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
文章来源: hchung332017-01-19 20:26:30

“科学与传统文化”是一篇在现代科学实验数据和古代书籍记载的客观存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研究成果,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

科学与传统文化

科学与传统文化[ 来源:道教之音 | 发布日期:2017-01-08 | 浏览(420)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前言

  我们的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愧宝。但是,长期以来确错误地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是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使得我们民族落后,愚昧和贫困。看不清我们的落后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君王们为满足私欲而误国殃民。我们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道”是我们古代哲学的核心和根基,东方文化的精髓。

  一、道生之,德畜之。——《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中的德也是出自道,故实质上是一部“道”经;是“道”而不是道德,国内对道德有不同的解释。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除道家以外的其他各家也都崇尚“道”,例如:“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自心》)“君子谋道”(《论语·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顺天意者,兼也;…兼之为道也,义正。”(《墨子·天志》“天生万物”(《列子·天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道”(《庄子·人间世》),“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韩非子·主道第五》,“修道而不忒”(《荀子·天论》)等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年代、不同习惯等等的诸子百家们都认知“道”的存在,不约而同的都主张人应当遵循“道”。遵循“道”是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共鸣”1—3。在此之后,在我们民族继续传承祖辈教训数千年,关于对“道”存在的认知举不胜举。这是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载,也是唯物主义的史实。所以,“道”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是“道”。因为,有“道”才有我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先人创立道教的目地是为了弘扬东方文化和东方价值观。

  二、正确处理科学与传统的关系

  由于“道”无形,人难于理解。因此,长期以来后人有很多误解。“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没有正确认识清楚的情况下持盲目否定态度,直至发展到全盘否定,甚至进行批判斗争。可是,在国外(包括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国家都非常尊重我们的古代哲学家们。由此,形成了巨大反差,令世人莫名其妙,难以理解。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敬祖先、认老师、知传统。如果,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民族传统,又如何让别人看得起你。欺师灭祖与动物同流合污者没有人会看得起。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将科学与传统对立;看不清君王误国殃民是背离我们的古代哲学家们的主张,没有真正了解我们的古代哲学或对西方的糟粕鬼迷心窍。其中最危险,也是最能迷惑人的是中了以科学包装的毒害,造成反对自己的传统从而失去自尊心、道德和尊严。为此,正确处理科学与传统的关系对于我们民族至关重要。反对传统必然首先目标指向“道”。科学能促进社会进步,人人都应该崇尚科学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科学有真伪。科学结论必须能够经得起重复实验检验。为此,开展了自然科学与我们古代哲学结合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由于涉及到自然科学中的多学科,对有关实验内容、方法、实验数据和结论有兴趣者请见参考文献4—13,这里不再赘述。在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检验否定了西方人士的设想后,对道进行了揭示,维护了我们的古代哲学1—3,同时,也填补了交叉学科研究的空白。

  结束语

  “天乃道”(《老子·道德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荐行之。”(《礼记·中庸》)“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当前,应当提倡虚心学习和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3,用我们的古代哲学典籍武装自己,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指导下加强理解、包容、团结;以实际行动为人民健康、社会和谐、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若菲,邢轩瑄,黄若桉,邢妤珮,张人骧。融入传统文化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校园英语。2015(32):29
  2. 瞿文吉,张人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双学”提高外语专业教育和外语教学质量。校园英语。2016(3):16
  3. 瞿文吉,张人骧。虚心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校园英语。2016(13):206
  4. 张人骧,人体关节运动分析[J]。中美生物力学第一次学术交流,北京,北京钢铁学院,1979
  5. 张人骧,兰祖云,张鸿姿等。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1[J]。力学学报,1982,3:308—310
  6. Zhang Renxiang,Biomechanical research of joint 2[J]。SPIE Proc,1983,398:159
  7. Zhang Renxiang,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e human knee joint[J]。Acta Machanica Sinica,1984,4(2):139—145
  8. 张人骧,兰祖云,瞿文吉。应用Moire等高线对猴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股骨膝关节面的对比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4,5(4):41—44
  9. Zhang Renxiang,Lu Ming,Lan Zuyun。Application of Moire contour fringes to study Nycticebus coucany[J]。SPIE Proc。,1984,503:153—158
  10. Zhang Renxiang,Lan Zuyun,Qu Wenji。Biomechanical research of joint III[J]。Acta Mechanica Sinica,1986,2(2):178—184
  11. Zhang Ren—xiang,Lan Zu—yun,Qu Wen—ji,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emoral Articular Facies of Knee of the Primates[J]。Scientia Sinica,1987,30(9):960—966
  12. Zhang Ren—xiang,Comparative study of femoral articular facies of knees of the Pongidae[J]。Science Bulletin,33(2):171—172
  13. Zhang Ren—xiang,Lan Zu—yun,Qu Wen—ji,Zhang Hong—zi,Lu Ming。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emoral Articular Facies of Knee of the Primates。Scientia Sinica,1987,30(9):960—966。

  
  来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zjyj/info-27300.html

(转载自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