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也做了回葱油饼
文章来源: spot3212016-10-05 14:57:14

最后一次吃加了猪油和葱花的葱油饼是什么时候?早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特定环境下的肉类供应就一定具有特定时期的特殊性。那时,人们买回家的猪肉大多都是肥的多瘦的少,一块五花肉,能有三分之一甚至是更少的瘦肉就已经算不错了。多数情况下,人们一边抱怨着买块肉都不能逞心如意,一边却又有些暗自庆幸,庆幸家里又可以用肥猪肉炼出不少猪油了。肥肉多,炖肉炒菜都不太好吃,就只能想办法把它变得好吃些。炼猪油既可以炒菜又可以烙饼还可以和馅更可以煎馒头片儿,无形中使每月不够吃的定量油有了后续。炼猪油剩下的油渣儿可是好东西,弄点儿盐面儿沾着刚出锅的热油渣吃,一吃就不能停嘴,感觉那就是世界上最最美味的东西了。如果油渣儿多,白搭吧嘴儿都吃了就太可惜了,大人们会把油渣儿细细切碎,和大白菜一起拌和好了包包子,再有就是烙油渣儿饼。记忆中母亲最反对父亲用生的肥猪油烙大油饼(天津人把猪油叫大油,因为天津有很多回民,他们不喜欢听见“猪肉”二字,但又不可避免和汉人们的接触,例如同事、同学、朋友。因此,他们就把猪肉改叫“大肉”,然后就是羊肉和牛肉等等。久而久之,天津人就把猪肉改叫作“大肉”了,尤其是当着回民们的面更是如此。)吃,说那是很不健康的食物,但偶尔吃一回她自己也觉得那饼真是很好吃,只是一边吃还要一边不停地唠叨,好像她是被别人绑架非吃不可似得。到后来,物质丰裕了,人们再也不用非买膘厚三寸的肥肉不可了,吃大油饼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了,自动成全了不吃有害健康食物的目标。

知道“阿大葱油饼”是因为在youtube上看谍战电视剧,无意中看到了BBC电视台拍摄的短片。其实,油管上还有一个叫“记录编辑室”的节目组为阿大录制的长达四十分钟的纪录片,并在片中请阿大自己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阿大的父亲是离休干部,母亲是知识分子,他是家里的长子,底下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七年级时下乡劳动挑棉花不小心伤了背,当时没在意,后来感觉就不好了。父母带他去瑞金医院看病,被确诊为脊柱侧弯,当时还为此做了手术,他的人生从此就被改变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背不但没好反而越来越弯了。高中毕业时他被分配到了电厂当了一名电工。八十年代初开始改革开放,他就下海自己做买卖了。他是八二年左右开始学徒做葱油饼的,后来还卖过一阵子馄饨,以后就专门只做葱油饼,一干就是三十几年。这期间,阿大结婚生子,以后又离了婚,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成人。他做的葱油饼货真价实,用料醇厚,童叟无欺,因而得到了食客们的赞扬,且一传十十传百的从此就干出了些名堂。

说实话,阿大的葱油饼看上去非常的油腻,吃一个估计得管几天不饿。但也正是因为那些饼都是由真正的猪板油加上大把大把的青葱再用最普通的手工艺精心制作出来的,它们的好吃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从看见了阿大的葱油饼,脑子里就在想,什么时候也得在家练一回。周末买了需要的东西,提前和好了面又醒了好几个小时,之后就动手了。

先把买来的咸肉的皮切掉,然后切成小块儿。把青葱也切成小块儿。和了油酥,并在油酥里加了些盐,那样子,做饼的时候就不用再加盐了。

 把一小块面团擀开,用手涂抹油酥,抓一小把肥肉沫和一小把青葱(如果不怕油腻,建议肉末还可以多加,葱也可以多加。其实,肉还有一包,又因为先生不喜油腻,没敢多加肉,葱也不太多,因为没有买太多的葱。)然后包好。

烙饼要用很小的火,不能着急,这点十分重要。我是一锅烙三只饼,每锅大约需要二十几分钟才能熟。然后,再把烙好的饼放进华氏280度的烤箱里面,大约也是十几分钟,这样出来的饼油就稍显少一些,也干脆些。饼被按得有大有小不成样子,好在是自己吃,否则是卖不出去的!

虽然没有几层,但还是很香的。估计真人阿大要是看见这样的一只饼,会把大牙笑掉的。

个人体会:如果还想再试一次的话,就要买很多的青葱了,感觉葱多葱少意思大不相同。这种咸肉很好用,小火烘烤后的肉末有一股咸香的味道,增加了饼的好吃度,并且也不很油腻,可以多放。再有,下次再做的话,面团要小一些,那样的话,多放了葱和肉的饼就不会有太多的面压在饼坯下形成面疙瘩了,就会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