷上礁盘,
金子似的沙土,白玉般的海滩,
珠贝铺满地,鸟肥积如山;
野海棠,高撑着翠绿的巨伞,
羊角树,伸展在石缝路边;
开不败的野花啊!
红白蓝黄千万点,
汲不尽的清泉啊!
甘甜如蜜微带咸,
是祖国妈妈的乳汁,
点滴叫人力量增添,
……
啊!美丽的西沙群岛

象一把珍珠,撒在南海的水面。

 

2. 2 复习计划

根据这点可怜的本钱及未确定的高考,即什么时候会高考,怎样高考,什么人让考,出题难度等,父亲和我定下复习计划。 

虽然数理化,文史地我都很喜欢,但由于对高考的不可知性,觉得考文科把握大一些。父亲坚决反对:学文更易经受阶级斗争的冲击,而你与人相处相当幼稚,终究会成为被削整的对象。因此定下学理工科。

我自己复习语文与化学。重点是数学和物理,由父亲先教(现教)高中课程再复习初中课程。父亲借来了一些现在的高中物理和数学书,我找到一本苏联数学习题集,开始了我的现学及复习的过程。白天父亲上班,我自己复习初中东西。晚上父亲回来教我高中课程。

20多天后,即197710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恢复高考!全国全民都震动了。不再通过“自愿报名,群众评议,领导推荐,学校录取”的方式选送工农兵学员。一时间,似乎所有人都跃跃欲试,公社里的绝大多数的知青都跑回城里来了复习。父亲紧张了。从老高三到77届中学毕业生及78届在校生,年龄从16岁到31岁共13届学生参加高考,去争夺一届的入学名额,太激烈了。这样复习速度不行,得想办法脱产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辅导我。父亲找厂长请求成立厂高考辅导小组,脱产辅导厂青工考大学。厂长答应了由我父亲来组织这事。父亲组织三人辅导小组:ZJE阿姨辅导化学,ZJN叔叔辅导数学,他则辅导物理。三人都已大学毕业20年了,还得捡起高中的书本。这样父亲上班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看书,辅导青工了。

 

2. 3 一个大耳光搧出一个大学生来

我母亲比较聪明。当年高小毕业,是村里(几千人的大村,公社所在地)两个考上中学的女孩之一,因必须到外地上学。姥爷不让去。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学业上帮不上我,但每天晚上陪着我和我父亲复习。一天晚上父亲给我讲解用韦达定理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半夜2点钟了,我头一沉,睡着了。他一个大耳光搧过来。母亲说,嘿,你也真够笨的,伟大定理还不知道?马克思伟大呗!

随着形势发展越来越严峻,父亲的眼光不仅仅只放在我的身上。他要看老高三及外省了。他开始按着文革前考大学的水平来要求我了。他总是用他在大学五年里全优成绩的心态来看待我,这在自信心上给了我很大的打击。他总说我物理概念不清,而我就是不明白什么是概念。物理和化学没有任何试验,是不容易明白的。

家属宿舍楼的知识分子父辈们动起来了,互相交流信息。邻居ZJP大伯(厂总工程师)建议我,高考数学第一道题一定是因式分解,一般是5分,有时因式分解很难。第一眼你若能看出来怎么做,就做,若需要时间琢磨,则先放弃它,先做后面的题,不要被它纠缠,影响情绪。当拿到数学考卷,果真如此,第一道题是因式分解,并且是5分。我是按着 ZJP 大伯的建议去做的。

家属宿舍楼有很多人在复习。有LQJ, SSP, SFG, ZJ JL等。

 

2. 4 公社添乱

刚进入11月,还剩一个月就要高考了。我正在家里去复习时,公社发出了通知,威胁所有知青必须回去参加秋收,不然就不允许报名。我们报名是在户口所在地公社的。这才刚学习一个月,全国可能有一千万人报考,愤怒,无奈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到点里参加秋收打场,晚上在煤油灯下苦读(农村晚上总停电),拼命学习。一日,我父亲突然来到150里外我的青年点,特意来辅导我物理。他对我解电学和力学综合题还是不放心。他还是按着他考大学时的水平来要求我。事实上,父亲的担心是对的。我虽然都会了,但不巩固。我电学和力学综合题没答好。在公社1000多名知青中,只有我一人有此荣幸,父亲来到农村给儿子辅导俩天。那时他没有能力走后门来帮我任何事,但所能做的却是对我终身的帮助,即授之以渔。 

 

2. 5 报考志愿

考前报考志愿时,父亲和家属宿舍楼的长辈们在讨论报学校和专业的议题。父亲让我报清华核能物理和北大地球物理专业,以圆他当年的梦。当年他开始被保送到军队院校,他要求被保送到当时的最热门专业清华核能物理专业,没有回音。应该是因为因家庭成分未如愿吧。他高考数学那天,沈阳下了极其罕见的大暴雨,天昏地暗,暴雨如注,雷鸣电闪,声震天地。有一道题大家都没答对,但都认为我父亲一定能答出来。受暴雨影响,他也做错了。结果还是没进清华核能物理专业。ZJP大伯是50年代初上海交大毕业的,建议我报上海交大。ZJN叔叔坚决反对,他是DG毕业的。他说,DG是万人大学,是苏联帮建的并按着苏联大学的模式办的。主楼即按一个苏联大学的主楼的图纸建的。

大家在一块再一次冷静分析了形势,认为:当下第一目标能从农村出来就是胜利,然后是上学,最后才是上什么大学。

每年的正常高考应该在夏天举行,但是1977年高考在冬天仓促举行是为了多招20多万人才而没有推迟到1978年。因仓促,只能各省自己出题。最后,因信息少,特别是对外省文革中教育受破坏的情况知之甚少,对高考形势无法把握,为稳妥起见,报的三个志愿都在本省。毕竟本省的考生半斤八两略知一二

父亲是学机械的,他希望我学电,一再强调要学弱电(电子),不要学强电(电力)弱电四两拨千斤。 

三个志愿如下:

第一志愿:DG学院,无线电系工业企业自动化
第二志愿:大连海运学院,轮机自动化
第三志愿:沈阳机电学院,工业企业自动化
最后,填上服从分配,即中专也去。回城即胜利。

正式学习仅10月份一个月,学习了文革前的高中数学及物理。学习了文革时的有机化学。复习了文革时的初中数理化。语文仅看了一天。原计划11月份一个月复习新学的高中数学及物理,然后进行总复习,因被叫回青年点而未能实现。
 

 
人生最关键的战役即将打响了。

 

相关的文章:   
      七七年高考追记(一)  
      七七年高考追记(二)  

      七七年高考追记(三)  
      七七年高考追记(四)  

      77级、78级大学生的异同 
      某省1977年语文高考试卷  
      77年辽宁高考状元,一家五兄弟同年入大学  
      珍贵文物—77级高考试题

请看更多的网友评论: 
几曾回首:
七七年高考追记(二)
  
我爱我家:七七年高考追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