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山西行 3 五台山(下)
文章来源: 林间溪2018-06-22 11:18:29

五台山的斋饭

此次五台之行,除了参观各个寺院,听高僧讲道外,还与僧人们共同进餐,也算是体验了一下出家人的清苦生活。两天的五台行程,除了抵达时赵先生领我们来到镇上的一家素菜馆外,其余都是在庙里用餐。这里所说的庙里用餐可不是你想象的寺院里开一个素食馆,做游客和香客的生意,而是真正与僧人们一道用餐。赵先生安排我们在黄教喇嘛庙、尼姑佛学院以及汉家青庙各吃一餐,体会到了不同僧人的饮食。

四月的五台山春风吹至,满山的野桃花已经盛开

我们在一天的时间内体验到春风和飞雪的交替  

山间坐落着一个个名寺古刹           

我们分别与黄庙的喇嘛青庙的僧人交谈  

看他们习经听道                           

妙吉祥素斋 清晨从北京出发,到达五台山已是中午,赵先生已在风景区门口等待我们。风景区大门离台怀镇还有一段距离,赵先生带领我们来到镇外的一家名为妙吉祥养身素斋的素菜馆。这是一条沿着清河的热闹商业街区,沿街坐落着各种小店。由于气候的原因五台山的旅游期并不长,一到下雪就会封山。此刻旅游旺季还没有到来,街上的人并不多。我们走进餐馆,马上感觉到了它与别处的餐馆有所不同。进门首先是商店,贩卖佛珠等各种小商品。穿过商店,是一幢二层的楼房。楼下有一个大舞台,人们可以边吃饭边看表演。二楼是一个个的包房,也可全观整个舞台。上菜了,每一道菜都做得十分精细,若是不说还真的不知道是素餐。

沿着清水河有一个热闹的商业街区 

清水河由北至南贯穿整个五台山风景区      

妙吉祥,五台山的两天,我们唯一的一次在餐馆用餐  

走进餐馆不见食客,却是一个小商店   

穿过小门才来到用餐区,楼下是大厅,楼上是包房                        

餐具也很漂亮                                      

上菜了,每一道菜都做得十分精细,若不告诉你还真的不知道是素餐。一帆风顺,若说是炒肉片一定能以假乱真; 素寿司,好像孔雀开屏,好看又好吃;素烧全鱼,用香菇做成,倒真是吃出几分鱼的鲜味。

喇嘛庙的晚餐 晚餐在观音洞,这是一座黄教喇嘛庙。我们到达斋堂时用餐时间还未到,只见师傅们正在忙碌着准备晚餐,有僧人也有俗装打扮的师傅。知客僧示意我们在斋堂前面的桌子坐下,等了一会儿,饭菜准备就绪。一个当值僧人敲响门前的云板,喇嘛们纷纷前来就餐。喇嘛庙比较松散自由,僧人们并未同时到达,而是三三两两前来。由值班僧人分发食物,若是吃不够还可再加,但绝对不能剩饭。喇嘛是允许吃肉的,在我们的饭碗里吃到了肉片与鸡蛋,味道还不错。

观音洞,黄教喇嘛庙。寺院坐落在悬崖峭壁上,传说清朝康熙年间6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在此地闭关避难

我们进入斋堂,晚饭还未开始,桌子上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 

云版敲响,开饭啦,喇嘛们三三两两到来,吃饭后又径直离去,颇为随意

喇嘛饭有肉有蛋味道不错  

女尼院的午餐 第二天中午我们前往普寿寺午餐。普寿寺现在称为五台山尼众佛学院,也就是女尼佛学院。庙宇很大尼姑众多,其斋堂可同时容纳三千人同时进餐。一反头天喇嘛庙里松散的局面,普寿寺的进餐很严肃,井井有序一丝不苟。在知客尼的安排下我们一行人男女分开,与十几个居士一起排成两队等在斋堂门前,不能讲话不能拍照。只见寺院里的尼姑排着队从寺院的各个角落走出来,每人手里拿着一个饭包走进斋堂。近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有的上楼,有的径直走进楼下大厅,井然有序。直到所用人走尽,最后才轮到我们进入斋堂。大厅里摆放着一条条长长的餐桌,每条长桌可坐二十多人,女尼们脸对脸坐在长桌两侧,每桌由几个执勤尼负责。座位已经整整齐齐坐得满满,餐厅内不许说话,偌大的餐厅鸦雀无声,几乎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我们这些临时的客人坐在一条靠墙壁的长桌旁,与尼姑们的餐桌形成直角,于是整个餐厅全部印入我们视线内。每人面前的餐桌上倒扣着两个碗,女尼们端端正正坐着。大喇叭里开始唱经,群尼也跟着吟唱。唱毕她们将饭碗翻过来,执勤尼抱着饭桶走过来,一人一勺将饭菜打到碗里。若是吃不下可示意不要,但已经装到碗里的一定要吃完,绝对不能剩饭。尼姑打饭走到我面前,不小心掉了几粒在桌上,她示意我将桌上的饭捡起来吃掉。我想又不是我洒的饭,正在犹豫之间,旁边的居士将饭粒捡到她的碗里,帮我解了围。其实也不是我太娇气,只不过回国总有些不适应,一不小心就会拉肚子。感谢身边的那位居士,使我没有破坏寺里的规矩。尼姑的餐饮还算丰富,有两三种蔬菜、豆制品和汤,有饭有面还有馒头包子。我害怕吃不了剩下,不敢多要。大家安安静静吃着饭,偌大的餐厅悄无声音,只有细细的咀嚼声。执勤尼不停的巡视,若有谁不够的可以添加,保证吃饱。当大家基本吃完,执勤尼拿着热水瓶走过来,每人半碗热开水。尼姑们用这半碗热水仔仔细细将食钵里里外外洗净,擦干后放进饭包中收好。我们则将饭碗整齐地放在桌沿边,由执勤尼收走。紧接着执勤尼又拿着抹布从这头擦到那头,本来桌面上就不允许掉任何事物,这么一擦,桌面又明亮干净起来。就这样一瞬间的功夫,尼姑们的碗筷收拾好了,桌子也擦干净了,不用再做任何清理工作,就可进行下一餐。餐毕喇叭又唱起了经文,尼姑们跟着唱起来,诵唱完后才慢慢起身离开。整个过程严肃,安静,高效,颇有些仪式感。

普寿寺是一座尼众佛学院,建筑颇为现代,在五台山绝无仅有  

五观堂是女尼们用斋的地方,可容纳3000人  

女尼们排着队从四面八方走过来   

吃完饭大家起身离去,餐桌已整理得明镜一般   

除了女尼,还有一些女居士也在此处修行用餐     

青庙里的晚餐 第二天黄昏赵先生将我们带到普化寺,这是我们在五台山的最后一餐。已经吃过喇嘛饭、尼姑饭,赵先生让我们尝试一下和尚饭。普化寺的和尚吃饭介于喇嘛和尼姑之间,既不像喇嘛那么松散,也没有尼姑那么严肃。我们还是被要求男女分开而席,知客僧将我们带到指定的位置,开饭时并不诵经。执勤僧将饭菜打到我们的碗里,可能是和尚们需要的油水较大但又不能吃肉,感觉他们的饭菜比较油腻。由于中午的食量掌握挺好,晚餐放松了警惕,导致碗里的饭食给的太多。这下我可尝到了苦头,饭菜是绝不能剩下的,只能咬着牙一口一口慢慢往下咽。好在不像中午吃饭有时间规定,这里和尚们吃完后自行离开,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慢慢吃。秦耐心地等着我,好不容易终于咽下最后一口,如释重负。至此我们尝试了五台山各类寺院的饭食,对他们的生活有了一点最初的了解,也是一个不错的经历。

普化寺背靠高山,起伏的山峰像一个天然卧佛    

和尚庙用餐介于喇嘛庙和女尼佛学院之间,没有喇嘛庙松散,也不像佛学院那么严肃

又见五台山

《又见五台山》是著名舞台剧导演王潮歌继《印象》系列实景剧后创作的《又见》系列中的又一力作。《印象》系列实景剧在南方名声大噪,均是以自然山水为舞台背景,请当地的农民为演员,用歌舞的形式将人与大自然朴实、亲密的关系展现给观众。和印象系列不同,《又见》系列则是在特殊的剧院中演出,可谓人为打造出来的实景剧。由于北方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在冬天不太适合室外演出,《印象》系列实景剧在北方有着巨大的局限性。于是王潮歌创造出一种特殊剧院,剧场布置成实景,没有舞台,没有观众席,人们身在其中边走边看,感觉中自己既是观众又是参与者,《又见平遥》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详见《神州行-山西,艺术奇葩之又见平遥》)。剧场布置成平遥古城的街道实景,观众身在其中,一会儿是自己的真实身份:前来参观平遥的游客,一会儿又感觉穿越到几百年前,自己就是古平遥的居民。

《又见五台山》则略有不同,在走向剧场的过程中,映入眼帘的空间形象隐喻着五台山跌宕起伏的群峰,高低错落的庙宇,弯转曲折的寺墙。舞台上演绎着平凡人的生活琐事,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个叫曹慧芬的女人,认识了一个叫小刘的送快递的小伙子,还认识了许许多多仿佛生活在身边的普通人,从而引出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随着灯光的变幻,舞台上呈现的虚幻的庙宇间,人们仿佛又见一百年的雨雪、五百年的苍柏,又见一千年的经卷、两千年的五台山,又见前生的我、来世的你,又见修行者的一次匍匐、布施主的一念慈悲,又见护法神的一次普渡、佛菩萨的一个显圣。这就是《又见五台山》,讲述着一天、一年、一生、一念的概念。激励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认识、去理解,感受一念的漫长与短暂,体会人皆可成佛的祝愿。银铃在僧人手中荡涤,铜钵在观众手中传递,印着文殊菩萨七字咒的大型条幅在我们头上划过,浑厚的男声在低声吟唱,送给每个人以祝福。这是《又见五台山》传达给人们信息:我们来到五台山,来到这个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古老的寺庙群之中,更多的不是参观寺庙,不是朝山拜佛,而是思考人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去理解世界。通过这种理解,能够让我们内心平静、生活美满,能够让整个世界变得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