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人格
文章来源: freemanli012020-10-26 20:48:04

政治与人格。。。
按说,理想的党派政治是这样产生的:

  • 1. 面对一件事情,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很正常,也是必然:比如:爱心vs严格要求,如何执行。爱心过了,是溺爱;严格过了是严苛。什么时间是爱心太过,有时候就像什么时间是太冷、太热一样,跟民族、国家多数人的体验有关。政府做多少,个人做多少,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小到什么程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说You are on your own? 一个社会,如果邻居互相之间财富差别非常大或完全平均,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没法证明一个CEO就该拿那么多的钱,这根本没有先验的公式,所以都是可以大家参与意见的,这都跟心理感觉有关。心理差异就产生政见分歧。哪怕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到底经济上要互相帮助多少,才算是有爱而不是没原则。都是有模糊空间。这个模糊空间,因为把握不容易,才产生政见之争、自由、保守之争(就像家里的父母意见不同)。
  • 2. 即使政见不同,人格上应该是互相信任的,相信对方是正直的人。只有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才有两党妥协的可能。就是说,一旦投票后,一方承认:好吧,既然大部分人这么选,那我们就这么做了。
  • 3. 所以政治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巴雷特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虽然人可能有偏好,但是法官的责任是不被偏好影响,尊重法律,因为法律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的选票通过的。
  • 4. 如果政治变成了人格上的互不信任,不承认选举了,这就难以弥合了。
  • 5. 希望美国和世界政治,还能保持那种即使南北战争结束了,还能尊重对手李将军的胸怀和正直。而不是通过妖魔化对方,而证明自己的完美。还能保持君子的风度。就像金斯伯格和斯卡利亚政见不同,仍然可以保持互相欣赏的友谊,才是君子和而不同。如果试图通过政见差异,来“证明”自己的完美、无误,贬低别人的所有。把政见之争变成了天使、魔鬼的对决,变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你死我活,那就掉进陷阱了。都是用Doing/Having证明Being的误区陷阱。这在无论是禅宗还是基督教里的路德宗,都是反对的。反对用事功来替代永恒的价值,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让人绊倒的陷阱。
  •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factcheck/2020/09/27/fact-check-ruth-bader-ginsburg-antonin-scalia-were-close-friends/35185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