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记忆中的毛时代》与网友的讨论
文章来源: ali882016-04-21 09:03:10

写了《我记忆中的毛时代》后,有很多网友回复和评论,先谢谢所有读了我的博文的读者。现把我对名为恢恢的网友的单独贴出来,期望把问题探讨得更加清楚,也补充一些遗漏的内容。

我先回复了网友恢恢对我另外一篇博文的评论,我说:“看来你对文革没有任何亲身体验,建议你读读回忆文革的书和历史。受文革冲击最深的绝不是高官,所谓“地富反坏右”才是最惨的,然后是普通人,尤其是农村。您可看一下我的博文《我记忆中的毛时代》。“ 

后来我发现网友恢恢不但读了那篇博文,还费心写了很长的一篇评论。他这样说:

“我们应该算是同龄人,但是比你虚长几岁。想和你交流一下关于过去那段时间的想法。 
现在网上的言论,崇毛也好,骂毛也好,其实多数都是从个人的感受或其他某些目的出发。这些言论,其实都不能算是对那段时期的客观评价。你的博文记录一些客观事实和个人感受,很好,但是似乎还远远不能得出一个社会好还是不好的结论。再说一个社会一个时期也不可能用简单的好不好来评价。 
从你说的可以推出,严格说来你只能勉强算赶上文革尾巴,“大海航行靠靠舵手”你肯定没唱过。所以我判断你是听说的和后来知道的一半,自己看到的一半。 
从你生活的地区来说,应该在全国范围内不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比如你说老师基本是中学没毕业的,这个可能在偏远的地方有这种情况,而且应该是在小学阶段,在全国其他地方(比如我所在的一个普通小县城),不能算普遍吧?我们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可都是有正规文凭的,中学老师不少是文革前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我母亲高小毕业(相当于初中),5、60年代只能当小学低年级老师。应该说,比较49年前的情况,在普及教育方面应该算有很大进步了。 
要说人们的精神面貌,应该从普通人说起,如果仅仅说少数被批斗或镇压的人,那就比较复杂而缺乏代表性,而且要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比较才有意义。那时的人当然比不上现在人这么眼界开阔和有主见,但是5、60年代人们被唤起的精神大概是民国时期无法比较的,这个只有我们的父辈才有发言权了,我也是从他们口中得知的。和现在的人比较,也不像现在这样自私和功利,这个我们这代人也是有目共睹的。那时人们的公德心和互助精神,远高于现在。“

下面是我的回复:

才看到您的这个评论,您比我年长,我刚刚回了您的另外的评论,把您当成远远小于我的80、90后了,对不起! 
谢谢你花时间评论,也很高兴与你交流。您说“似乎还远远不能得出一个社会好还是不好的结论”,这个我不能同意。文革时代、毛时代是中国近代最黑暗的时代,应当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不信可以搞个公投测一下。他们天天说自己那么好,资本主义多么糟,为什么那会儿会有逃港潮?即使很多人为此送了命,还是不停地有人往香港逃。大家在用脚投票!包括现在还是,有一个资料说大多数部级以上官员退休后在美国度晚年。资料也许有偏差,但要说有为数众多的高官的子女、亲属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腐朽资本主义世界,这却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中国是盛世,他们都不呆,何况毛时代那会儿? 
“大海航行靠靠舵手”我还真唱过,还有“文革就是好”。你说“所以我判断你是听说的和后来知道的一半,自己看到的一半。 ”---你的判断是错的,我所写都是我当时看到和听到的,而不是后来听说的,没有一件不是我亲身经历的。 
你还说“从你生活的地区来说,应该在全国范围内不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有可能不普遍,但正像有些网友已经指出的那样,有普遍性的是人口、地区占大多数的农村,而农村的情况还不如我在的农场。我大约五六岁的时候(74、75年左右)回过河南老家,第一次吃到红薯面馒头,我说很好吃。他们听完以后气得咬牙切齿,想打我的心都有!他们天天吃这个,连我吃不下的窝头都吃不上!那还是在县城,还不是村子里。所以我要说,城市的情况才不带有普遍性。(有意思的是, 河南老家有个中学校长,我喊他姥爷的,包括他儿子那样的年轻人,在我89年大学放假期间回老家时,他们说起来还是毛时代、毛泽东好,支持邓小平平定“动乱”。)
你说“在普及教育方面应该算有很大进步了”,也要看你怎么比。文革时期,文化和教育活动是停止的,人才是断档的。当台湾、韩国大批人去美国留学拿博士的时候,我们在闭关锁国搞运动。我90年毕业后科研所、高校都呆过,那时候三十几岁的中坚几乎没有,人才因为文革断档了。 
你说“要说人们的精神面貌,应该从普通人说起”,这我在文章里已经谈过了。你还说"5、60年代人们被唤起的精神大概是民国时期无法比较的",但这是种什么精神就值得探讨了,简单说,跟现在北朝鲜的很多人的精神有什么区别?很多北朝鲜人,我相信在无私地为朝鲜做贡献,见到金家父子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愿意为领袖去死。---但我觉得他们很可怜,我在想得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精神状态扭回到正常人的状态。 
你说“和现在的人比较,也不像现在这样自私和功利”,也许。但恐怕还不如49年以前。那时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东西都是私产,讲究仁义礼仪廉耻,拿别人东西是很丢脸的事。而我小时记得的是,虽然天天在“很斗私字一闪间”,职工偷拿公物很普遍,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白拿谁不拿,不拿是傻瓜。这就是那时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 
直到现在,还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