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是你?
文章来源: 红尘闲云972014-01-02 22:31:19

            ——就算是观后感吧


 

一个正在备考传媒大学的小朋友向我推荐了一部日本电影,片名为《俺俺》(中文名为《是我,是我》)。小朋友对我说,这部令她头晕、忧闷的电影的标签居然是 “喜剧”,并且是由日本的偶像派明星龟梨和也主演的。她没能完全理解这部片子的宗旨,更不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她说,电影里的那些赤裸裸的人性让她感到难 过,丝毫也笑不出来。整部片子,只有片尾的字幕让她发笑了,因为,那一大列“我”的角色都是由龟梨和也一个人扮演的(我截的图只是字幕的一部分)。最后,小姑娘恳切地说,请我有时间的时候一定一定看看这部片子,并希望我能和她分享一下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怀着绝对的使命感,分时分段地看完了这部《是我,是我》。

 

《是我,是我》是由三木聪编剧并导演的一部片子。之前,我只知道三木聪是日本影视圈中独树一帜的喜剧怪才,只在多年前看过他的一部作品——开创“脱力系” 风格的《乌龟意外之速游》,对其的了解连一知半解也算不上。看完《是我,是我》后我觉得,正如那位小朋友所言,这部片子不但不可笑,反而引人思考——比较 深刻的思考。如果让我给定位,我觉得这部片子可谓“奇喜剧式的心理片”。

 

影片讲述了一心想成为摄影师的年轻人均因一念之差,顺手拿走了他人(即影片中的大树)的手机并以大树的身份进行了“手机诈骗”,顺利地从大树的母亲那里得 到了九十万日元。当均从取款机提取了诈骗所得之后,一系列难以逆转的怪事发生了。先是大树的母亲把均当作了大树,再是大树变成了均的模样,成了均的母亲惠 子的儿子。惠子不但不认均,还要打电话报警,让警察来处理均。在慌乱中,大树听到均喊母亲为惠子,从而怀疑均和他有着神秘的关系,遂和均约会相谈。大树告 诉均,近两天已经有两个长得和他们一模一样的人来敲惠子家的门,扰得他们很烦心。这个时候,均和大树都意识到了,他们都是“我”,只不过一个是真正的 “我”,一个是复制出来的“我”。后来,大树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如同均和惠子之间的关系一样糟糕,大树便搬到了均的住处,和他“相依为命”。

 

没过多久,大树发现了另外一个“我”——大学生也直,并将他带到了均的住处。三个“我”相处甚好,大有你知我、我知你的惺惺相惜之感。有一次,他们在畅快 地共进晚餐时,谈到了要建一个“我”世界,叫做“俺山”。于是,一天傍晚,均和大树回到住处的时候发现,也直找来了十多个“我”,这令均感到迷茫,令大树 感到愤怒。与此同时,均接二连三地发现身边熟悉的人也变成了“我”,这些“我”中,有他最不喜欢的人,也有他喜欢的人,包括与他彼此认识并认可的女人内 田,在他们睡了一夜之后,也成了“我”的面孔。

 

一天晚上,均、大树和也直夜游而归的时候遇到所谓的车祸,目睹了另外一个“我”死去。从此,一个个“我”意外而死,删除“我”的行动开始了。在删除“我” 的行动中,死者有的是均的亲人、朋友、前同事,同时也是“我”。让人意外的是,连警察也是“我”。直到最后,局面混乱成了所有的“我”相互残杀,都希望自 己才是“本我”,都想做能够留下来的最后一个“我”。

 

最后,均战胜了私心,决定前往大树的母亲家,将诈骗而得的钱还给大树的母亲。在大树母亲家的门口,均遇到了“也直”,也就是大树。这个时候才揭密了大树才 是策划“删除行动”的元凶。他先杀死了也直,再扮作也直去杀害其他的“我”。当大树和均在自家门口相遇的时候,表面上,彼此都欲热情地拥抱对方,实际上大 树持刀,均持枪,彼此欲夺对方的命。均的运作快于大树,导致大树中枪而死。在临死前,大树对均说,告诉均一个好消息,或许,他才是真正的“我”。均问他, 那又怎样?大树说,他一死,其他的“我”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均坚定地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说罢,他前去敲门,将钱还给了大树的母亲。这个时候, 大树的母亲已经不认得他是谁,直把他当作了从未见过面的陌生人。

 

看罢此片,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如果我们不好好做自己,就等于放弃了做“自我”的权利和机会,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做他人,并以他人的喜恶去决定喜恶何 人。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将自己置身在了一个怪圈里。当这个怪圈大到不可控的时候,就要崩裂,就要发生伤害与被伤害的事件,就要出现不可知的恶果。到了那个 时候,除了“我”勇敢地担当一切,自行揭开不可示人的“私”,坦然地承受后果,再没有其他办法能够帮助我们回归到“本我”。我的第二个感受是:三木聪是怪 才,也是相当善良的。他让无数个“我”以我的模样出现,这多多少少还是可以提醒人们,不论是臆想中、是现实中、还是睡梦里,当我们时常与无数个“我”面对 时,说明我们的“本我”已经出现问题了。我想的是,现实生活中,“本我”一旦出问题,我们就会与无数个模样和我们不相同,但确确实实就是“我”的人面对, 可我们毫无察觉,毫不反省,那才是真真可怕的事情!

 

片中,均在进行电话诈骗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开始的时候,均告诉“母亲”,他开朋友的车子出了车祸,赔人家的车子要一百万。当“母亲”毫无责怪之意,只是 倍加关切地问他,一百万够不够时,均支支吾吾地说他自己筹备了十万,只要九十万就够了。这个细节说明,均因想买相机心切而丧失了良知,进行诈骗,但他的良 知终究没有丧尽。所以,他的电话诈骗行为仅此一次。如果他的良知丧尽,他就有可能陷入周而复始的诈骗活动当中了(这是题外话)。

 

影片一开始,均和自己的母亲惠子吵架。母子两人各不相让,出言较重,好似不共戴天的仇人一般。惠子不喜欢听均叫她母亲,她在过完四十岁生日之后就要求均称 呼她的名字。可是,均偏偏不尊重她的想法,把自己和母亲的身份定位成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我的感觉)。当均诈骗成功之后,大树的母亲,也就是均的“母亲” 因为担心他而跑到他的宿舍来看望他时的表现与惠子母亲恰恰相反。“母亲”是温婉的,对均是怜惜的、疼爱有加的,而母亲则是暴躁的,和均是冷言相对的。这种 反差很好地衬托出了均对“母爱”的渴望,也就是在这之后,均的“我”开始了复制增殖。

 

“母亲”到宿舍看望均之后,均尾随着她回到了“家”,发现了“家”里柜子上自己和“母亲”的合照,这让他陷入了最初的自我意识的混乱。在家里住了一夜之 后,早晨临走时,均看到熟睡中的母亲没有盖好被子,他看到了穿着内裤的母亲。这个镜头拍的是脸,写的却是内心——是均的恋母情节。这个情节让他改变了讲出 真相的决定,也让他打消了还钱的想法。这,正为复制和增殖“我”奠定了温床。

 

片中另外一个比较主要的女角是均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顾客内田(演员名内田有纪)。内田是个漂亮的女人,衣着得体,言谈有度,但均发现她的时候,她正把货架 上的相机悄悄地塞进自己的包里——是的,她在企图偷相机(她的老公是同谋)。均发现了她的举动,但只是好意地对她说,女士,这款相机是可以放进手包里的。 女士对均很感激,并对他一见钟情,由此和他成为了可以真诚相见的朋友,后来发展成了约会。他们之所以能够真诚相对,在均看来,内田和他是同类,在内田看 来,均是能够谅解或包庇她的人。对于均来说,这个内田是那个真正的“我”的投影,是我唯一可以看得清楚明白的“我”。我想,这就是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 分”的根源所在吧。

 

看片时,我注意到,内田约均在停车场谈话的时候,他们身后的墙壁上有一个大大的向右的箭头,箭头指向的是“出口”。这应该预示着,内田以均的同类或“本 我”的身份出现,正是为了警示均,如何才能走出混沌的误区。另外,有一次内田到酒吧找均时,均和另一个“我”在一起,内田毫不犹豫地认出了均。均惊讶地问 内田,她为什么能认出他。内田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看到这里,我想,只有真心爱我们的人才不会因了物质、地位等等外在的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对我们的看法、 态度和感情。他们在感知我们的时候,仅仅凭借一颗爱我们的心就足够了。同时,内田又是均的同类或“本我”,也就是说,只有在我们拂去了表面的一切,仅凭一 颗本心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看得出真正的自己,才能够保得住那个宝贵的“本我”。

 

均第一次应内田之约,到内田指定的地方去拍房产照片之后,因内 田有染,遭遇了内田老公及手下的暴打。内田是均的“本我”,本该起到提醒、警告和引领均的作用,但是,他和她相好不疑,以致越位,这就使提醒、警告和引领 的过程中制造了麻烦,这个麻烦是以内田老公及手下“完成”的。到后来,内田的老公和手下也成了“我”,不休地追杀均以求得自己留下来的机会。而均呢,是在 内田成了“我”之后才开始真正警醒。也就是说当他失去了“我”之后,才真正懂得,丧失了“我”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才真正地醒悟。

 

纵观全片,均在每一次犯错、犹疑、纠结或直接说贪婪和纵容(不论大小)自己的时候,都会复制增殖出一个“我”,而每一个“我”的诞生都对应着均的一处“缺 口”。均先是于不知不觉中遗失了自我,再从无数个“我”中去寻找自我——这个过程,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呈现的状况的真实写照。每当我们自身出身“缺 口”的时候,我们就习惯地放眼四周,在他人身上寻得让“缺口”合理存在的解释,再在心里画圈,使得自己好像不是“单独存在”。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孔子 说的“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哦,我好似真正体悟到了这句的真谛。

 

另外,从无数个“我”相互追杀、相互删除的情节里,我似乎看到了那些仅仅以共同的利益而集结在一起的人们最终的结果。没有一定的道德水准,没有信仰的支 撑,没有精神的共鸣,仅仅凭借利益及彼此习气的吸引而集结在一起的人们,终将会因了彼此间利益及习气的冲突而尔虞我诈,自相残杀,直到集体毁灭。

 

写到这里,仍然有意犹未尽之感。但我想,可以至此打住了,否则我会浮想联翩,没完没了的。在此,感谢我的小朋友为我推荐了这部片子,同时感谢所有与我忘年 交的小朋友们。感谢他们不嫌我老,不弃我保守,没有把我划在代沟之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朋友,我的心理才会在不断成熟的同时,不断地更新换代,常葆年轻 态;我的精神生命也会在不断丰硕的同时,不断地返朴归真,逐渐地回归自然态。

 

再说几句题外话。我不喜欢日本人的很多方面,但我欣赏他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我这里指的是追求的本身。他们的追求未必是究竟的,不可羡), 欣赏他们的努力与坚持。我想,在我有生之年,若是能看到书道、茶道、花道、香道等等原本就是我们中国地产的瑰宝,经过我们的重新打磨,再令其发扬光大,那 将是我此生的一大幸事。如果,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们的作家写出一些不为市场、不计收入,只为再现种种人性和唤醒美好的共性而写出的文学作品,那我的 人生也就接近圆满了。

 

最后,向爱我的和我爱的朋友们问上一句:你,可,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