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妈妈还是全职妈妈
文章来源: 飞花落梦2014-03-16 01:03:08


这个话题很老,却总是时而被人提起,大体看了一下城头一篇剩女嫁到美国做封建妇女的文章,没有看完,所以不对此发言,但令人联想关于在职妈妈还是全职妈妈的话题。

首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其实没有多少选择。博士毕业答辩前后,有几个月时间呆在家里改写论文,顺便照顾当时只有2岁的老大,那段日子非常开心,认识了许多在家妈妈,她们几乎都是生物博士后们的太太,没有多少人有工作许可。周末我曾跟随她们去教堂,才知道她们是为了学英语,有老美教她们读书,她们大多是本科毕业许多年的,四级考过之后,就再也没有碰过英文书,所以很多人连英文单词都记不住多少了。所以呆在家里是无奈的选择,我了解到的她们的担忧就是,如果最终回国,她们在美的四五年里,除了生了一到两个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积累,回去找工作都难;如果她们的老公拿到绿卡,顺利找到工作,她们自己究竟再读个什么专业。被迫的相夫教子,看似快乐的背后还是有许多忧虑。

后来认识到的在家妈妈大多是老公有比较好的收入,但自己要么专业不好找工,要么再上学太难,权衡利弊,最终选择呆在家里的,自己的工作变成操持家务,狠推孩子,目标是科学喂养一大家,并把孩子推到大藤去。我很羡慕这一类在家妈妈,有时候没有选择的选择反而是最让自己就心安的,反正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剩下的全是获得。很喜欢和这样的妈妈们聊天,能和她们学习到大套的推孩子真经。

只有一个妈妈是自主选择呆在家里。她法学院毕业,算是青少年时期出国的,思想上比普通老中西化得多些。她的方式应该和很多老美类似,生孩子之后就专心照顾孩子,同时接二连三的又生了两个,并打算孩子长大些再出去工作。

个人觉得老中的方式对女人还是非常苛刻的。老毛当年妇女顶半个天的口号,忽悠了几代人,虽然鼓舞了真正有事业心的女性,让她们走出家庭的桎锆,为社会做了贡献,但也害苦了许多胸无大志,内心只想嫁个倾心人,为他擦汗递茶的小女人们,让她们潜意识里多了些不去争取顶半边天,就是不上进的愧疚。结果是,硕士博士的读了,工作也有了,内心其实还是渴望自己能够呆在家里,悠闲的做些插花,制些糕点,站在蕾丝窗帘边,看夕阳,等着老公孩子回家。这样的妈妈们其实是最纠结的,最辛苦的,在工作中不甘落后,回到家里一样的相夫教子。 一边是习惯了紧赶慢赶的生活方式, 当然还有源源流入腰包的白花花的银子,真正要放弃不是那么容易的,另一面,小女人式的渴望时而冒出来作祟,最重要的还有幼小孩子去学校时哭哭啼啼的可怜样子,究竟在家好还是工作好的选择是令人头痛的。

这个烦扰人的事情不是个人选择那么简单,其实更多是个社会问题。为什么社会把女人更多的推向职业,把育儿,尤其是婴儿时期的孩子推向社会,比如学校,家政服务等,为什么这原本是社会小单元,家庭内部的事情,变成了盈利的职业?在中国,产假只有四个月,在美国,只有三个月,生命更替的一个重要过程并没有被政府重视,各项福利也并不支持生育,无论在母亲还是在父亲。比如,妈妈们不愿意辞职的很大原因也是因为重返职场太难,父亲们不是那么支持太太离职,还是经济原因,他们并不会因此多加福利,换句话说,全职妈妈没有得到实际的社会回馈。

妇女运动,女权主义解放了妇女,让女人在经济上不必依赖男人,但新的枷锁重生,精神上的,经济上的。女人的社会创造价值和从支持家庭内部创造给社会的价值,究竟哪个更高,很难评论。比如,韩国,台湾,日本,女性传统上是结婚后呆在家里,这三个地方的科技经济都非常先进。美国,中国从意识形态到经济上,都更支持女人经济自立,也是很强的国度。

既然如此,究竟做全职妈妈还是在职妈妈,对于你我一般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必烦扰了。有班可上,就高高兴兴的去,下班后,不谈工作,尽可能围着老公孩子转,也不必在全职妈妈那里有意无意的露自己挣的银子; 没班可上,自己其实一样的有社会价值,不必羡慕他人的生活,但晒自己带孩子骑马,晒悠然的时候要低调,别让人从中解读出在职妈妈们好像生活在苦海中。。。

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转而改做家庭妇女的,就更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懂得职场的艰辛,炼历多,反而宽容,更珍惜家庭中的温馨,给老公孩子更贴心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