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几代人的故事
文章来源: 亦缘2023-01-10 20:50:36

(1)《荆棘鸟》

“荆棘鸟的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开雀巢开始,便不停执着地寻找荆棘树。当它终于如愿以偿,就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和着血和泪放声歌唱——那凄美动人、婉转如霞的歌声使人间所有的声音刹那间黯然失色!一曲终了,荆棘鸟终于气竭命陨,以身殉歌。"

推荐一部我非常喜欢的《荆棘鸟》,是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该作讲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母亲菲奥娜的爱情比较经典,爱上一个身在高位的已婚男人,怀上他的孩子也无怨无悔。为此下嫁过起清苦生活,她依然无悔。很幸运,她嫁给了一个崇拜她并深爱她的男人。可惜她明白得太晚了,丈夫死后才醒悟过来。这是一个一直生活在过去的女人。

主人公梅吉对神父拉尔夫的迷恋非常自然。自从九岁认识拉尔夫 ,梅吉一直在拉尔夫的关爱与指引下成长。拉尔夫英俊,有涵养,善解人意,被作者描写得近乎完美。然而,为了神职的提升和红衣大主教的光环,拉尔夫舍弃了爱情。梅吉嫁给了一个外貌酷似拉尔夫的渣男。此后的故事跳出了传统爱情的套路,很具西方女性的特色。梅吉意识到自己的婚姻错误之后,毅然离开了渣男,独自抚养与拉尔夫的孩子戴恩。她认为,上帝夺走了她的拉尔夫,她以这种方式向上帝偷回来。但是戴恩信奉神学,因而机缘凑巧地到了拉尔夫身边。梅吉写给拉尔夫的信中有一句话:“我偷了什么,就还回来。”当然拉尔夫不明白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如果不是戴恩的溺水身亡,梅吉永远不会告诉拉尔夫他们有一个儿子。拉尔夫知道真相后不久郁郁而终。梅吉这只荆棘鸟如此惨烈地寻到了她的荆棘。作者把梅吉的爱情写得非常荡气回肠。

到了现代社会,梅吉的女儿朱丝婷一改母亲和外祖母的苦恋传统,走另类叛逆路线。幸好她遇到一个包容她的男人,结局还算幸福美满。

这些爱情上自苦的女人,都是荆棘鸟,一生寻找自己那根最长最尖的荆棘。寻到了,放声歌唱,绽放生命之花,但同时也耗尽了一生的心血。

另外,从《荆棘鸟》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社会的变迁。传统经济过渡到现代经济,人们的对情感和婚姻的观念也从遵循传统走向追求自由。

书中对澳大利亚自然风光的描写很独到,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让人对达鲁耶答这个虚拟的地方充满了神往。

《荆棘鸟》在美国拍成迷你连续剧,1983年起播出。曾经风靡过一阵,得了七项艾美奖。此剧有些年代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

(2)《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今年听下来很喜欢的中文书,非常符合我崇尚的自然理念。迟子建以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气,讲述了该女人从少女到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经历和见闻。

他们是游牧民族,与驯鹿相依为命。他们生活在中俄边境的山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中国的领土。天高皇帝远,他们远离社会的尘嚣,过着汉人们认为是野人的生活。那里生存环境艰巨,物质匮乏,但他们生活得简单有味。他们有他们的生存规则和社会习俗。能预知未来的萨满,让这个民族充满了神秘色彩。

《额尔古纳河右岸》描写了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关于上学,画画,他们有他们的方式,原始的,自然的。他们为了驯鹿随着季节而迁移,青草,清风,冰雪,山洪,雷电,都与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爱情也是自然主义的。第一眼,看到一双清澈的眼睛,便是爱上。也有互相看不顺眼的,终身的折磨。还有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总有一个含恨终身。

三代人,一族人,各种各样的死亡方式。主人公的父亲被雷电击中,主人公的第一任丈夫从驯鹿背上冻死,第二任丈夫被熊袭击而死。鲁尼和尼浩的五个孩子,从树上坠落而死,被马蜂蜇死,被洪水冲走,或胎死腹中。当然也有精神上出问题的,马伊堪在私生子西班2岁时跳崖自杀,小达西于1972年自杀,达西妻子在达西自杀后殉情。金得不满母亲定下的婚姻,婚礼结束后吊死。依莲娜,本族第一个大学生,历经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无奈之后投河自尽。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包容量很大。书中折射了中国的近代史,从满清国,民国,日本侵华,解放,文革,九十年代,...,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书中也间接地提到鄂温克族与汉族的冲突与共存。汉族人会做生意,用盐巴和面粉换取他们的狩猎品。但是破坏环境,砍伐树木,很让他们反感。

本书除了结构比较松散之外,语言,情节,主题均是上乘。

迟子建另外有几个中篇,也是视角独特,回味无穷的上乘之作。

(3)《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由三部独立的小说组成:《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彼此有微弱的联系。

《人面桃花》写的是民国初期革命者的故事,我觉得女主秀米有一部分以秋瑾为原型。不过网上没查到格非提过秋瑾为原型,倒是有读者与我有类似的感受。

《江南三部曲》的前两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春尽江南》则是现实主义,因此许多格非的读者抱怨其艺术性不够。我一直推崇现实主义,认为写作是生活的展现,提炼和升华,所以挺喜欢《春尽江南》的。里面端午的中年危机,对社会变化的无力感,家玉对理想的失望,现实中的挣扎与绝望让人痛彻心扉。引一个评论:“纵观整部小说,似乎没有一个成功者,而是由一群沦陷于物欲横流时代的知识分子构成的哀世之书。”

本书格局很大,跨越了三代人近百年的时光。三部曲各有时代的背景,但有统一的主题贯穿始终。作者似乎想表现不同时代的社会中,男性知识分子探索自身,试图改变社会的成长过程。他们的探索,一方面引导女性,另一方面又被女性引导。他们充满理想主义,体现在对世外桃源花家舍的向往。而这理想主义,使他们的社会变动和改革最终走向失败。

被男性启发的女性,却以她们的勇敢,坚韧,彻底,在社会上横冲直撞,婉转求生。她们走得更远,也败得更惨。烟雨江南,多少雄心壮志,多少爱恨情仇,都随时代湮没其中了。

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我觉得此书算是中等作品。格非花了很多年写成,但读来终觉深度不够,力度不够,只能是一部探讨式的作品,倒也符合格非“先锋派作家”的称誉。

【初稿: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