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反家暴
文章来源: 御树林枫2011-09-22 08:55:21

宋朝以后,出现了一部《三字经》,关于作者大概有四种说法。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

要是认为给儿童看的书,就一定很简单,那这想法就太简单了。我们就拿开篇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为例谈一谈。

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不统一,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 / 无善无恶的几种说法,而且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向善”,并且以大量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即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知道害羞,自省之心;辞让之心,应该知道彼此谦让,彼此谦退;还要有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种心那就称不上人了。

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善良的。这和西方宗教的“原罪”有一些相同。

无论世子(硕)的性有善恶论,抑或告子(不 害) 的性无善恶论,他们均都认为性对人来说是相同的,善则同善,恶则同恶,无有分别。至于人之有善有恶,而习之不同,即都是贯彻的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说。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

“茴”字有几种写法和反家暴有有什么关系?莫着急。

国学发展了几千年,争论就持续了几千年。现在还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争论,而且还要争论下去。国学会因为有争论就不宜宣传,不宜发展了吗?当然不会:有国学才有争论,要不然争什么呢?

家庭暴力是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犯罪学等等领域的话题,而且一直被领域之间、同领域之内争论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关于家庭暴力的研究争论也在发展变化。那是不是要等到“盖棺定论”了再做宣传?当然不是。有家暴才有争论;只有等到家庭暴力的消失之时,争论才会平息;那时也不用宣传反家暴了。

宣传反对家庭暴力,不仅仅是在理论上的唱高调,更重要的是求同存异让公众认清家暴,帮助受害者远离暴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少在这里之乎者也:反家暴任重而道远!


更多“对家暴说不”链接


博主其他博文:
失落的许仙
告诉孩子外表不等于内在
华裔子女传承中华文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