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思考和感慨
文章来源: 溪边愚人2021-08-05 10:09:52

在美国养孩子的一个“福利”就是跟着孩子从幼儿班到高中毕业走一回,比较具体地了解了美国中小学教育。

不是说华人家长都注重教育吗?我在跟着孩子一路走过时自然没忘记审视美国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免不了对中美教育做比较。可以说,感慨不少,其中有吐槽,有惊喜,更多的是认可。

今天将我的个人感悟做个零碎总结。先声明一下,此文内容是反映对教育体制和学校中一些零星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不是系统考察,更与爬藤指南无关。

 

老教师的惊人洞察力

美国一般是6岁入学。但绝大多数学区设幼儿园班,接受5岁的孩子。女儿5岁时,进了我们家附近小学一个幼儿班和1年级的混班。带混班的老教师D开学第一天就让我们家长见识了她的厉害。后来得知她在同校老师中德高望重。

那是女儿去学校第二天,送她进教室时老师问“她回家说喜欢学校吗?”回答说,应该可以吧,反正她没有抱怨。没想到老师回了一句:“她是个会抱怨的人吗?”不得不佩服了,因为我这个女儿的确是乖得出奇,非常的克制。老师第一天就看到了孩子的骨头里去。

D老师比较喜欢搞活动,因此家长去学校的次数也比较多。印象最深的是“国际午餐”,就是每个孩子拿出自己所属族裔的特色菜,家长孩子老师一起分享。美国不愧为各族裔的大熔炉,每次“国际午餐”的食物都是五花八门,也极具特色。当然,背后忙碌的都是家长。

作为华人,我自然是做饺子。幸运的是,并不擅长做菜的我做的冬瓜蒸饺真的很好吃,口感也很有特色,被D老师誉为“世界著名的饺子”,说超过了西安“饺子宴”里的任何一种。我只听她说有亲戚刚从西安回来,不知道她本人是不是去过,居然可以这样下结论。

后来班里几次搞活动还专门让女儿来问能不能给送饺子过去,我当然不敢说No啦。参加活动多了,对班里孩子就比较熟悉。学年结束时,D老师会搞一个戴毕业帽的毕业仪式,每个孩子不仅都有一张毕业证,还有一张奖状,而每个人获奖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时候我才发现,D老师对每个孩子的了解和鼓励是多么细致入微,也是在第一个学年结束时,我才知道老师在我女儿身上花的功夫。

D老师在孩子们刚入学时曾给了每个家长一封信,告知她教育孩子的宗旨。我看了很有不谋而合的感觉。现把信的英文原文及中文翻译与大家分享。

 

腼腆寡言的女儿被老师特殊关照

也许因为乖,女儿也比较腼腆。是在D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她才慢慢开始参与课堂的发言。有几次我去参加班级活动,D老师都特意给女儿机会表现,我能够体会出老师的用心。但我是一年后才得知女儿当初在班上是怎样的寡言。

每一个学年结束时,老师都要与家长开一对一家长会。第一年的家长会上,D老师说女儿回答问题还是不够踊跃,不是每一次都举手。我说,也许她不知道答案吧。老师回答得斩钉截铁:“她什么都知道的。”并告诉我,因为女儿不说话,在孩子刚入学时就请专家做过鉴定,看她有没有问题。当时主要是怀疑她语言不通,看是否要提供双语教育。结果专家鉴定说,这孩子非但语言没问题,她懂得的东西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回家后我转告老师的话,女儿一句“没有人什么都知道的”就把我给呛住了。没想到的是,后来连续三年的一对一家长会,我都要面对不同老师同样的问题。我每次都告诉老师,孩子说了,没有人什么都知道的。几乎每个老师都是先哭笑不得,然后又忍俊不禁。说起来女儿“什么都知道”一点也不稀奇,在她话还说不利落时家里就每天给她读故事书了。小孩子记性好,自然就什么都知道了。

不过这件事也让我体会到学校对“后进生”所做的投资。试想,如果女儿真的有语言障碍,学校就要提供双语教育,这可是很“贵”的服务。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要没有特殊障碍,扔到一个英语环境里就行了,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投资。给个双语服务,反倒是延长了克服语言障碍所需要的时间。这也让我反思美国学校对“后进生”的投资。

 

顶部和底部不均衡的投资

美国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一直有关照底部远多于关照顶部这样的倾向,而小布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政策更加剧了这种倾向。

女儿所在小学,那一年整个年级也就72个学生,却有不少孩子经常离开自己的班级去上特殊班。这是根据每个孩子每个科目的情况定的。有的只有一门课需要特殊教育,有的好几门。对个别情况比较差的学生会给配备一个助理,这个助理所有课都跟着这个孩子,随时可以一对一辅导。

另外还有一个固定的特殊班,就是这些孩子所有的课都在特殊班上。我们整个学区我女儿那一届也就大概300个孩子,小学时有十二、三个孩子固定上特殊班。我知道这些数字和信息,一方面是因为我特别留心了,另一方面是学区为了节省开支,四个小学把特殊班的学生集中在了一起,而这个特殊班就设在女儿读书的那个小学。说实话,我觉得从学生人数看,特殊学生的比例高了些。我不是在谈投资,而是担心正常孩子被区别对待对孩子自信心的伤害。

女儿读小学时,我曾有机会与学区的总监(superintendent)有过交流。我说学校对底部和顶部的投资不成比例,他完全同意,说投资方面天平是彻底倾斜的。说话时,他用手代表天平位置,一只手抬过了肩,另一只手压到比跨还低的位置。他说他也希望改变一些投资比例,但是很难做到。我知道因为小布什的政策学校压力很大。小布什的班子一直强调该政策缩小了好生与差生的距离。

数据表明,那些年,底部的提升远远大于顶部,以至于有专家质疑,投入那么大,为什么顶部没有明显提升?不知道在奥巴马政府改变政策方向,推出“冲向顶部的赛跑”(race to the top)的政策后,情况是不是有所改变。我认为,好生与差生都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比例适当的投资和关注。

遗弃差生是对这些孩子的不公,也将给明日的社会造成额外负担;遗弃好生则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不公,长此以往,美国将被世界遗弃。我承认,当初对学区总监抱怨的部分原因是出于华人家长的那种焦虑,总觉得自己孩子还有潜力却没得到足够的投资。

但我后来想想,除非是超级天才,在那个年龄真不需要着急猛跑。美国小学时期把重点放在底部,初高中时才把重点移到顶部,还是有道理的。普遍来说,美国是从初中开始几乎每个学科都分普通班和提高班(AP),有的学科还分不止两个级别,实行因材施教。

 

“天才班”是小学时期唯一的顶部投资

我们学区小学时期唯一的顶部投资就是“天才班”了。英文是Gifted Class或Talented Class。天才班是比较通俗的称呼,并不是说进入那个班的都是天才。

天才班不是真正的分班,只是被选中的孩子每周在一起上一堂课,其中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一些项目,也参加些超出一般孩子水准的竞赛。天才班有名额限制,只能取学生总数的3-5%,必须是IQ过线(我只知道女儿三年级那年是125,据说这个“线”是变化的,30年前是120),成绩优秀,再加上老师推荐。

这一过程每年来一次,所以天才班的成员也是每年变化的。我们学区天才班三年级开始,六年级结束,总共四年。(说明一下,女儿读书时我们学区的学制很特别,是一到四年级初小(primary)。五到六年级高小(upper primary),七到八年级初中,然后四年高中。学区的很多安排都与这样的学制有关。

美国大多数学校是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据说我们学区现在也改成这样了。)女儿三年级天才班第一次上课时,老师给了一些材料。其中一份是聪明孩子与天才孩子的比较,我觉得挺有意思,就收藏了。下面是英文原文和我翻译的中文。

 

老师有相当的自主权,各显神通

美国小学教育要求不高,老师在课堂上有相当多的时间可以自主支配。于是每个老师就各显神通了。D老师除了搞活动,另一个特点是让家长做作业,为此我没少吐槽。她喜欢搞孩子们力不能及的项目,比如,编一本书,介绍每个小朋友自己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作为华人,当然就必须讲春节的故事啦。说实话,我们这一代,除了因物资缺乏对年货记忆深刻外,哪里经历过真正传统意义的春节呀!好在已经是网络时代了,我就连图带文全部从网上盗版,还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女儿四年级的M老师也独具特色。不知她通过什么关系免费弄来不是免费的地方报纸,每天一人一份。她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就是每天读报。从新闻政治,文化生活,体育比赛到气象预报,什么都不漏掉。学生们轮流读,然后讨论。

这个老师强调学生要具备真正能够闯荡社会的本事,读报就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学生必须知道怎么读报,怎么有效地吸收信息,分析信息。还有,她强调要有比较强的数学技能,直言不讳美国孩子数学太差,所以,做她的学生每天要做数学速度练习。

女儿告诉我,这个班绝大多数同学说将来要做气象预报工作,该不是每天读气象预报读出来的效果?我始终难以忘怀的是M老师对学生视如己出的那份在意。

老师的自主权还体现在报名参加各种校外活动。每个老师会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为学生报名参加一些活动或竞赛。因为老师主动做有心人,孩子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机会,也获得了一些奖项。女儿也是获益人之一,为此十分感激愿意额外付出的老师。

说到额外付出,一直感觉音乐老师首当其冲。大家知道,美国任何普通学校都可以拉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管弦乐队或管乐队。学校里往往还有参加比赛的军乐队及各种小乐队。这些都需要课外时间组织练习。其中很多是早上课前排练,要起大早。学生不容易,老师也不容易。

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位音乐老师在带学生练习和演出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热爱。真的,那是一种具传染性的热爱。心里总说,有这样的老师孩子们有福了!

有一年,小学音乐老师为孩子们报名参加了一个大合唱项目。那是整个新泽西州报了名的学校以在线形式进行的大合唱。

正式演出那天家长被邀请去观摩。临开始时老师宣布:报名是我报的,但歌不是我选的。我不是歌唱家,有一首歌调子太高,我是唱不上去的。到时候,你们就自生自灭吧!(我意译的,原话是 You are on your own。)这话是对着学生说的,其实是说给家长听的。大家都笑喷了。

 

细腻处见平等和开放,不搞“一考定乾坤”

我们学区 6年级时分了数学提高班。提高班用特别的教材,一年学完普通班6、7年级两年的内容。这也是为接下来初中各科都分普通班和提高班打基础。可以想见,尖子差不多都在这儿了,每次天才班上课,提高班就空掉了半个教室。

在我看来,天才班只是做做样子,数学提高班才是真正为顶部学生提供了向上成长的空间。虽然名义上只是数学提高班,其余课都与别班用同样的教材,但几乎所有课的老师都对这个班的学生有更高的期待,教学方式也不同。所以进了这个班,就等于所有的课程都往上走了一个台阶。

令我特别高兴的是提高班的一个副产品:班风好。人人都有向上的心劲,学习好的受人尊敬。在这样的班里,平时习惯了霸凌的孩子也都自觉收敛了,因为没有市场。但最令我感慨的是提高班的“招生方式”。

我知道女儿读六年级那年只有一个数学提高班,就想当然地以为只收一个班的学生。但在刚开学不久的“返校日”——一个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的活动,整个晚上,家长每门课、每个教室20分钟,走马灯一样把所有学科的内容和老师熟悉一下——我发现数学老师桌上班级合影中上一届有两张不同的照片。

这才知道,这个分班不是以人数来卡线,而是以具体标准来卡:5年级数学成绩达到B。分几个班取决于有多少人合格。继续与老师聊,我又了解到这个班级是处于“开放”状态的:一年中可以不断进出。提高班内跟不上的人就及时转到普通班。不是惩罚,而是为了对学生负责,让每个人在最适合的环境中学习。

普通班的人想往上走,可以去问老师要一本提高班的书,自学后参加提高班的考试,成绩过B就可以转班。(为什么是去问老师要书呢?美国的高中义务教育也包括教科书免费,所以书是学校提供的。但不是送给你,而是读完了要还回去,给下届学生用。我觉得这很不好。哪怕真的把知识还给老师了,有本书吧,底气也可以足一点。所以,我们一直给孩子买教科书。这样,一是以后有本书留着,二是每天来回学校不需要背那么重的书。)不知为什么,学生们并不都知道这样的规矩。我回去后立即把消息告诉了女儿的一个闺蜜。这个孩子脑子挺好使的,就是对学习太不上心,所以一直是数学竞赛成绩名列前茅,平时数学成绩实在谈不上好。没能进数学提高班她挺沮丧的。我拼命鼓励她自学后去考试,果然,她后来通过了。不过,我也听说差得太远的学生去要书,老师居然不给。这很出乎我的意料。

类似这样开放式的项目还有不少,比如学校的管乐队人人都可以参加,但只有练得不错的人才能进一个小规模的乐队Ensemble,以便于老师排演几个有点难度的曲子。对肯努力的学生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多一个学习机会。开始没能合格的人只要肯花功夫提高自己,就还有机会进去。

反正总的宗旨就是,只要你肯努力,你就有机会,而且机会永远是在那里的。这也与美国整体社会的思维相吻合,比如类似于中国高考的SAT等考试,都是考坏了可以再来,绝对不搞“一考定乾坤”。

 

重视提供机会,重视机会均等,也不排除向弱势倾斜

说到机会,美国非常强调机会均等。然而,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为了尽可能公平,美国社会经常有向弱势倾斜的情况。

Photo by Jeswin Thomas on Unsplash

记得在国内读小学时,每天早上喇叭里说话的播音员都是“百里挑一”的伶牙俐齿的学生。我问女儿他们学校谁是播音员,结果被告知没有固定的播音员,而是高年级全体同学轮流。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唯一有额外机会的是特殊班里那些说话“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会组织他们利用早广播为全校做一些朗诵表演。

我读小学时做了三年播音员,深知搞点特殊节目不容易。当然这也和我们那时对很多事情过分严肃对待有关。但不管怎么说,老师为我们那些挑出来的,有点“才华”的学生排节目都非常辛苦,组织这些“问题”学生准备节目那得花多少心血啊。我第一次听说这事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美国学校重视机会均等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面,比如每个学年都重新分班,让孩子们有机会与更多的人近距离接触,交朋友。还有,双胞胎或更多胎的,没有特别原因,一定不分在一个班。类似的例子不少,总的原则就是,要创造机会,更不要浪费现成的机会。回想我们小时候国内小学6年,班级组成就没变过。

不知道我就读的小学分班情况有没有代表性,我们当时几个班级是按照新村分班的,而每个新村又各有特色,结果就是某个班全部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某个班全部来自工人家庭,某个班是带农民色彩的,某个班有相当部分来自部队家庭。

像这种来自不同新村的,如果打乱,不就提供了很多了解不同背景家庭的机会吗?还有,我们班主任是跟班的。我的班主任从我们入学到毕业,从来没换过。班主任都是语文老师。当时我们学校班主任老师分三种,一种是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第二种是一年级到三年级。再一种是四年级到六年级。你有没有机会四年级换班主任取决于你入学那年是哪种班主任老师。

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我的班主任老师特别要强,组织了一些连校领导都不敢想的活动,给了我很多非常特别的机会。如果不是她,我的小学生涯会完全不同。但是,我也意识到,我们那时候绝对不是机会均等的,机遇的成分太大。

当然,我们没有机会得到“多样化”的班主任对所有人都是损失。我至今还记得我被查出近视后,那个“农民班”的班主任问过我一句话,“你说为什么我的班里没有近视眼?”我猜测地半问半答:“因为他们看绿色的时候多?”老师笑了:“因为他们从来不读书。”虽然这个老师从来没教过我,但我很喜欢她,因为她的一些作为告诉我她是一个有人生智慧的人,一个有趣的人。我们之间很有默契,包括上面的对话,我知道她是在用一个“不正确”的答案教我什么。可惜的是,当时的小学没有提供我们直接接触“农民班”孩子的机会。

 

几个让我感动、感慨的故事

(1)老师的“不耻下问”

女儿小时候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我们当然就为她提供条件,日积月累,她几乎成了动物百科全书。 三年级的一天,老师课堂上讲动物的内容。美国小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各样,甚至是奇奇怪怪的问题,思维之活跃超出大人的想象,这个我去女儿班里给孩子们讲中国春节传统时领教过。那天就有很多问题老师回答不了,是女儿救的场。事后老师对我说:“他们问题那么多,我哪里懂啊!我干脆就把课堂交给她了。”

Photo by Agence Olloweb on Unsplash

老师说得那么自然,高兴,我倒是愣住了。一方面为老师的坦然吃惊,另一方面,我又为老师的“不耻下问”感动。不禁想起自己读小学时学校里的传说:一般老师都不愿意教那个学生都是来自高知家庭的班,有时教那个班的老师病假都没有人愿意代课,因为这个班的孩子动辄会说,“老师,你讲错了!我爸爸说过是这样的……”我们小学时的经历都是,老师不会承认自己错了或不懂。

(2)呵护任何一点点“火花”

女儿4年级班主任M老师在与我的一次谈话中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这个孩子非常有创造性,一定要好好呵护。原来,女儿把一个特大号回形针改形成一个卡片架。

我心里说,这不就是我吗?我经常有创造性的点子啊,而且真的看见自己的一些想法出现在新产品中。老师看出我没太当回事,着急地反复对我强调孩子的创造性非常难得,让我再一次体会到M老师对学生视若己出的那份在意。这种在意在美国的教育者中很普遍,很多后来成为体育明星的人都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天赋被老师或教练及时发现。

我最感慨的是,有的教练会告诉家长,必须去找水平更高的教练了,否则就耽搁了孩子。今天码字至此,才忽然想到,我早就忘了老师这个郑重其事的关照了,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没有扼杀了什么。

(3)老师鼓励学生做生意

女儿喜欢做点小手工,小学二、三年级时曾照一套模版,把小珠子串起来做小动物挂件。班上好几个同学喜欢,女儿就做了送给他们。五年级时有个小男生看女儿和她一个闺蜜用彩线编织的手链不错,主动出价收购然后拿去卖。消息传到老师那里,一位老师(不是班主任)马上借给女儿一本书,标题大致意思是teen女孩如何创业,如何成为企业家。

我当时对家人开玩笑说,美国老师怎么不是督促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却鼓励不务正业。不知是不是那本书的作用,反正女儿和闺蜜开始做生意了——卖珠子动物挂件。我是事后才知道的,那时候她们已经做了几笔生意了。我直呼开价太高。她们自己也意识到了。其实价格高是因为当初收购的那个小男孩开价太高。但是,他只付了一半款,后来就一直“忘记”带钱了。这等于半价了。

因为客户都是同学,中途降价对早先的客户难以交代,两个孩子很为难。我也想不出好主意。没想到两个孩子脑风暴两周后,推出了套餐销售,等于变相减价。我心里大呼厉害,也意识到做生意还真锻炼人。那个小男孩一直“忘记”带钱,也让女儿学会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再遇上小朋友买东西说没带钱,她就说放心吧,这一件一定替你留着,等你钱带来了再给你。这期间,我们就是做供应商,没有干预孩子的任何运作。

记得有一次接到一个“大单子”,某个颜色的缎带不够了。孩子她爸抢在商店关门前几分钟带着女儿完成了“进货”。后来就看见女儿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记得家门口为孩子过马路拦车子的“过路护卫”也买了好几个小动物挂件。我心里说这主要是为了鼓励孩子吧。本来圣诞节时我就会让孩子给“过路护卫”也送一份礼,那一年送礼的原因又多了一个。

 

校长、老师都强调不要让学生超负荷

美国学生三年级开始参加州统考。这个统考主要是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个人没什么影响。女儿三年级第一次考试日子临近时,校长给每个家长发了封信,叫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不要给额外的作业,却只字不提如何设法把孩子的成绩提高一些。

从这封信中我了解到美国家庭作业的标准是一个年级每天十分钟作业,读几年级就是每天几十分钟作业。如果都符合这个标准的话,那么到高中最后一年十二年级时,每天也不过是两个小时的作业。我曾经读到过报道,教育学家倡导,研究数据也证明,五年级之前的孩子要让他们玩够了才能保证心智正常发展。所以作业量不能太大。

大概是6年级学年结束时,女儿暑假前最后一天带回的成绩单信封里有一篇文章的复印件,标题是Doing Nothing Is Something (什么也不做是很重要的),副标题是The overscheduled children of 21st-century America, deprived of the gift of boredom (美国21世纪日程安排超满的孩子被剥夺了百无聊赖这样的礼物)。我把文章缩减删节,大致翻译如下与大家分享。(原文链接:https://www.newsweek.com/doing-nothing-something-145211)

【暑假到了,好激动。想起自己儿时的暑假,没什么事情可做,即使去夏令营也无非是瞎玩,很无聊的夏天。但也正是这些造就了我,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无聊之时,正是我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不相信不经历无聊就能写出诗、作出曲,能成为演员。相反,我们需要相当多的无事可做的阶段。正是在这样的阶段中,悄声移动的时间滑轮,点燃我们的创作欲,滋养我们具创造性的灵感。

于我看来,这也是今日美国孩子的生活中最悲哀的事情之一。足球联赛,表演课程,补习班,等等,孩子们的日程排得和我们一样的超满,而这是很说明一些问题的。这情形已经糟到家长不得不刻意留出不安排任何活动的时间。今年初,新泽西州的特优学区Ridgewood(注:该学区在全美名列前茅,房价非常贵)宣布了一个家庭之夜,这一晚没有家庭作业,没有体育运动的练习,没有学校的课外活动。我以为这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情,没想到的是,这不是每周一个晚上,而就是唯一的那么一个晚上。大量心理研究显示,被我们称为“什么事也不做”的时间,正是人经历其最佳思维的时候,正是创造灵感来造访的时候……】

我把文章递给女儿,她读后大为赞赏。我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更感慨老教师的慧心。现在还有几位家长能真正明白个中道理。其实美国也有不少孩子超负荷努力的事例,最普遍的就是运动尖子,特别是那些冲刺奥林匹克等世界顶级竞赛的。还有就是在奥数、奥物、奥化或拼字等比赛中冲刺到顶尖的人。但是,美国强调的是,第一,孩子的确有天赋。第二,是孩子自己喜欢,而不是为了家长。这样的原则体现在很多项目中,甚至包括公立磁校高中的录取过程中,这个后文会讲。

 

一个特殊机会让我看见不少孩子身上不健康的东西

一般每个学校都会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安排一次宿营活动,三天至一周不等。女儿的学校是六年级时去纽约州的Frost Valley营地三天。

这种活动往往会需要相当数量的家长志愿帮忙。那年的费用是每个学生200美金,家长也同样自费。就因为孩子她爸一句“去体验一下,也是了解美国文化”,我用了三天珍贵的假期,成了家长志愿者中的一个。

去之前,学校召集家长志愿者开会,明确责任和义务,还看了一个录像,让我们对营地情况和活动内容大致有数。其中一个徒步旅行需要走一段钢索才能越过一个山谷。一个妈妈问,不走这个就过不去了吗?活动负责人说别担心,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有孩子走不过去的。那个妈妈说:“我不担心他们。我是担心我!”全场笑翻。

那是在山里,海拔高,又是冬天。我们那几天正好遇上寒流,山上的气温居然低于华氏零下十度(摄氏零下二十至三十度之间),也算是见世面了。大部分活动都在室外。幸好大家都装备齐全,没被冻着。其实最怕冷的是家长,孩子们好像身上都自带个火炉,真的!

营地的活动丰富多彩,我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是採冰。营地有湖,冬天结了厚厚的冰。百年前这块地的主人就做冰的生意。除了从理论上了解採冰、储冰和运冰的过程,孩子们还得到了动手实践的机会,真的採了一块冰,用的竟是地的主人留下的原始工具。刚被割离的冰叫活冰,活冰的处理很有讲究,如果不小心被冻在结成冰的湖上或与其它採下的冰冻在一起,就成了死冰,前功尽弃了。

我总以为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对孩子们有了更接地气的了解。遗憾的是太多负面印象。回家后,我对女儿和老公总结说,这一代孩子普遍有三个不健康:吃得不健康;消费得不健康;玩得不健康。

营地把吃的教育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第一,不浪费,吃多少取多少。第二,不提供垃圾食品,每餐都是认真准备的那种“外婆家的菜”(即从原始材料做起,不用现在流行的速冻或半成品),品种多样,有荤有素有汤,味道可口不重样,还每餐都有多种水果管够吃。但唯一不足的是,美国人早餐吃的麦片随时供应,因为麦片机器是固定在饭厅里的,任何人随时可以去取。

就因为这唯一的不足,大概95%的孩子每一餐都是吃的麦片,而对营地精心准备的正餐食物碰也不碰。我一点也没有夸张,若不是亲眼看见,真不敢相信绝大多数孩子是如此对待食物的。

营地有个小卖部,出售一些纪念品,包括有限的几款衣裤,都价格不菲。有几个堪称校花的孩子一去就买了有营地标志的衣服,而且一人买三套,每天换一套。从孩子们的消费方式明显可以看出有攀比之风。还有,室外活动结束回到饭厅后,女厕所排几十米的队伍,不是为了方便,而是排队用镜子整理头发和面容。妈妈们私下笑话:这个年龄女孩子情窦初开,男孩子却还毫无感觉,白打扮了。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也不明白,反正觉得那些女孩子太在意外表了。

在营地的三天,每天都有丰富的很有意义的活动内容,如越野滑雪(cross country skiing),室内攀岩,snowtubing等,当然也包括不少带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採冰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了解、参与剩饭剩菜发酵制土和学习动物知识等。在我想来,孩子们应该是玩得兴高采烈的。可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相当部分的人居然对各种活动不显示丝毫热情,说像木偶人一样走过场不夸张,以至于我下结论说他们玩得不健康。

事后想想,可能也不能责怪这一代,很可能一代代人都是如此。成人中的攀比风一点也不逊色。不爱运动,对什么都没兴趣的成年人也不少。吃的习惯,可能是一个特例。

我见过好几个孩子,小时候吃得非常不健康,除了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别的几乎什么都不吃。但大了以后,能够接受的食物范围越来越广,口味也越来越健康。所以,这很可能是一个过程。而这也更说明了学校组织这类活动很有必要。

我从校长那儿打听来,此行全年级300多人中共有26人没去。我不知是不是经济原因,问校长,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字斟句酌后说,有的家庭是不让孩子出门的。我不是很理解,但觉得不便再问,只好放弃。

 

美国公立磁校是怎么回事?

女儿高中读的是郡里的一个公立磁校。磁校这个名称来自英文Magnet school,指设立专业课程的学校,往往需要考试录取。也有称精英学校的。

只有本郡的居民才能就读本郡的公立磁校,按人口比例每个镇分配学生名额。想去的学生报名参加录取考试,然后参照这个考试成绩,七、八年级两年的学习成绩,老师的推荐信以及面试表现考虑录取。

获得面试的孩子中只有1/3会被录取。面试的方式很特别,不是一对一,而是一组孩子围着座谈。女儿入学后我从校方了解到,面试前早就决定了录取名单,面试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确定被录取的孩子有自推的动力,而不是在为家长读书。这也的确非常重要,因为接下来的四年绝对是超负荷的四年。很多孩子经常忙到只睡2、3个小时,据说有的孩子长期每天睡眠不超过4、5个小时。学校认为,如果不是孩子自己有目标,如此拼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是公立学校,又因为美国是义务高中教育,而所谓义务教育都是地方负担,所以每个镇要为自己郡里考上郡公立高中的学生支付学费。女儿入学那年,每个录取的学生,镇上要交给磁校大约1万美金。当然,磁校还有另外的资金来源,特别好的磁校资源上能够与好的私校齐肩。

每个镇分配到的学生名额是最高录取名额。如果没有足够的学生达到要求,就只录取够格的,以保证生源质量。我们镇在女儿读高中前连续三年都是被录取7个孩子,我还以为保证每年7个呢。结果女儿那年只录取了两个。这也是对学生负责。这种学校的课程非常重,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学得辛苦不说,最关键的是会跟不上。事实上是有学生不得不回到自己镇上的学校去的。

美国高中都多多少少设一些AP课程,可以理解为提高班吧。就是说一门课分普通班和提高班。高年级的AP很可能达到大学水平。不少大学承认这样的学分。有的大学还允许用中学的AP课省学费。不过,藤校都不给这样的待遇。

好的磁校里面基本上没有普通班,或者它们的普通班比普通学校的提高班层次更高。别的不记得了,印象依然深的是,女儿那个磁校,数学居然分了4个等级,而第一个等级的大多是去冲刺全国甚至国际数学竞赛的人。事实上拿下某年国际奥数冠军的三位美国代表之一就是该校学生。虽然拼奥数的大多数是亚裔孩子,那位可是正经白人学生哦。

女儿所在学校有不少各种国际比赛的尖子,包括世界级玩魔方高手等。每年的歌剧表演也直逼专业水平。后来了解到,那些孩子都是周末去曼哈顿的朱丽叶音乐学院上课的。反正在这样的学校,学业上按部就班就行了,出彩的都在课堂之外。

说句真心话,那些孩子好讨人喜欢。一个个都是阳光向上,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求知欲爆棚。学校提供很多活动项目,大家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做选择,每个人都忙得坨坨转。有一次我发现女儿两只脚上的袜子不配对。我说你这样太难看了,同学不要笑话你吗?她说:“妈妈,别担心,我们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哪里顾得上注意别人的穿着?没有人会看见我袜子穿错了!”

很多家长抱怨学校课业太重,校长介绍过,说学生每天应付作业的时间因人而异,大致范围是2-10小时。我想起女儿小学校长说的家庭作业应该是一个年级10分钟,那么高中作业就是最多2小时。用这个标准来看,该校最好的学生刚好在范围之内,等于是以学霸的标准来决定课业分量了。

 

美国高中吸毒相当普遍,公立磁校也许是个例外

美国高中生尝试毒品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用了解行情的家长的话说,如果孩子们开爬梯,说保证不喝酒不玩毒品,那他们一定是在撒谎。喝酒是一定有的,而玩毒品也是一个高中生几乎一定会遇到的。这些家长其实是在说过来人的经验。所以,及早给孩子打预防针是家长必须做的功课。

吸毒问题,不是公立高中的专利。私立高中吸毒现象不是有过之也是无不及。那些“精英”私立高中的情况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更好,就好像美国藤校大学吸毒相当严重一样。 说真的,就吸毒而言,很可能公立磁校是个最安全的地方。即便如此,也还是不能放松警惕。一方面是没有人能保证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孩子们经常会参加跨校爬梯,这种时候情况就会非常复杂。

下面是女儿告诉我的护身方法:

去参加聚会时,切记只喝自己倒的饮料,只吃自己取的食物,哪怕是你熟识的人递给的东西也不能接受。自己取的食物或饮料,如果杯盘曾经离开过自己的视线,剩下的东西就不能再入口了。

如果去参加大部分是外校学生的聚会,最好能够约比较多的本校学生同往,一旦有什么事情大家彼此可以照应。

 

家长努力做后勤,因为孩子太辛苦了!

在磁校,孩子们个个自推,学校又把什么都安排好了,所以家长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后勤了。

因为同学都住得比较远,一旦有个活动不能坐校车回家,或同学中有些来往,就需要家长接送。我们夫妻俩时间上比较机动,往往是做接送的首选。

有些全国性组织的跨洲活动规定要有家长监护,我们都主动请了假去帮忙。女儿在某个组织涉入较深,我们自然是全力以赴。记得第一次去外州开会,需要两位家长监护,我是其中之一。第二年孩子爸爸报了名。临近日子了,老师非常不好意思地来找女儿,说你家长已经做了很多很多,但是,我们现在还缺一位家长,能不能请你妈妈也去?老师不知道的是,如果不是已经买了回国的机票,不等他开口我就会主动报名。还好,后来老师找到人了。

我发现,当时努力做后勤的家长比比皆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孩子们太辛苦了。都说中国孩子读书太苦太累,其实美国磁校高中和一流私校高中的学生和他们绝对有一拼。主要原因是,本来课业就不轻,然后每个人还都给自己揽了一大推课外活动,最后就只能挤睡觉时间了。

说到底就是为了爬藤。爬藤越来越难了,压力自然就越来越大。这也是社会现象,就好像运动员要冲刺奥林匹克,难度必须越来越高。

我们有几个家庭每年春节必定要聚会的,那年春节的聚会竟然拖到4月,就因为两个当年高中毕业的孩子忙不过来。令人欣慰的是,聚会时已得知两个孩子都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其中一个女孩的笑脸让我感慨万千。

那是个很懂事,很讨人喜欢的孩子,高中考进的是一个顶尖公立磁校。每次见面她都耐心地,彬彬有礼地回答大人们的问话。(讨厌的家长们!)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论长相,这孩子几乎是没缺点的。但直到这一次聚会,我才发现她的笑容原来是可以那么那么美的!姣好的面容,自心底发出的笑,完美地诠释了青春的骄傲和自信!

没比较就没伤害。我这才意识到,以前每次见面时,这孩子的笑从来没有如此放开过,她的精神从来没有这样毫无负担地轻松过。可见她给了自己多大的压力。

我明白上个顶尖学校带来的优势是非常诱人的。心高的孩子能占上这好处自是对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铺垫。只是,代价付到何种程度才是太大?

我没有答案,只是心疼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