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如磐 2 我上学了
文章来源: 嘉崚子2019-01-22 12:58:13

1955年9月 1 日, 我已经从幼儿园大班毕业, 兴高采烈地背起书包, 上小学了。 学校就在马路斜对过, 几分钟就能走到。 校名叫鞍山市实验小学, 在我的记忆里, 是一幢很大的三层楼房, 记得好像呈工字形, 楼的前面有一个挺大的操场, 有足球门和跑道, 操场再前面, 是主校门。 沿着学校的院墙, 种着许多高大的杨树, 我抬头望去, 觉得都看不到树梢。 树干很粗, 几个孩子拉起手都围不拢。 夏天里, 微风一吹, 树叶沙沙地响起来, 好像一群孩子在轻轻地歌唱。 阳光穿过树叶的空隙, 映射到地上, 变成了许多跳着舞蹈的圆形小光斑, 让我觉得非常新奇。 楼后的院墙开了一道小门, 从小门出去, 穿过马路, 就到家了。 当时的实验小学, 在鞍山来说, 是很好的学校了。 那一年, 我的大哥读六年级, 明年就会从实验小学毕业, 升入初中。 我的二哥也在实验小学读书, 已经升到了二年级。 而我是一年级新生, 属于小不点儿中的小不点儿。

按照当时的规矩, 儿童要年满七周岁才可以上小学。 但是我们家的情形有点儿怪, 我和二哥上学时都没有完全满七周岁, 大哥呢, 比我们还牛, 小学毕业时他刚满十一周岁, 七岁上学, 读六年, 应当是十三岁啊。 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透,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管怎么样, 我和二哥是比别人早上了一年学, 好像是占了便宜。 但是, 我自己却是觉得吃了亏, 因为个子总是比同学矮一截儿, 动起手来就会受欺负。 还好, 我上面有两个哥哥, 万一我吃了亏, 我就跟对方说, 有本事, 你放学别走。 …… 于是, 我还真是没受过多少欺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我这是去上学, 不是去打架的, 从幼儿园开始, 阿姨就教我们要做个好孩子, 而好孩子的一条标准, 就是不打架骂人。 所以我从一年级开始就是个好学生, 品德好, 学习好, 身体好: 三好。 少先队(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是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才入的, 我猜, 老师总得让年纪大一点儿的同学先入队吧。 不过, 带上红领巾的时候, 我的左边袖子也同时别上了两道杠, 当了学习委员, 其实这学习委员什么事也不管。 一个六岁的孩子能管什么, 那些这委员那委员的, 都是老师指派的。 于是我这个学习委员, 居然一直混到了高中毕业, 那就是后话了。我在实验小学只呆了三年, 就转学了, 所以, 那里老师和同学的名字, 我一个都不记得了。

我那时每天背的小书包, 里面的东西非常简单, 两本书, 语文算术, 两个作业本, 加上一个文具盒, 里面装的铅笔橡皮什么的, 如果哪天有图画课, 再多背个图画本, 和一盒蜡笔, 就齐了。 要学的课, 也很简单,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术, 没有什么政治课或者品德课, 几门课有点儿作业, 在学校的时候就划拉完了, 轻松得很, 哪儿像现在的天朝小学生, 捱得那么苦。 要是问我最喜欢的是哪门课, 那当然是体育课了。 全班同学到操场上, 走走路, 压压腿, 做做操, 然后就放羊撒欢随便玩儿了。

如果碰上足球课, 那就更让我高兴了, 我喜欢看足球赛, 也喜欢踢。 看到高年级的同学能把球踢得又高又远, 还会盘带过人, 真是羡慕得要死。 后来我们哥儿几个跟父母磨着要了钱, 自己买了个足球, 于是我们放学以后, 就和邻居的孩子们在北红楼的后院一起踢球, 玩得过瘾时, 经常要家长们喊几次才回家吃饭。 当年的足球, 有外皮和内胆, 外皮上有个几寸长的开口, 要先把内胆塞进去, 再打气, 打足气后, 把内胆的气嘴捆结实了, 也塞进球皮里, 再把那个开口用皮缰绳封死, 就能踢了。 这从头到尾都是个力气活, 同时还是个技术活, 还需要一些专用工具, 我是干不了的, 只能给大哥二哥打杂递工具。 可是无论如何, 能够带着自己的足球到学校里玩, 可就不是一般的神气了。 那时, 还特别崇拜中国足球队的队员们, 从广播中听到国家队到东欧打比赛, 取得好成绩, 更是莫名地兴奋。

当年的东欧国家的足球队里, 匈牙利, 捷克, 苏联, 东德等等, 都曾经是名列世界前茅的队伍。 那时的中国国家足球队去东欧比赛, 也能和这些强队过过招儿, 不会输很惨, 偶尔还能胜个一两场。 至于在亚洲, 那是没有敌手的, 比乒乓球队牛得多。 当时国家队的一些主要战将, 就成了我们这些男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这些老队员的名字, 在我们的心中保存了好多年, 比如: 张俊秀(铁门), 徐福生, 孙福成, 方纫秋, 史万春, 年维泗, 张宏根, 丛者余, 陈家亮, 等等。 报纸上登出他们的照片, 鱼跃飞身救险球的, 带球过人的, 凌空射门的, 好多好多, 都被我们剪下来夹在书里, 保存起来了, 时不时地拿出来, 互相显摆, 欣赏, 成了个业余爱好。

音乐课也是我喜欢上的。 爱听音乐, 是在家里培养出来的, 也成了我的终生爱好。 父母亲都喜欢听音乐, 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我们的这个爱好。 广播电台里面播的音乐节目, 是最主要的来源。 当时是中苏友好的蜜月期, 可以听到大量的苏联歌曲, 有颂歌, 也有民歌, 印象最深的有列宁山, 喀秋莎, 伏尔加河船夫曲, 小路, 红莓花儿开, 等等, 好多。 歌词我大多听不懂, 但是我只听旋律, 觉得很美, 跟着就能哼出来。 刚解放没多久, 文艺界空气不错, 我还能听到好多中国民间音乐和戏曲, 戏曲是父母听的, 我听不懂, 也没有多大兴趣, 但是有一些折子, 比如甘露寺, 女起解, 四郎探母, 听多了, 就也会哼两句。 “长坂坡, 救阿斗, 杀得曹兵 - 个个愁。” 挺得意的。 常听到的民间音乐, 有小放牛, 四季歌, 金蛇狂舞, 江河水, 采茶舞曲, 对花儿, 小白菜, 等等, 都好听。 还有, 黄河大合唱, 特别提神。 我姓张, 在家里行三, 于是, 每当听到河边对口曲那一首时, 母亲就会点着我的鼻子, 唱道: “张老三, 我问你, ……”, 那是全家最欢乐的时候了。 黄河颂, 也是我爱听的一首。 可是我最喜欢的, 还是儿童歌曲, 上一篇提到的“快乐的节日”是一首, 还有好多, 其中一首, “我们的田野”, 动听的旋律立刻就让我入了迷, 顺便也记住了歌词 (通常我听歌, 只记旋律, 很少记歌词的)。

 

我们的田野     管桦 词     张文纲 曲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

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

长得多么的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

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

雷一样的轰响

伐木的工人

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

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

有浅蓝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

有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

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

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

辽阔美丽的土地

一会儿在草原

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还有一首歌, 就是那著名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 应该是人人都知道的, 我就不用在这里重复它的歌词了。 那时, 这首歌让我极为羡慕北京的孩子们, 觉得他们太幸福了。 因此我一直在幻想着, 有一天, 在北海划船, 微风吹拂在脸上, 一边划, 一边唱这首歌, 那该有多美。 多年后真的有了机会, 去北海和颐和园划船, 却再也拾不回儿时的那种心境了。

除了听广播, 我们还听唱片。 家里有一个袖珍唱机, 日本货, 全机械式的, 手摇上发条, 折叠起来后, 可以放在一只手掌上。 我在家里就是专职放唱片的小工, 大家想听哪一张唱片了, 我就把唱机装好, 然后去把它找出来放。 偶尔, 发条乏了, 唱片就会慢慢停下来, 唱头放出来的音乐, 也就怪腔怪调地跟着停下来, 惹得大家一阵笑声, 于是我就得赶紧跑去上发条, 重新放, 家庭音乐会得以继续。 每放一两张唱片, 就必须换一枚唱针, 这样才能延长唱片的寿命。 中国唱片公司, 功德无量, 家里陆陆续续买了不少好唱片, 有大人的歌, 也有少年儿童歌, 中西都有。 印象深的, 有黄河大合唱(一套好几张), 山楂树, 嘎达梅林, 小河淌水, 大雁儿飞, 女起解, 饮酒歌(茶花女), 红霞(中国歌剧), 白毛女, 草原上的人们, 敖包相会, 桂花开放幸福来, 鸽子, 星星索, ……, 都是 78 转的黑胶唱片, 每一面只能容一首歌。 其中,饮酒歌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西方歌剧选曲, 印象最深, 在当时的中国, 是无法从广播里听到的, 来家里做客的叔叔阿姨们, 点得最多的也是这首歌。 (可惜这些唱片, 到了后来的文革年代, 大部分遭了噩运, 被抄家的红卫兵抄走了, 过了几年才有一部分被还回来。)

对于语文, 我那时谈不上有多喜欢, 不讨厌就是了, 不过有些课文写得还是挺美的,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引起不少共鸣, 激发很多幻想。 印象深的, 是学写字。 当时语文课本里的汉字, 都是繁体字,比如:“飞机”是写成“飛機”的, “鸡鸭” 是写成 “鶏鴨”的, 等等。 我从一年级到三年级, 整整三年都是这样学过来的。 直到1958年, 我读四年级时, 国家公布了第一批简化汉字表(后来又有了第二批第三批), 我们的课本才开始改用简体字。 不过我们那三年里已经学了不少繁体字, 而且那些都是常用字, 小时学的东西记得牢, 所以多年后我读港台出版物时, 毫无障碍。 繁体字认起来容易, 写起来难, 确实应该实行简化, 但是不应该过头, 不应该破坏汉字的天然美感。 比如, 廠简化成厂, 廣简化成广, 愛简化成爱, 这些我觉得都是不成功的简化字。 其实, 在中国古代, 许多大书法家所写的行书和草书中, 就已经有很多简化字出现了, 因为简化得体, 所以都很美。

还有, 我刚上小学时也没有汉语拼音, 用的是注音符号, 那都是从日语的假名中借来的, (当时不知道这一点。) 比如: ㄅ (b 波), ㄆ (p 坡), ㄇ (m 摸), ㄈ (f  佛), ㄉ (d 得), ㄊ (t 特), ㄋ (n 讷), (l 勒),  等等等等, 现在台湾有些地方还在用这种注音符号来做小学生的启蒙教育。 在 1958 年国家公布了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以后, 英语字母变成了今天普遍使用的系统。 现在看来, 汉语拼音的方案是成功的, 也是很有远见的。 如果, 当年在全盘苏化的浪潮中, 使用了俄语字母做拼音(蒙古就是在苏联强迫下这么干的), 那后来的麻烦可就大了去了, 更别提计算机时代的中文输入法, 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难以想象。 (不过, 后来到了美国, 才发现, 我们很多中国人的名字, 用汉语拼音写出来, 老美根本无法发音。 这也真是, 此事古难全。)

至于小学的算术课, 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了幼儿园教育的孩子们而言, 1 加 2 等于 3这样的题目, 就跟玩儿似的。 乘除法也简单, 每个人的铅笔盒盖里面, 都印着九九表呢, 几天就背下来了。 所以, 每天的算术作业, 一会儿功夫就做完了。 倒是语文作业要多花些时间, 如果今天语文课里学的生字多, 又有笔划很多的繁体字, 那么把每个生字抄写一行或者两行的作业, 再加上抄课文, 就有点恼火了。 不过, 后来学到一个秘密的诀窍, 把两支铅笔用橡皮筋捆在一起, 一次就可以写出两个字了, 这样效率提高百分之百, 只是不要被别人告老师就行。

每天早早地就放学回家了, 那干嘛呢? 玩儿呗, 除了玩儿, 还是玩儿, 不过我们不跟女孩子玩儿。 玩儿什么? 太多了, 且听下回分解吧。

 

随想录:

小学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 却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段历程。 科学家们研究的结论, 说明一个人长大成人之后的性格, 能力, 生活历程, 人际关系, 乃至体魄的强弱, 都与小学阶段所受的教育, 所用的教材, 所处的环境, 有直接的关联。 当然, 家庭的影响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我有幸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 又上了一个很好的小学, 此后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 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