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山西行 4 应县木塔,悬空寺
文章来源: 林间溪2018-06-24 21:32:11

两天的五台山之行结束了,经历了第一天的乌云密布和第二天的太阳和雪花的瞬间交替,我们离开的这天天气真正放晴了。蔚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了一样,不挂一丝云彩。头天的雪花还铺盖在路边的山头上,在太阳下发出银色的光。我们驱车向着大同进发,今天的行程包括应县释迦塔和恒山的悬空寺。两处参观下来不由不赞叹千年前古人的奇思妙想和巧夺天工,真正看到我们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由衷为我们的老祖宗骄傲自豪。

天晴了,蔚蓝如洗的天空不挂一丝云彩,山头还覆盖着白雪   

一出五台山便不见了白雪,大地已经返青  

应县木塔

中午时分抵达应县,我们从高速下来,绕道进城去参观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应县木塔。木塔真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因地名而俗称应县木塔,是迄今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有“世界第一木塔”之称。木塔修建年代不详,据专业人士考证确定为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道宗赐名释迦塔,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木塔为纯木结构,耗材3000立方米红松木,其建造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将梁、坊、柱结合成一个整体,全身无钉无铆。塔高67米,底层直径30米,呈平面八角形,采用汉唐的重楼形式,看上去甚是雄伟。木塔顶部外墙挂着明成祖朱棣题御笔“峻极神功”和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巨匾,塔内有明、清以及民国匾额 54 块。观其外观木塔为五层六檐,但内部实际是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各层均塑佛像。第一层的释迦牟尼像高达11米,内槽墙壁有六幅如来画像,门洞两壁绘有辽代风格壁画,其中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人物造像。历经近千年的岁月,壁画色泽依然鲜艳。第二层以上各层的平面结构与一层基本相似,每层内槽均供佛像,塔身内的回廊有木质楼梯可登至塔顶。目前木塔已有轻微倾斜,因而不允许游人登塔,只有一层对外开放。

应县县城一瞥               

佛宫寺,始建于辽代具体年代不详,寺内有闻名遐迩的释迦塔。寺院建筑早在地震中倒塌,现存建筑是后来修建的

房顶三个戴高冠的小人是辽代寺庙风格  

应县木塔经过了近千年风雨雷电的侵蚀,战火袭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却依然昂然挺立。民间流传着种种故事,传说木塔有玉皇大帝派火神爷和龙王爷送来避火珠和避水珠保佑,因此得以与世长存。洪水到了塔前会自然绕道,雷电也击不到塔身,即使是战争年代炮弹打在木塔上燃起大火也自动熄灭。虽然是鬼神之说,但木塔的经历的确也十分神奇。据记载元顺帝时期,应州地大震七天,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嵬然不动。近代的邢台、唐山、大同等大地震均波及应县,木塔大幅度摆动,风铃全部震响,持续一分多钟,木塔仍然巍然屹立。1926年闫冯大战,木塔曾遭枪击,中弹200余发;1948年解放应县,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而不倒,均可谓奇迹。是否真是玉皇大帝的避火珠和避水珠的保佑不得而知,但是用现在科学的解释是坚硬的木材、杰出的建造工艺使得它屹立千年不倒。修建木塔耗用3500立方米的红松木和榆木,榆木坚硬挺拔、松木不易变形,二者形成最佳结合。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塔身由下至上共使用了54种斗拱,这些斗拱为木塔提供了良好的抗震能力。卯榫咬合刚柔相济,其特点是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的设计甚至超过了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但是再结实的木塔,经过千年来的战火、风化和地震的破坏,塔身已经扭曲变形,并有100多处残损,塔内所有柱子全部倾斜,急需大规模维修。自建塔以来,各朝代都有过大大小小的维修,然而千年古塔维修不是一件易事,稍有不慎便会对其结构体系造成破坏。1935年的一次维修工程,由于维修不当塔内斜撑的墙面均被拆除,使得十年后塔身发生扭曲。因此维修方案需要特别仔细谨慎,有关部门迟迟不能决定。

雄伟壮观千年不倒的释迦塔       

《峻极神功》为明成祖朱棣题御笔,《天下奇观》是明武宗朱厚照钦题

塔内每层都供奉佛像,一层内大佛高11米                

第二层为众佛                       

塔内门柱和四壁上的壁画依然色泽鲜艳      

应县木塔不仅外形雄伟美观,建筑工艺精湛,塔内还有一批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空白。最受佛教推崇的是佛牙的发现。文化革命期间大量佛像遭到破坏,应县木塔内的佛像也未能幸免。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在二层和四层佛像肚子里分别发现一颗佛牙舍利,这是佛教的圣物,惊天动地的大事。佛牙平常不对游人开放,小高是山西本地人神通广大,他有朋友在应县当副县长,托他的福我们得以参观。据介绍全世界共存佛牙舍利4颗,除此处的两颗外,还有一颗是斯里兰卡康堤佛牙寺内供奉的“锡兰佛牙”,另一颗是中国北京西山灵光寺佛牙塔内供奉的“法献佛牙”。

木塔为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而建。据说佛祖当年涅槃有舍利子84,000余颗分散于世界各地,目前中国存有19颗

悬空寺

记得儿时一张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绝壁峭岩上,几根细细的木棍支起了一座寺庙,那奇观令人震撼。有童谣称之:“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从此悬空寺就印在我的心里。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今年的山西行我不由想到了这座奇迹的古寺,一定要过来亲眼看一看。悬空寺建于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阁”,取道教之“玄”和佛教之“空”。后由于寺庙悬挂在半空,“悬”“玄”二字同音,慢慢就叫做悬空寺了。传说,天兴元年北魏建都平成(今大同),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愿: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其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经过近一百年的努力,终于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建成悬空寺。

“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北岳恒山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翠屏峰是恒山第二主峰,景色苍茫险峻。如今则是公路畅通,大货车川流不息

终于抵达悬空寺了,远远看去寺院好像几块积木贴在悬崖峭壁上 

传说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5年)李白朝拜五台山后来到恒山,望见悬崖上高高挂着的悬空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眼前的奇景无法用诗歌表达,李白挥笔写下“壮观”二字离去。细看“壮”字,中间多了一点,后人戏说李白原意是此景比壮观还多一点。

来到悬空寺前,绝壁上的寺庙真真地震撼着我。它像一尊精巧别致的玉雕,悬挂在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上,那么险峻,又那么的美好,恍惚间又好像有些不真实。寺院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寺院便巧妙地悬挂在了半空。殿楼的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虽为弹丸之地,但布局紧凑错落相依,仅152.5平米的面积,可是寺庙该有的布局一点也不含糊: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一样不少。整个庙宇分为一院两楼,有楼阁殿宇40间,南楼有纯阳宫、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有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两楼高低错落、凌空相望,之间以栈道相连。整个寺院依崖壁凹凸凌空而构,审形度势,顺其自然,看上去层叠错落,但又井然有序。悬空寺的建造真可谓巧夺天工,奇特壮观。我们不由赞叹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一绝。在我的眼中它已不再是一座寺庙,而是一件奇特的艺术品。

无法言语的壮观                        

悬空寺的建造可以用“奇、悬、巧”三个字概括。“悬”:寺庙殿阁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木柱,其实许多木柱根本不受力,而是利用力学原理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使得整个寺院悬挂在崖壁上。“奇”: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阳光直射。它有五不到,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晒不到、洪水冲不到、石头砸不到。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巧”:整个寺院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凌空而构,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层叠错落,井然有序。  

四月春风至,吹红一树桃花,吹绿一片白杨,吹皱一池碧水,也吹化了人们的心情

寺院很窄,只能够一人通行           

寺院由南北二楼构成,中间以栈道相连。南楼有纯阳宫、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有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

三官殿是悬空寺最大的一个殿,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为民解厄的水官(图片为网上借来)

殿内塑像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泥塑最高约2米,是悬空寺最大的塑像

三官之下站立侍女和臣子,以及天蓬元帅,龟蛇二将

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祖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故称雷音殿(图片为网上借来)

殿内殿木雕艺术精湛美观   

三教殿位于北楼顶层,供奉孔子、老子、和佛祖,三位教主共聚一堂,是“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 (图片为网上借来)

观音殿位于北楼中层,气势宏大  

从琉璃瓦的颜色可以看出悬空寺的等级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