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留学美国对职业人生的影响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22-07-05 12:49:44

现在世界向多元化发展,但是有点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美国对于世界移民的吸引力。

前段时间有位40岁的单亲妈妈问我留美的事务,这还没有达到46岁向我表达留美意向的年龄记录,我开始以为是他孩子要来。

昨天一位孩子只有8岁的父亲这样问我:“我想請問,孩子初中高中去到美國和考美國大學具體是怎樣的區別?”。我觉得孩子还小,现在最要紧的是让她愉快成长。这位父亲却说:“但是我们做父母的,有能力,有条件,还是希望可以做点什么的,如果条件不允许,那是没办法。但是,有没有条件,和我们有没有去做,去实践是两回事”,父母对孩子教育之期望令人敬佩。

昨天我们在爬梯上也遇到年轻家长问孩子的教育问题,太太说看见他们就想到我们当年的奋斗。不少人在来圣路易斯之前,他们搜圣路易斯的材料时发现我的文章可以给他们正面的信息,他们也加一句:“你也蛮客观,因为把圣市地铁站的子弹壳也放出来了”。

对于在美国的所有人,只有两个因素是不同的。那就是你是什么时候来美国的,另一个是你属于什么样的种族。前者是时间维度,后者则来自你的基因。后者可以因为婚姻等步骤改变,所以最重要的不同就是你来美国的早晚。

什么时候到美国留学最恰当?这是我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还是蛮复杂的,现在分享我以前写的专门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篇文章。

在美国独立节假期重读这篇文章格外有意义,因为美国不仅是世界移民的向往之地,同时美国也因为各种族移民的贡献而充满活力。

我们在90年代初抵达美国的时候,听到一个说法,就是你如果三十多岁了,又是学的在美国找不到工作的人文或其他不好就职的学科,你最好不要轻易到美国来,那是《北京人在纽约》热播的年代。现在近三十年过去了,当年20多岁来美国的有些年轻人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次我们在洛杉矶见到在南加州的大学做到正教授的同班同学,她说如今仅在美国做与心脏相关的教授微信群里,就达到500人满员的局面。想想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在1994年开始雇的几位从中国大陆来的教授,现在华大的华裔教授都有几百人,这些变化恐怕也能跟中国大陆的新楼相比。

我近期又常被家长问及什么时候送孩子来美国最恰当的问题,孩子在国内学得好的或不理想的,家里有钱的或中产的,都问这个问题。不知是否是受了我的这句话的影响:犹太人把美国首都当成了新的耶路撒冷,现在的中国人把纽约当成了新长安。美国从各方面确实令人向往,当年犹太人发现这里远沒有他们在欧洲遭遇的歧视那么多,中国人主要是考虑自己尤其是后代的发展空间。还是回到我的正题谈什么时候适合于留学美国:

首先,我反对盲目送孩子出来读美国的私立高中, 留学美国的时间绝对不是一些中介机构告诉你的越早越好。千万别以为你送孩子出来, 他们就会顺利学到美国的好的东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中国学生圈里转,那是他们的舒适区。主要是孩子们太小,心智不成熟,并且马上必须面对可以想象的文化冲突。还有父母难得与孩子拥有的18年亲近的时间又会减少,这也是我们没有选择送儿子去东海岸最著名的住宿高中的原因,我不认为值得用Andover的人脉去换与父母的亲密时光。当然各人的差异很大,不排除在国内很早就开始住宿学校生活的高中生,他来美国后会比较容易适应。

从申请大学讲,你理应在孩子相当于美国九年级或十年级的时候送他们出来,再晚对于申请会非常困难,因为美国大学的申请在毕业班开始时就已经启动了。由于在美国私立高中需要有段时间适应,所以开始的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的GPA,对于优秀的学生都会面对挑战。加上美国高中的课程并不是为SAT或ACT做准备的,这些原因造成部分从美国高中申请到的美国大学层次,与国内好的国际学校特别是外国语学校相比,优势并沒有相像的那么大。正是因为美国高中不训练你标准考试,加上国内机构的宣传,造成很多美高的学生把宝贵的国内暑假时间,用于远赴北京和上海补习SAT或ACT上,这其实是相当短视的行为。太晚来读美国高中也很难使你拥有亮丽的课外活动,因为你需要时间交到朋友。九年级送出来舍不得,十一年级出来则操作起来比较难,这确实是一对矛盾体。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给美国私高一些功劳。最突出的优势是从美高毕业的中国学生在进入美国大学后,拥有更强的语言和文化的背景,更容易完成好需要较强写作能力的大量课堂内外的作业,所以他们在大学早期的课程中取得理想的GPA会比直接从国内来的同学更有优势。

第二,我是相当鼓励优秀学生从美国的大学本科读起的。大学本科是人生观或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结交终身朋友的时期。学生从这阶段开始会拥有完整的美国学历,英文带点世界风情的淡淡口音,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正是由于人脉的这层考虑,我们都不太推荐美国学生赴现在影响力不太给力的欧洲去读本科了。还是那句话:欧洲现在沒有任何一所大学可以与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匹敌,哈佛耶鲁以及斯坦福和伯克利就更是在如今的欧洲大陆难寻了。

第三,你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来美国读研究生院,硕士或博士都可以。你家里如果缺钱,你应该走申请美国博士的路,因为录取了是免学费并且给你生活费的所谓全奖。美国的好处是发放的奖学金对于美国人或外国人是完全相同的,这点与欧洲很不同,欧洲把学生分本国、欧盟、东欧或我们亚裔。现在已经与20多年前不同了,以前美国人不知道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第二医学院的区别。如今几乎每个研究生招生委员会都会有华裔教授把关,所以你在国内大学的名望会直接影响到你被录取的机会,虽然美国的特点是在各个阶段都会给你重新洗牌或开始的可能。

在这阶段留学美国,你同样可能在专业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极为杰出的可以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好的也能做到终身教授,但是缺点是你不太容易在美国结交专业领域之外的至交美国朋友。由于国家认同在此阶段已经形成,你会时刻游走于中美之间,读中文媒体远超《纽约时报》,好的和坏的海归都是出自这批人。这里面既有语言,更多的是文化的因素造成的。拥有美国博士的海归会更多考虑物质而非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们不太会像高中或本科在美国读的年轻人那样反感谁称帝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是谁能资助我,我就会忍受谁。一则是他们身负小家庭的重担,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专业领域之外的美国人文修养非常有限,他们也不可能像本科生那样选修这方面的课程。我前不久在加州专门挤出时间去见以前的学生,我鼓励一位在UCLA的工程本科生在这个阶段也不要忽视人文的课程,他说的很对:“我再不修人文的课,可能这辈子都修不到了。”。

最后,如果你觉醒得太晚,到美国从博士后做起,这是不得已的事情。这也不能全怪自己,因为各人拥有的机遇各异。那么你在美国的职业生涯应该糊口没有问题,生活也会不错,但更多的指望则是自己为家庭和后代的前程铺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会使你很难做到比较好的美国大学的正教授之类的职位,你起笔或说话都会明白:组装动词正确的英文句子有多么难,更别提拥有幽默感了,所以如果有可能你应该尽可能不要在国内读到博士。这也相应给出了一个鉴定中国大学水准的标准,那就是从中国名牌大学或科学院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他们有多少人能够成为美国相当水准的大学教授。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今后中国的发展,现在邵峰培养的博士生己经在美国名牌医学院当教授了。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观感,各阶段的例外都会存在。

现分享一则对话:

我问同济美国校友:“你写的中文是不是也像假洋鬼子写的?”

他的回答:“所有熟知我的人都认为我写英文保留了严谨的中文思维[憨笑]”

我的回答:中文严谨?世界Linguists 都会笑话你,我的一位从上海来的学生就是学语言学的,中文是世界大的语言里最容易造成误会的,如果没有日本人根据外来语创立的词组,中文更是难以解释。你那生殖学说恐怕也吃了语言的亏。

你应该向我学习,你看“麦律师”,“阿肯森“,“古董房”和“古董社区”己经随雅美之途传遍世界了。不仅在群里使用,甚至可以用在老中的聚会中,因为读的人太多了。还有“小中男”,虽然这个不是我的原创。现在要进一步推广我的“逆向移民社会” (RIS, Reverse immigrant society)和“小中男挑战综合症”的理论,改行当社会学家了[Chuckle]。

这点更应该向阿肯森学习,他想出来的学术定义: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 ,他自己发现的重要膜蛋白。Regulators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RCA) gene cluster,好多种补体调节蛋白聚集的基因区域,他们当时手工测序发现的。这些都被领域广泛接受,你谷歌就知道了。阿肯森经常说:“You get a term, you own it”。陈列平也吃了语言的亏,谁知道B7-H1? 哈佛和日本人后来居上直接叫PD-1 ligand, 马上赢得了主导权进而获得诺贝尔奖。在美国混,与他们喝酒和吹牛是很重要的,天天混中文网肯定不行。

群友分享的耶鲁校友设计的圣路易斯拱门,为通向西部的大门,代表的就是美国的探索精神,Endless 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