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当武术遇见了爱情
文章来源: 小矮人COCO2019-03-16 16:49:37

李小龙:当武术遇见了爱情

2010年11月25日11:00 

本文摘自《李小龙的功夫人生》,张小蛇著,团结出版社,2008年02月出版

    风流的功夫少年

和刚来旧金山那段让李小龙非常失落时间相比,李小龙进入大学后的生活可谓春风得意。特别是他组建“中国功夫队”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进行多次武术后,校园里的很多女孩就开始注意这个有一身精壮肌肉,相貌俊朗的小伙子了。李小龙的影响越来越大,他逐渐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一些女孩们更对这个来自神秘东方国度的男孩充满了好奇,甚至开始关注他的行踪。开放的美国女孩,表达方式很直接,曾经有个女孩扬言要把李小龙追到手,但她失败了。原因是李小龙对这种过于开放的女孩不太适应,他只乐意和她们保持正常的交往,仅仅只做普通朋友。

这段时间里和李小龙交往的女孩大多是东方女性。李小龙觉得和自己血统、文化、地域相同或相近的女孩交往会比较有话题。他不太赞成两个文化差异太大的国家的人谈恋爱。他曾对好朋友谈起他和西方女孩相处时的尴尬:“我们是谈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我不太了解西方的历史,而在西方女孩眼里,东方文化除了神秘外再也引不起她们的其他兴趣,我们不会有什么共同话题的。”

李小龙在美国最先交往的一个女孩是一位姓王的小姐。王小姐也来自香港,比李小龙小两岁,她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不久,一眼就认出这个叫布鲁斯?李的哲学系学生就是香港电影圈小有名气的李小龙。东方女孩的矜持让他们的相识变得很有意思,王小姐没有立即上前去相认李小龙。而是选择了中秋节华裔同学聚会的机会趁机告诉李小龙,她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李小龙”就是面前的李小龙。李小龙非常吃惊,也大为感慨。因为在西雅图,知道他“李小龙”这个中文名字的人极少,更别说知道他在香港的从影经历了。

从这天的相识开始,李小龙对王小姐有一种异乡逢知己的感觉。他们经常一道出去游玩,一起参加聚会……或许是王小姐太喜欢李小龙了,她一直把李小龙当作偶像,而不是情侣和朋友,她逢人便说李小龙在香港是如何出名,演的电影如何精彩。而李小龙非常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他们交往后来无疾而终。李小龙之后还和一个叫乔的菲律宾姑娘相处过一段时间。她是有一天李小龙从武馆回家路上“英雄救美”相识的,这种浪漫的邂逅和经典的东方喜剧情节一度让这对年轻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美好缘分。但是乔对这个“缘分”太过于心急,突然提出要和李小龙结婚,并且她已经告诉了父亲。而李小龙并不想太早结婚,他选择了一个不伤害乔自尊心的一个借口:“等我在美国的事业小有成功以后再说吧!”随之也结束了这段感情。

此后,又遇到了美艳的露易丝。露易丝是个地道的美国姑娘,她的家族十分显赫,曾祖父做过议员,家庭也很富裕。李小龙真正注意到露易丝是在大学校园的舞会上。依照李小龙好动、好强、好出风头的个性,他一般会主动邀请一位女孩做舞伴。但是当时的校园舞会是以白人为主的舞会,李小龙处在白人为主的群体内,心里总有股受歧视的感觉,他自卑又自负,他想应该有姑娘来邀请他,然而没有。李小龙闷闷不乐地盯着舞池里的男女,他突然捕捉到一双眼睛,那眼睛也正在看着他,这就是露易丝。露易丝的眼睛极蓝,皮肤白皙,满头金发,有点像好莱坞的艳星。李小龙于是决定请她跳舞,他认为舞池里的所有姑娘就数她长得最漂亮,而且她也注意到了自己。于是,李小龙朝露易丝走去。露易丝接受了李小龙的邀请,李小龙带着露易丝疯狂地旋转,使她觉得从来没哪次舞会像今天这样尽兴。不等舞会终场,露易丝就以先回家为由,和李小龙一起离开了。

李小龙驾摩托送露易丝回她的寓所。在寓所楼下,露易丝发出邀请:“不想上去看看吗?”李小龙犹豫了一下,便跟着上去了。事后,他们两个重温舞会相遇时的情形。露易丝笑着说:“我一个眼神就把你给勾上了,我体验过各种人,就还没跟中国的功夫师上过床……”接下来露易丝大讲自己的艳史……露易丝毫不当回事的语气和神态让李小龙觉得无比的难受,他看着美艳的露易丝,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他原本以为露易丝是个天真浪漫、涉世不深的富家姑娘。

从这天开始,李小龙便对西方姑娘有了偏见。他暗暗发誓:坚决不娶洋姑娘为妻。他认为:“洋姑娘只适合做情人,而不能做妻子,做情人,她们性感而热烈,做妻子的话,一定会对丈夫的不贞……”李小龙觉得,他真正喜欢的还是温驯典雅的东方女性,而他未来的妻子一定会是一位中国人。但爱情女神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她不仅安排了李小龙和另一个西方女孩的交往,更让这个金发女孩成为了他一生的伴侣,这就是金发碧眼的莲达。

金发女孩莲达

李小龙读大学三年级时,跟随他习武的人越来越多。学员最初大多是亚裔学生、黑人学生,但渐渐地很多白人学生也加入其中。当时,慕名来李小龙的武馆学功夫的还有许多女孩,其中就有一个名叫莲达?艾米莉(Linda Emery)的女孩。莲达是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是个拥有英国和瑞士双重血统的美国女孩。学业优异的莲达并不属于特别漂亮的那一类女孩,她皮肤微黑、身材苗条,看起来非常健康。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这为她平添了一份美丽。

当时,跟随李小龙学武的女孩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些是出于对中国功夫的好奇,有些是为目睹一番李小龙英俊的容貌;当然还有些女孩就是为了强身健体,习武防身。莲达就属于后者。很多学生过了新鲜劲后,很难把需要经过刻苦练习的功夫坚持下去。但莲达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她不但坚持下来,而且是学员中成绩比较好的人之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功夫,李小龙无意间发现莲达完全不像他以前遇到的那些性格热情、观念开放的美国女孩,她虽然有着西方女孩的肤色和容貌,但似乎又有着中国大家闺秀的性情,她举止优雅,语言含蓄。这让莲达就像一块不起眼的磁铁,吸引了李小龙对她产生的浓厚兴趣。而李小龙不是单相思,他对莲达也同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她甚至对李小龙的注意还要更早。莲达后来回忆她和李小龙的认识时写道:“我第一次看到布鲁斯时,他正站在西雅图市加菲尔德高级中学大厅过道的尽头,那时我17岁,读中学四年级,而他已经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当时我正与几个女友聊天,偶尔一抬头,不禁脱口而出:‘那是谁?’他是那般英俊且穿戴不俗,一项窄边礼帽配上一件米色长风衣,绝对是校园中难得的‘风景’。朋友们告诉我,那个帅小伙叫布鲁斯?李……1963年,我升入华盛顿大学医科院,我通过华裔朋友苏小姐的引见,加入了布鲁斯在大学里开设的教授功夫的课堂。”

莲达还在她的回忆录里谈到自己对当时作为“老师”的李小龙的看法:“他性格开朗,和男孩女孩都很谈的来,他时常和‘学生’在下课后一起去吃饭,或者看电影。大家还有一个固定的习惯,就是每个周日上午练功结束后,大家一起去一家中国餐馆共进午餐,但这时的李小龙很少注意到我,他甚至没和我说过几句话……我也不知道布鲁斯是在什么时间开始注意我,当我知道后,受宠若惊。有一次大家一起去看电影,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电影屏幕上时,我偷偷扭头看坐在不远处的布鲁斯,令我吃惊的是,他竟然正一声不响地看着我,当我们的目光相遇后,我的脸颊立刻发烫起来,垂下眼帘,不敢再看他一眼!”

随着与莲达慢慢地接触,李小龙发现她还有其许多特别的优点。她不仅性格温婉,还非常聪颖、有内涵。莲达在大学里读的是医科,而医科比别的专业要求高许多,只有学习刻苦、成绩又非常优良的学生才能升入医科部,这让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李小龙刮目相看。另外在人际交往方面,莲达待人接物总是落落大方。这些都让李小龙觉得她很符合自己的女友标准。但一向追求女孩子大胆热烈的李小龙却没有急着展开追求攻势,面对一份他自己很看重的感情,他变得慎而又慎。

一天,讲课完毕,学员们按照惯例一起去餐馆吃饭。李小龙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去。而且他还喊住即将离开得莲达:“莲达,你等一下,我有话要对你说。”当只剩下李小龙和莲达两人时,李小龙说:“我请你去中国餐馆吃饭吧!”莲达感到很意外。在美国,一般同事、朋友、师生甚至异性朋友之间在餐馆吃饭,都是分别付账买单,请客是一件比较郑重的事,尤其是邀请自己的学生。莲达没有想太多,她以为李小龙有什么事要请她帮忙,于是便答应下来。在餐馆内,李小龙每点一样菜,都询问莲达的意见,莲达淡淡地一笑,表示同意。莲达这种交际方式,让一贯在女孩面前大大咧咧的李小龙也“规矩”起来。他开始一本正经地介绍中国饮食的品种、特色及流派,俨然成了一位美食家。莲达兴致盎然地倾听,并不时地感叹中国饮食的伟大。慢慢地,莲达也逐渐放松自己,表达了一些自己的饮食见解。这一顿饭他们吃的很愉快。但此时的莲达对李小龙的感情仍旧是欣赏和崇拜,并没有爱意。直到有一次她看完李小龙在香港拍的电影《孤儿行》后,才对李小龙的感情由友谊升华到爱意。
    莲达在其回忆录里写道:“那是一个愉快的下午,大家练习完武术一起去中国城剧院看电影。一般说来,我们常看日本的武士片。而这一天,我们看了一部名叫《孤儿行》的中国片,这是布鲁斯离开香港前拍的最后一部影片。在这之前我根本就没意识到布鲁斯的演艺背景,他在香港早就是少年明星了。而布鲁斯却从未将这些拿出来炫耀。此刻当我在西雅图中国城的剧院里,看着银幕上的布鲁斯时,意识到他远比我想像的丰富得多。”

这天,从中国城出来,李小龙在莲达的心目中的形象“不再是一个武师,或者一个‘对女孩有吸引力’的中国小伙子”,而变成一个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让她很有“感觉”的男孩,莲达内敛含蓄的性格使得她将爱意深埋在心底。她依然像往常那样和李小龙交往,但明显感觉到自己和李小龙的关系亲密了很多。她是这么描述这个时期自己对李小龙的感情:“布鲁斯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尽管我的课程很紧,但我还是找时间去学生综合大楼听他的武术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时不时地缺上一堂课,这样就可以到布鲁斯那儿去,因为学校的课和布鲁斯的课实在是无法兼顾……这时我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意昧着什么,但我就是喜欢这样,迫切地希望天天都能看到布鲁斯那英气勃勃的面孔,我知道他一定不乏追求者,而且那些女孩都比我漂亮,但我有这那些女孩没有的东西,那便是我和布鲁斯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们开始单独一起吃饭、看电影、逛公园。这很快就被周围的人察觉出来了,这使得功夫班以及校园里认识李小龙的女生极为妒嫉和不解。而坠入爱河的李小龙根本不管这些,他曾经许下的“不娶洋姑娘为妻”的誓言也完全不记得了。他认为“莲达是理想中的妻子”,他不再对其他女孩感兴趣。有一次和朋友谈论时,李小龙曾拿莲达与他原本抱有好感的东方女子相比较。他觉得:“美国是个摧残东方传统美德的大染缸,大部分来到美国的东方姑娘,很快就染上美国姑娘轻浮张狂之德性,在性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土生土长的莲达,却能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出淤泥而不染,这就使我迷恋莲达的地方,她不会被任何事情左右,永远都忠实于自己的灵魂。”

李小龙迷恋的正是永远忠实于自己灵魂的莲达,他爱的是这个金发女孩的内在。这个金发女孩总能让他安静,让他有想成家的感觉,而且这股感觉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于他迫不急待地希望能早日向她求婚。

先斩后奏的婚姻

经过几个月的发展,李小龙和莲达两人的感情变得更加热烈了。他们几乎每天形影不离,一起吃饭、练功、学习。李小龙喜欢她坐在身边,专注地听他讲话;而莲达则喜欢李小龙在身边,让她觉得很有安全感。

1964年7月,经过一个星期的考虑,李小龙决定和义父严镜海一起在奥克兰开一间“振藩国术馆”分校,他早就有在美国拓展武术事业的宏伟打算。而他这么做的话,必须在事业和学业做选择。最后,李小龙毅然决定暂时放弃学业,将全部身心投入在新开的武馆里。于是他将西雅图的武馆交给好朋友伊诺山度来打理,并且将自己所有的家具都运到了奥克兰,由于缺乏资金,他还变卖了自己那辆黑色的福特牌汽车。这让莲达既迷惑又惶恐,她回忆说:“我不知道这次变动会给我和李小龙之间带来什么?我们两个人之间的未来到底还有没有希望?”而李小龙也没有非常明确地答复莲达,但他知道自己想给莲达什么。他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他希望在自己成家之前有一定的事业基础,在经济上能给这个家庭一定的保障,好让莲达和未来的孩子过得无忧无虑。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动力,让李小龙才决定跳出原有的生活模式,去谋求更大的发展。

在登机前往奥克兰之前,李小龙亲吻了一下伤心的莲达,然后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会回来的。”然后就离开了。莲达看着飞机飞过头顶,心里千头万绪。她希望听到她的布鲁斯对她承诺些什么,可他没有,他临走前,只是轻描淡写说了句“我会回来的”。难道这就是布鲁斯的承诺?莲达差点哭出来。后来,她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这天的心情:“在那一刻我感到有什么东西从我的生命中离我而去。我是否再也见不到他了?当他越来越强壮,越来越优秀的时候我是否已经慢慢地泯灭在他的记忆中呢?”

迷茫的莲达在西雅图等待,而在奥克兰,李小龙也天天思念着莲达,两人都忍受着分别的煎熬。虽然每个星期都有电话和信件,但这又能如何能抵消彼此的思念呢?慢慢地,两个人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思考一些现实的问题,并理智地规划起他们的未来。1964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莲达收到了李小龙的一封信,他决定返回西雅图与莲达重聚。

莲达在机场终于等到她日思夜想的李小龙。让莲达惊喜的是,李小龙竟然带着一枚婚戒站在莲达面前。李小龙的求婚有些仓促,没有红酒,玫瑰,没有浪漫的烛光晚餐,甚至这枚婚戒也是义父严镜海的太太借给他的。但莲达并不在乎这些,她觉得这已经足够,她认定眼前这个男人就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但两个人的结合却遭到了来自莲达家庭的反对意见。莲达一家是虔诚的基督徒,她的母亲和父亲也是不同民族通婚,饱尝异族通婚带来的麻烦。莲达的父亲在她5岁时就去世了,她的母亲辛苦把她抚养大,希望她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最主要的是:莲达的母亲对李小龙没有太多的了解,对李小龙所从事的事业也不理解,她固执地认为一个整天打打杀杀的中国小伙子不能给莲达带来一辈子的幸福。莲达理解母亲内心的想法,她说:“我母亲从我5岁时就开始守寡,她比常人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她处处为我着想,怕我和她有一样的命运。她希望我将来成为一个女博士,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人。所以,当她听说我在跟一个美籍华人来往之后,非常担心,她并不是对布鲁斯有什么意见,而是怕我和布鲁斯像她和父亲那样,因民族、风俗、国家的不同而造成婚姻破裂,但妈妈并不知道我和布鲁斯间已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早已相互了解彼此的习俗,并早已接受和遵守这些习俗。”

尽管莲达努力向母亲解释,但她还是很担忧。一边是自己深爱着的男人,一边是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母亲,她陷入难以抉择的地步。李小龙非常理解莲达的担忧,他来自中国传统家庭,非常在乎两个人结合的时候能否得到所有亲友的赞同和祝福,而且他认为娶了一个妻子就等于进入一个家庭,他不想和莲达间有任何不愉快。最终他们两个人决定先斩后奏,李小龙安慰莲达说:“你尽管放心,我有办法说服你母亲,我们一定能够生活在一起的。”

1964年8月12日,李小龙与莲达领取了结婚证。这一天,李小龙没有礼服,只能临时租借了一套,而莲达的婚纱,也是临时租借的。根据规定,他们的名字将被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很快地,他们结婚的事就被莲达的母亲知道了,莲达的母亲立刻召开了紧急的家族会议,几乎所有的亲属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次家族会议上,一开始,所有的人都劝说他们再重新考虑一下这桩婚姻,因为他们两人都太年轻,这样的决定实在是很冲动,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莲达和李小龙当着所有亲属的面坦白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表达了自己对彼此的爱意,认为他们能经得起任何考验。他们认为亲属们只是需要时间对李小龙进行深入了解。在这次家族会议上,莲达的母亲被来自东方的小伙子的真诚打动了,她同意了女儿的婚礼。

几天后,李小龙和莲达在亲友的祝福中在西雅图的罗尔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莲达为了丈夫的事业做出一个巨大的牺牲——放弃学业,跟随他去奥克兰,一起去打拼美好的未来生活。

成功背后的女人

李小龙成功的电影事业离不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他的动力;他更离不开妻子莲达默默无私的奉献。

来到奥克兰,由于工作时间紧迫,李小龙原本打算的蜜月旅行也被迫取消了。这对新婚妻子来说,是件沮丧的事,可莲达不仅没有丝毫的怨言,在很短的时间内,她还做了一个重大的选择:随李小龙再次搬家,移居加利福尼亚洲。因为李小龙发现西雅图是个相对保守落后的地方,比较传统。他力图推广的功夫以及像空手道这种外来的东西还属于不能很快被别人接受。于是他们决定去全美风气最开放的加利福尼亚,李小龙对那里的功夫发展前景非常看好。莲达也很清楚,一个异国人想要在美国开创一番事业是非常艰难的,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对未来9年时间内他们先后搬过11次家、经济也曾一度非常拮据的情况,莲达从来没有怨言,而是选择和李小龙一起共同鼓励度过。

1965年2月1日,中国农历年的除夕夜,李小龙和莲达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孩子的诞生给李小龙带来难以言喻的欣喜,他给儿子起名为李国豪,英文名字布兰顿?李。儿子的诞生,给李小龙带来更多的动力,他感觉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充实美满了。李小龙初为人父的喜悦仅仅持续了一周,从大洋彼岸就传来噩耗:他的父亲李海泉于2月8号病逝,享年64岁。李小龙伤心至极,父亲走得如此突然,没来得及看一眼刚出生的孙子。于是他们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定好机票,全家飞往香港奔丧。

丧事办得很体面,一切按照中国的传统的仪式进行。莲达尽管生长在虔诚的基督教家庭,自幼又受到美国式的教育,但她一步不离地陪在丈夫身边,履行着各种各样繁琐的东方礼节。几乎时从这段时间开始,莲达的生活重心和目标确定为:让李小龙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她全部精力投入到照顾李小龙的生活和精神。

李小龙的练功强度非常大,对体能的消耗自然也很大,常常半夜突然饿了,莲达就起身下床给她准备吃的;李小龙有挑食的毛病,细心的莲达就在李小龙的饮食上格外用心,还特意学做中国菜,尤其是小龙喜欢的粤菜,她更是做得有模有样。李小龙外出拍戏时,莲达最挂念的往往也是李小龙的饮食和生活,她一接到李小龙的电话便会嘘寒问暖。1970年,李小龙曾在一次练功中受伤,非常严重,不得不卧床休息。医生向李小龙宣布:以他的伤势以后不太适合做高强度的运动,更别说练功了。莲达知道这对李小龙来说不啻是个致命的打击,她像安慰孩子一样安慰他,并以自己的耐心和医学知识精心照料着李小龙,使小龙的伤势恢复得出乎意料。在莲达的建议下,李小龙还利用这段不能练功的时期读了大量的书,这不仅对李小龙的武学上的思考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李小龙的演艺事业也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李小龙在一次采访时曾对观众说:“是莲达改变了我,让我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我在修养期间读的书,很多都是莲达帮我介绍的,这些书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信念,为我以后自写自拍自演的电影提供了很大帮助。”

李小龙成名后,莲达还为提升李小龙的公众形象做出了很大努力。她深知,很多名人非常善于经营自己的公众形象,但李小龙性格太急躁,情绪波动大,这样对于维护一个银幕英雄、功夫高手的形象非常不利,所以她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李小龙。有一次,一位李小龙的崇拜者前来找李小龙拜师学武,恰巧碰上李小龙在打坐。崇拜者的贸然前来,打断了李小龙的修炼,这让李小龙勃然大怒,他愤怒地赶走了崇拜者。莲达知道这对李小龙的形象将会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她开车追上那位崇拜者,向他解释李小龙暴怒的原因,并答应会在他下次来访时安排他见李小龙。崇拜者被莲达诚恳的态度打动了,打消了对李小龙不良的印象。

在莲达的建议下,李小龙还参与了一些公益活动。她时常帮李小龙举办一些义演义教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帮李小龙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让李小龙接触到了更多对他事业有帮助的人。好莱坞的大制片商温特杜尔和李小龙的认识,就是在莲达举办的聚会上,他后来在好莱坞和李小龙合作了扬名国际的《龙争虎斗》。

1973年,成为国际著名影星的李小龙压力非常大,他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甚至喜怒无常,常常动不动就发火,并把坏情绪带给别人,影响剧组的拍摄进度。所以,在拍摄电影时,每当李小龙发脾气时,剧组就立刻给莲达打去电话,让她来安抚李小龙。在这段日子里,莲达就如同灭火器,总能帮助李小龙化解与剧组的冲突。温特杜尔就曾经对媒体谈论起莲达和李小龙的关系:“李小龙很自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孤立,如果没有莲达,他的人际关系会非常差,李小龙能够娶莲达这样的女人为妻,是他最大的幸运。”

李小龙和莲达结婚9年,虽然后来李小龙一直绯闻不断,但他和莲达的感情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有人说:“莲达的存在,是上天给李小龙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一笔宝贵的财富。”李小龙也深知这一点。他也曾多次深情地对媒体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我并不认为是武道或电影表演,而是娶得了一位好妻子。她为人很贤惠并能处处迁就我,重要的是在我困难的时候她鼓励我并给予我信心,是她使我成为不平凡的人,假如我是一只鸟,而莲达就是我永远的家。”

的确是这样。在李小龙的人生里,如果没有莲达,他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就;可以说,没有莲达,李小龙的人生将会是不完整的。

2005年7月20日,英国第五频道电视台为纪念李小龙65岁冥寿,连续播映了几部李小龙的旧片和纪录片。在纪录片中,媒体采访了已步入老年的李小龙遗孀的莲达。这么多年以后,莲达回忆起她19岁时和李小龙的恋爱情景,脸上仍浮现难以掩藏的甜蜜与羞涩。在这次采访中,莲达提到了多年前写的一篇追忆文章,她说:“那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布鲁斯?李!”这篇文章这样写道:

对所有要看这篇追忆文章的读者,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那就是请你先把所有的偏见与想像抛弃,原原本本地接受李小龙,了解他的为人,认识他自生至死始终是一个男子汉,因为你如果想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观察他。相信你绝不至于仅以书的封面去断言一本书,或以一枚落叶去决定一棵大树吧。同理,根据一小部分是无法把一个人的全部加以定论的。请你现在就把有关李小龙的所有想法都抛弃。其实,与别人的人生事实的接触是一件有益的事,或许多少可以受到他影响也说不定。

李小龙是一位非常敏感的人。我们的婚姻属于国际婚姻,但丝毫未曾有过国际婚姻常见的问题。那些人种、文化、教育、习惯上的差异,可以说反而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因为我们互相吸取对方文化的长处。我们的婚姻与其说是1 1=2式的结合,倒不如说是两个一半合而为一。换言之,虽然没有喝同样的一杯茶,但茶壶却是由两人所分享的。我们一向都很尊重个人。我们的爱情起初燃烧得非常炽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爱情也变得像静静燃烧的煤炭般,更为深厚。有些人或许会说最大的悲哀在于没有被爱,但我倒觉得不爱才是最大的悲哀,因为如果不爱就不可能给予,也就不可能获得。如果我们的婚姻能被搬上银幕,只有一个地方希望能加以修改,那当然就是结局。与一般的夫妻一样,我也经常为李小龙的事感到焦急万分。但因为看多了小问题演变成两个人决定性的问题的例子,所以我们都努力去避免它。重要的是,互相帮助。如今回想起来,发现有三种因素是支撑我们婚姻最大的力量,其一就是宽容。或许有很多情形使你很难做到以宽大为怀,但这时不妨用忍耐来解决问题。其二就是忍耐。李小龙是个急性子,有时会在矫正他的过错时大发脾气,这是人所皆知的。但在私生活中,他是非常温柔的,他曾经以最大的耐心使我能在香港住得舒适而不至感到格格不入。李小龙曾言传身教告诉我忍耐。宽容与忍耐是只能存在于人与人的结合之中。但率真不同,率真是一种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可以自由而毫无隐瞒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率真就是支撑我们婚姻的第三个因素。以一个演员也好,以一个真实的人也罢,李小龙在肉体上、心理上都是一个可以表达自我的人,所以才会把观众迷倒。

惟有宽容、忍耐、率真,才能获得观众的爱,启迪他们的想法、感受以及自觉。人的心灵是很奇特的,给得越多,所得也越多。当然,去爱一个人既不是期待,也不是施舍。如今回想,我发觉李小龙曾在精神上给予我太多的鼓励。我和他的婚姻生活虽然只是短短十年,但他留给我的是生活中极重要的判断力、生命力以及决断力。我们的两个可爱的孩子,也都承袭了他这种精神。

不过,李小龙却没有把他自己完全地交给任何人,甚至是我。他知道他想要完成一些什么,他的一生就将花在那些事情上。而且,为了要完成那些事情,他也具有必要的能力、创造力以及无穷无尽的精力。过去他难免也有抉择的痛苦经验,但最后还是发现自己的目的在于成为一个演员,透过电影来表现自己。当然,他也具有完成此愿所需的洞察力、献身、勇气、忍耐以及伟大的爱情。在他喜欢讲的话中,有“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要加以应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等话。李小龙一向不坐等机会,而是自己去制造机会。他是把使自己样样要比别人好视为一种义务。

他的目标不在富有或成名,而在于完成高品质的工作。虽然工作完成后而获得财富和声望,但那只不过是副产物而已。但要坚守原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为了要成为一个有自我主张的演员,把全部精神都灌注于工作。李小龙丝毫没有偏见,与所有不同人种、宗教、阶层的人之间都搭上了桥梁,就像对我一样,跟他有过私人交往,一齐分享过人生的人来说,他也许会永远变成我们的一部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而过的是每天均以事实证明这一点的生活。他的33年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人生,要比活了两倍长的人更有所创造,更值得满足。一个人充满生命力而生活时,对死是不感到惧怕的。我相信他自己走过的是正直的人生而安息在平静中。李小龙并不希望我们为了想念他而哭泣,他只为我们能够从他那里学到如何辨别是非而高兴。

我愿意在这里对他表示敬意,给他所应得到的赞美。


(责任编辑:张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