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小议白鹿原
文章来源: 2020-11-28 16:56:28

我也小议白鹿原

白鹿原我看过两次,都是到了1/3的地方就放弃了。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陈的文字。貌似厚重,实际缺乏张力。从文学讲,我认为开篇是个败笔。是一个噱头。随后有些拖沓。它那样的厚度,开篇应该更有些吸引力。

另一个原因,我不喜欢中国的农村题材,喜欢城市题材。中国现代的大腕基本上全是农村意识的作家。

白鹿原我一直想再看,把它读完。但现在看了网友的评论,感觉不看也没什么。之所以会看两次,主要感觉白鹿原应该是一部好作品。但感觉它可能并不具现代性。当然传统写作也可以写出伟大作品。

但是,我们这么大一个民族没有什么现代性的作品,更没有世界性的作品,我们老是自己在那里觉得自己伟大。人类在近现代文化翻天覆地、激动人心、荡气回肠,是创造力、激情和想象的大爆发,而我们却永远活在传统的笼子里,生活中孔子学院中,还幻想把人类变成一个孔子学院。这太可怜了。

中国现代文学不要说和欧美比,可能连非洲都比不了。现代文学较之传统文学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展了。我们读文学不论是拥护还是反对都总是政治,缺乏纯思想,相对于白鹿原的故事简介,我更愿意去读《我的名字叫红》和《这个世界土崩瓦解》,那时更纯粹的思想。我们读小说追求的都感动,感动,感动。我们中国人现代没有为世界贡献过什么思想文学,就是几亿不读闲书的人和十几亿的感动者。

我们怎么那么喜欢感动啊?

原因还是在于神学。因为,感动是神学最重要的情绪。而我们喜欢的作者都要中规中矩,温文尔雅,道貌岸然的,要是好人。其实,大众缺乏审美能力,审美是一种创造性和想象力。大众有的是权威崇拜和道德评判。这充斥于我们的文学欣赏之中。看看当年伟大领袖去世,朝鲜的金将军去世,那些民众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动的程度。那也是伟大的小说。但通过阅读另外的伟大的小说,我意识到,强烈的感动应该避免,过于强烈的感动是人失去判断。

当年一大堆专家学者猛批王朔,但我在王朔的文字中读到:

也许在中国旧的、天真的、自我神话的东西就是比别的什么都有生命力。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