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北京的日子(1)很土的年代很土的人
文章来源: 华山972012-10-14 00:16:52


重温慕容雪村“中国美食地图”,是一种享受,享受美食的诱惑,也享受作者的潇洒写意。我是一个从小饿怕了的,很能理解先贤“民以食为天”的伟大意义。在老家,熟人见面打招呼,不是问“你好吗”,而是简单直接“吃了吗?”,可见有没有饭吃是过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志。到了伟大领袖号召“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时候,这日子过得肯定是有问题了,谌容女士“坚硬的稀粥”被打成反革命,一点也不冤枉。

北京占首都之利,大大小小各地诸侯都要上京进贡,自然免不了设个驻京办事处什么的,方便自己,也方便家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自然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饮食文化,到后来有些迷惑:究竟什么算是老北京传统?也许那时真的很土,在京10年,大大小小宴会也去了不少,既有朋友盛情,也有借会议慷国家之慨,竟然想不起都有哪些美味佳肴,真是悲哀。

想到吃在北京,我记得那一只酱肘子一升啤酒的日子,记得吃的浑身冒汗的涮羊肉,记得炭火上烤出来带着膻味的羊肉串,记得满嘴流油的牛肉馅饼。我怀念街边叮当作响的小摊子,那热气腾腾的小馄饨,排队等着现摊现做的煎饼果子,老大妈那小锅里捂着的老玉米。不知道还能不能吃到那原汁原味的卤猪头,是不是还有酱驴肉?那风味各异的清真小点心,是不是已经也被规范化了?

如果旧地重游,如果旧日再现,我是否依然能吃出当初的味道?我眷恋的究竟是那个地方,那段时光,还是往日的朋友? 多少年过去了,那个很土的年代很土的人,一切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好像是幻灯片中的故事,一个个镜头重复闪现,看起来遥远,却又好像触手可及。

春去秋来,霜染枫叶红,青山依旧在,湖畔闻歌声,

扁舟弄明月,把酒问天公,灯火阑珊处,梦里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