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香帅五首【满城风雨近重阳】七律中的用典及手法(五)
文章来源: chunfengfeng2014-10-14 20:46:50
     香帅一气哈成的五首七律重阳组诗,极大地吸引了风风的视线。在其首一中, 作者忧心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心声,如磬管锵锵作响。在其二诗里,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呼之欲出。在第三首律诗的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积极向上、不畏时难的爱国情操。其四更是集家事、国事和个人的抱负于一体,跌宕起伏、俯仰进退间,一颗赤子之心,在困惑和艰难中尤显可贵。现在,风风来分析香帅组诗中最后一章。错误难免,让方家喷饭处,还敬请看客体谅风风学识和见闻浅陋。因作者一片真情深深打动风风,故此胆敢冒贻笑大方之尴尬,精心细读,多方推敲,以达管窥作者诗中境界之万一而心甘意足矣。遂将原玉,抄录如下。

(五)

骎骎山影入青缃,谁问楩枫几寸黄?
仄路新词犹瘦怯,癯身故国渐痴狂。
但愁旧作无颜色,且向沉雷借短芒。
笛冷孤窗羁客久,满城风雨近重阳。

    先来看一下首联出句“骎骎山影入青缃”。其中“骎骎”,原指“马跑得很快”,此处表示叶枝浓郁之意。“青缃”之“”,意为浅黄色,整句指明时令已秋,层林间染。然而作者其实并不是单纯地拿捏眼前的实景,因为“青缃”,也可以指这种颜色的布作成的书罩,以保护书籍用,故可借代为“书籍、画卷”等图书类物。所以引申一下,作者还隐约另有所指,即秋色美好可入画。“谁问楩枫几寸黄?” 其中之“楩枫”,指黄楩树和枫香树,是秋景中很典型的树种。作者发问,如此景色,又有谁去过问,楩枫两种树经历多少风霜,才有红黄惊艳如画呢?作者在首联通过发问的姿态,以秋树自喻,感慨心身经历,人生已近叹秋年华。纵有一时景色,也是过眼即逝,风光不再,于景于己,情何以堪!第三层境界,则是作者如同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样,暗自伤神,时不我待、为国效劳渺茫的悲愤,流出笔端。

    这种发问的手法,很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有很好的传达作者意图,宣泄作者感情的作用。在欣赏过程中,也让读者很自然地进入作者的颌联,探寻作者思想的轨迹和心情的脉络。

    接着作者在颌联"仄路新词犹瘦怯,癯身故国渐痴狂"中,通过精神和身体变化的对比和映衬,表露自己对故国深厚的感情并未因为自己无法出力,而丝毫变更。出句中的“仄路”,字面上指狭窄的小路。在这里是指一首词的字里行间,多使用拗仄之意。新填的词,声韵仄拗。在词句中,用字多仄声,多拗句,一般表达一种激昂、多感慨之情。“瘦怯”一般指身材或者外貌瘦弱,此处通过拟人手法,把新词,当作作者的心声、作者的感情、作者的抱负、作者无法更改的忠心。出句指出作者抱怨激昂之下填的新词,不如刀剑锋利、枪炮刚强。虽然人轻言微,然而“癯身故国”,类同柳七【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怀跃然纸上。因情倾故国,“沈腰潘鬓消磨”而不知自己已近疯狂。在对句中一个“”字,让作者这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痴迷,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于读者更是心有戚戚焉!作者练字的严谨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让人叹服。

    作者觉得在颌联急切的感情流露,还表达得不出自己心情之万一,所以在颈联“但愁旧作无颜色”,因此就要“且向沉雷借短芒”,来增强自己心声的传达,而让心迹宣示于众。作者反复倾吐自己的一腔真情,如同阳关三叠,更像万箭齐发,其情之切、意之坚和心之笃,通过颌联和颈联的层层递进、毫无罅隙地泼墨挥毫大写出来。气势排山倒海,更似黄河之水、银河落天,迸发而出纸面,向读者扑面而来。这股浓浓的爱国热情,如倾盆大雨,淋湿了共鸣的心身,更让读者的敬佩心情油然而生。

    作者将沉积在内心的情感,如一江春水决堤而出。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作者慢慢冷静下来。在尾联,作者跳出感情的世界,写道“笛冷孤窗羁客久”,一种遗忘角落里形单只影的感叹,冉冉而生。让人不堪的是,“满城风雨近重阳”。作者用叠加的意象达到放大的伤情效果,其手法之蕴藉、敦厚和悠远,让风风受教了。尾联是“辞尽意不尽”的经典手法,让读者沉浸在作者波澜起伏、一唱三叹的情感走势而意犹未尽。读者从作者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身同感受地领会出作者虽九死而不改的初衷。作者匠心独具的灵动驾驭词句的手法,如同魔术大师,牵动着读者的心弦和视线,让自己的感情世界强烈地共鸣读者的心。

    作者在五章重阳组诗里,感情路线由疏致密,手法从婉转到直诉胸臆。精心安排意象,巧妙使用修辞,灵活调度句间顺序。其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感情最大限度地感染读者。风风通过这次密集地分析香帅的华章,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因作者家学渊源而心生敬佩,更为作者一颗永不改变的赤子之心,而滋生仰慕。故不因孤陋寡闻,放弃闲暇,殚精竭力,解读作者的心声。在此衷心感谢诗坛许多诗友热情鼓励和诚恳的建议,并再次感谢香帅的佳作,给风风和其他诗友一次受益匪浅的学习机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