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香帅五首【满城风雨近重阳】七律中的用典及手法(三)
文章来源: chunfengfeng2014-10-12 14:12:55
    今天,风风要把香帅的一组七律五章的第三首,进行分析。错误难免,请香帅和方家批评指正。先把此章七律抄摘如下:

(三)

秋声渐碎小池塘,隔岸蒹葭独自伤。
一阕弦歌穿绮户,满城风雨近重阳。
怀沙不值三闾死,隐竹犹疑七子狂。
坏壁春痕应有记,沉鱼落雁本凄凉。 
 
    首联出句作者采用倒装,指出在“小池塘”, 不是谢公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景色,而是“秋声”,来源于秋风秋雨、落叶凋零、蛩虫鸟雀等,在“渐碎”。“”字用得很传神,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阵秋风,红叶飘落;落叶随风簌簌作响。秋风中,虫鸟声断断续续,如秋寒瑟瑟,似秋波碎了金光。“”字在这里,也暗示作者心情的焦虑。作者寓情于景的笔法,很是高明。诗歌的源头三百篇,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兴,虽然是起兴发端的作用,却有寄兴的力度。这样的景色,应是作者登上池塘边的楼阁,放眼近处风光。作者在对句里,远眺对岸。选用“蒹葭”这个意象,虽然是普普通通的水草(所以也常作为谦词),然而在诗经的【秦风】里,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描写,所以“蒹葭”常用作“思念异地友人”的典故。“隔岸蒹葭”,可指作者本人在思念隔岸的朋友亲人,也许是红颜知己也说不准!其思念至深,而“独自伤”神,可见此人在作者心目中,有多重要!首联设定了一个悬念,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手法。“文章似山不喜平”,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尤其在网络灌水八卦世界,网客的好奇心更是高昂。。。有此等妙笔铺陈,多么吸睛!

    诗歌与绘画各有千秋,诗歌可以通过动作的描摹状态,给人活跃的感觉。在颌联“一阕弦歌穿绮户” ,作者在暗自伤神的世界里徘徊之际,“弦歌”如投石,惊破窗前凝视远方的心湖旧波。这种“穿绮户”的动态,使得走笔起伏如潮汐,显得丰满多姿。作者自然也和我们读者一样,被突如其来的“琵琶弦上说相思”惊醒,接着在对句“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出,让人感觉有水到渠成的笔触。重阳节,亲人相聚、登高喝菊花酒、佩戴茱萸,还要祭祖,何等让人期盼!此时此刻,弦歌悠扬,已有节日气氛,然而顾盼周遭,友朋、佳人远隔。一句“近重阳”,其情之切,其势之窘,把意境推上一个高峰。作者用重阳节这个意象,又是在风雨之中,重彩涂抹了秋愁的心情。

    现在来看看作者如何落笔颈联,因为颈联对全篇来说,是一个奇妙的分水岭,所以会有“如履薄冰”的小心。颈联的出句“怀沙不值三闾死”,有点出乎风风的意料,因为作者一下子把视线转到三闾大夫投江前的绝笔,九章名篇【怀沙】上来。其中,”怀沙“也就成为“因忠愤而投水死义“的用典。读到这里,原来作者所有的愁绪和思念,都是因为无法全力报效国家而引发的,然而痴心不改;所以在风雨如晦的重阳节到来之前,自然而然就想起历史上那些报国无门的先人,让内心的共鸣来减缓这种愁绪。”不值“二字,让人体会到作者积极的入世思想。这种向上的热情如咏叹调,在对句“隐竹犹疑七子狂”中,画上一个完美的休止符。因为作者深信那些西晋名士,一个个都有为国效劳的能力和进取心,作隐士、装疯卖傻都是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作者在颈联,如椽之笔,勾勒了出乎意外却在情理之中的崇高心境,实在是妙笔生花,让人敬佩! 

    看看作者在尾联如何给全篇一个作结,给自己的心情一个交代。作者写道”坏壁春痕应有记,沉鱼落雁本凄凉“。在出句里,“坏壁春痕”让人想起姜夔在【扬州慢】里写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残垣断壁还在,“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的触目心惊。“沉鱼落雁”是用两个美人这种具体美好意象,借代为中国历史上明君、爱国人士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牺牲的无名英雄这样一个民族脊梁的整体。作者的笔墨是沉着冷静的,因为历史上基本都是“红颜薄命”、“英雄凄凉”。然而作者的心弦却是余音绕梁,虽然知道世事如此,依然忠心不二,为国为民之心不改,读后令人动容。作者从秋景入手,精心铺垫,层层紧扣,引人入胜;情景交融,起伏有致,更是体现一颗赤子之心,让人读后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