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的耶路撒冷
文章来源: aranjuez2019-04-19 11:26:54

公元三十年逾越节之前的那个星期日,犹太历正月初十,耶稣率领众门徒来到耶路撒冷。按照耶稣的吩咐,门徒在城外橄榄山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借了一头驴,让耶稣骑着进城。根据古代犹太先知的预言,弥赛亚就是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的。“弥赛亚”是希伯来文“受膏者”的意思,指被上帝选中成为君主或祭司的人,后来引申为被上帝派来,解救世人的救世主。耶稣大概是要让人们看到,他就是来拯救他们的弥赛亚。

关于耶稣,虽然史书文献缺乏记载,但是历史学家们倾向于确有其人。他的事迹传说,主要来自新约圣经的四篇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按照福音书的说法,耶稣的父亲是犹太国北部拿撒勒城的木匠约瑟,母亲是玛利亚。玛利亚怀孕的时候,正好赶上人口普查,根据当时罗马帝国的法令,人们必须回到原籍登记,所以约瑟带着妻子来到原籍伯利恒,因为客店都住满了,只能在马棚安身,耶稣就降生在马槽里。

按照基督教的历法,耶稣出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可是这样就跟圣经与史书的记载有矛盾:福音书上说,耶稣出生前,东方(今伊拉克,伊朗一带)有三位圣贤夜观天象,推算出有贵人降生在伯利恒,日后将为犹太王。三位圣贤不远千里赶到伯利恒,给新生的耶稣送来黄金、乳香和没药作为礼物。这三位远方来客惊动了当时的犹太国王大希律王,得知三位圣人的预言,希律王非常恐慌,为了绝除后患,下令杀死全伯利恒所有两岁以下的男童。幸好约瑟事先听到风声,带着妻儿逃往埃及,躲过一劫。同年,希律王得病死了,追杀男童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不过这至少说明,在大希律王去世的公元前4年,耶稣已经出生,年纪在零到两岁之间,所以耶稣出生的年份,不早于公元前6年,不迟于公元前4年。

福音书还说,耶稣是亚伯拉罕,大卫王的后裔,马太福音列出的耶稣家谱,从亚伯拉罕到大卫王是十四代,大卫王之后的所罗门到犹太第一次灭国,流亡巴比伦,又是十四代,再到耶稣,还是十四代,一共是四十二代,世系如下:

亚伯拉罕; 以撒; 雅各; 犹大; 法勒斯; 希斯仑; 亚兰; 米拿达; 拿顺; 撒门; 波阿斯; 俄备得; 耶西; 大卫王; 所罗波安; 比雅; 撒; 約沙法; 約兰; 乌西雅; 約坦; 哈斯; 希西家; 玛拿西; 们; 約西; 耶哥尼雅; 撒拉铁; 所巴伯; 比玉; 以利敬; 所; 撒督; 金; 以律; 以利撒; 馬但; 雅各; 約瑟; 耶稣

不过这里有个疑问,上面列的世系,怎么数,都只有四十一代。按照圣经注释者的解释,大卫王承上启下,算是两代;另一种说法是耶哥尼雅时代犹太国亡于巴比伦,亡国之前算一代,之后又算一代。其它福音书的记载更有出入,还不只四十二代,之所以有四十二代的说法是因为四十二这个数比较有特殊意义,是三个十四,或者是七乘以二在乘以三,在基督教教义中,”七“代表完全,”二“代表见证,”三“代表神(三位一体),”十四“代表完全的见证,四十二当然就是三个完全的代表了。

1. 伯利恒圣诞教堂里的伯利恒之星就是十四芒的。

另外,如果耶稣是上帝之子,那就不可能是亚伯拉罕大卫王的血脉;反之亦然。这里好像有点自相矛盾。其实如果耶稣真是上帝之子,根本不需要证明是大卫王之后。那圣经里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耶稣是大卫王之后呢,因为旧约里有很多先知提到关于弥赛亚降临的预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位“弥赛亚”乃是亚伯拉罕大卫王的后裔。

这之后的二三十年,耶稣是如何长大成人的,圣经里没有太多记载。那时的犹太国已经被罗马帝国吞并,成为巴勒斯坦行省。成人的耶稣在约旦河接受表哥”施洗者约翰“的洗礼,之后在旷野中禁食四十天,抗拒撒旦的诱惑,终于修成大道。得道之后的耶稣宣称自己是大卫王的后裔,是上帝派来的弥赛亚,开始在加利利海一带传教,收了渔夫西蒙(后来改名为彼得)等十二位门徒。

耶稣宣扬的教义包括:相信上帝,相信天国;人一生出来便有罪,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救赎,才能到达天国;遵守社会道德;互相爱护帮助;宽恕他人。耶稣的教义以及他和门徒的所作所为,很多与传统的犹太教义相抵触,比如在安息日为病人治病、不洗手就吃饭等等,因而受到保守的法利赛人的指责,而耶稣则讥讽他们为伪善之人,对传统的犹太教规和戒律猛烈抨击。

在传教过程当中,因为面对的是知识水平和理解力不高的广大民众,所以耶稣不光靠口头宣讲,更多的是用实际行动,就是所谓的行神绩,来赢得信徒。耶稣可能懂些医术,还会“特异功能”,新约圣经里记载了不少耶稣的这类“神绩”,包括治愈盲人,治好麻风病人,治好西门(彼得)岳母的热病等等。

约翰福音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就是今天的狮子门附近)有一个池子,叫毕士大(Bethesda),池边有五座回廊,里面躺着许多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病人,因为传说这个池子能治病,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天使下池子搅动池水,水动之后,第一时间下到池里,无论什么病都能痊愈。有一位病人,在那里等了三十八年,也没有等到。耶稣看见他躺在那里,就问他,你想要痊愈吗?病人回答说,是啊。可是我老也赶不上,每次水动,总有人比我先下去。耶稣对他说,起来,拿起你的褥子走吧。话音刚落,那人立刻就痊愈了,站起身,拿了褥子走了。

2. 耶路撒冷的毕士大池。

那一天恰好是安息日,按犹太人的传统,在安息日什么事情都不可以做。耶稣在安息日为病人治病,还让那个病人拿褥子,触犯了戒律。保守派的祭司和长老们责问耶稣为什么在安息日做事,耶稣对他们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所以我也做事。对祭司和长老们来说,这简直是大逆不道,耶稣不仅犯了安息日,还自称神的儿子,是杀头的罪过。

至于其它的神绩,比如将石头化为面包,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人,七个饼分给四千人等等,有违常理,不好评论。总而言之,这些神绩,让很多下层的老百姓都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而犹太上层人士,特别是保守的祭司和长老们,都对耶稣痛恨不已。

福音书里讲到,耶稣传教的三年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加利利地区,但是每逢逾越节等重大节日,耶稣都会去耶路撒冷朝圣。这次,耶稣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而他在世上最重要的任务,一定要在耶路撒冷完成,所以在逾越节之前,便带着弟子们出发,前往耶路撒冷。路上,他对弟子们讲,按照先知们的预言,”他将要被交给异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并要鞭打他,杀害他;第三日他将复活。“(路加福音)

耶稣和弟子们来到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榄山上,停下来休息。在一处岩洞了,耶稣教导门徒如何祷告。福音里记载的这段祷告词,成为后世基督徒祷告的标准版本:

”我们的在天之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宽恕我们的罪,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险恶。阿门。“

现在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有一座主祷文教堂(Pater Noster Church,也叫主祈教堂),据说就建在当年耶稣教导门徒的岩洞附近。这是一座法国天主教堂及修道院,建于上世纪初。前身是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橄榄教堂(Eleona Church)。Pater Noster是拉丁文,意思是"我们的父”。修道院的墙上,用一百多种语言刻写着那段祈祷文。

3. 橄榄山上的主祷文教堂。

4. 阿拉米语(耶稣时代的语言)和希伯来语的主祷词。

5. 中文的祈祷词。

进城之前,耶稣坐在橄榄山的石头上,远望着圣殿,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见这大殿了吗?将来每一块石头都会被拆掉,那时候地震、饥荒、灾难、战争将毁了这一切。说完不禁潸然泪下。后人在耶稣落泪之处,修建了一座教堂,被称为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称泪滴教堂)。教堂属于方济各会,建于1955年,设计者意大利建筑师Antonio Barluzzi特意将教堂的外形设计成泪滴的形状。

6. 主泣教堂。

7. 从主泣教堂的窗子远望圣殿山。

8. 正如耶稣预言的,圣殿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金顶清真寺。

9. 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的模型(以色列博物馆)。

耶稣在弟子的簇拥下,骑着驴进了城,全城的人都被惊动了,互相询问,这是哪一位?有认识的人回答说,这是来自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耶稣来到圣殿,发现里面已经变成了一个乱哄哄的大市场,挤满了做买卖的小贩、兑换钱币的商人以及各种牲畜,把个清静的圣殿,搞得乱糟糟臭烘烘的一塌糊涂。耶稣怒不可遏,将这些人和牲畜统统赶出圣殿,并训斥那里的祭司,如此神圣的地方,你们竟使它成了藏污纳垢的贼窝。

后来几天,耶稣在圣殿里天天讲道,为病人治病,众人对他都十分信服,对他称颂道:和散那(赞美词)归于大卫的子孙。大祭司和长老们却对耶稣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但是慑于他的威望,怕在大庭广众之下抓他激起民变。这时,耶稣的门徒之一犹大找到他们,表示愿意带着卫士,趁众人不在的时候,在逾越节那天悄悄把耶稣抓起来。作为报酬,祭司给了犹大三十块银币。

逾越节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原本分为逾越节和除酵节,后来合在一起。逾越节是记念在犹太人离开埃及的前一夜,上帝为了惩罚埃及人,派天使杀死埃及所有人家的长子,却将犹太人家跳过(逾越)。 除酵节是记念当时匆忙离开埃及,甚至没时间让面酵发起来的窘境。每年的逾越节是犹太历的正月十四,在阳历的三四月间。逾越节需要花上很多工夫准备,在正月初十要挑选一只无瑕疵的羊羔,留在家中到十四日。正月十四日逾越节那天,在黄昏的时候,要宰杀逾越节的羊羔,用火烤了,与无酵饼和苦菜同吃。逾越节的筵席好比当年吃的“忆苦饭”,含义丰富:羊羔的血代表赎罪、苦菜代表在埃及为奴所受的苦难、无酵饼代表信徒的纯洁。

犹太人的一天是从日落开始算起,所以那年的逾越节是从星期四晚上开始的。星期四白天,耶稣吩咐两个门徒进城,借用城里的一个人家准备逾越节晚餐。到了晚上,耶稣和门徒来到那里,一起共进晚餐。此时耶稣已经知道自己被出卖,明天就要离开人世,今晚这一顿饭,就是与门徒在人世间的最后晚餐。饭前,耶稣亲自为每一位门徒洗脚,叮嘱门徒们以后互相爱护。

席间,耶稣平静的告诉门徒,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门徒们大惊失色,纷纷询问耶稣,那个叛徒是谁。耶稣回答说,和我一同在盘子里蘸手的那个人就是。犹大问他,拉比(老师),你说的是我吗?耶稣回答,正是。你去吧,做你要做的事。

犹大离开之后,耶稣嘱咐其他门徒,我就要去天国了,这里就全拜托你们了,“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要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说完,耶稣拿起一块饼,祝福后掰开,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捐的”。又拿起酒杯,祝福后递给门徒,”这是用我的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赎罪。以后你们要经常这样做,来纪念我的爱“。分饼和酒,后来成为基督教的一个仪式:领圣餐。

10. 如今耶路撒冷城外的锡安山,有一座建筑。其中二楼的大厅Cenacle,被认为是当年耶稣和门徒共进最后晚餐的地方。

11. 这座建筑历史悠久,最古老的部分属于公元一世纪的犹太教堂。公元四世纪改建为基督教堂,之后几经战火破坏,还曾经被改为清真寺。

有些圣经历史学家则认为最后晚餐的地点不在这里,而是在老城内亚美尼亚区的一座叙利亚正教修道院的地下室。

12. 圣马可修道院的地下室。

究竟是哪一个,无法证实。

晚餐之后,耶稣带着门徒出城,去橄榄山。路上耶稣对弟子们说,今夜,你们因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牧羊人不在了,羊群就散了。但是我会复活,所以要你们先回加利利去,在那里等着我。大弟子彼得说,别人可能为你的缘故跌倒,可我却不会。耶稣说,实话告诉你,在明天鸡鸣之前,你会三次否认认识我。

耶稣同门徒来到橄榄山脚下的一个叫做客西马尼园的橄榄园,他让门徒在园外等候,只带彼得和另外两个弟子进园祈祷。

13. 客西马尼(Gethsemane,意思是榨橄榄油的地方)是一座橄榄园,现在院子里还有很多粗大的橄榄树。

14. 橄榄园旁边的客西马尼岩洞(Gethsemane Grotto)据说是弟子们在园外等候耶稣的地方。

耶稣虽然知道自己第二天就要被处死,心里却还抱着一丝希望,也许上帝会在最后时刻像拯救以撒那样,把他解救。内心充满痛苦的耶稣独自来到一块大石头旁,长久地祷告,最终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后人在园子里找到一块大石头,认定是耶稣当年祈祷的地方,从公元四世纪起,在那里修建过几座教堂。现存的教堂,Basilica of Agony(痛苦教堂),属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建于1924年,和泪滴教堂是同一个设计师。修建教堂的经费来自许多国家教徒的捐款,所以教堂又被称为万国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15. 万国教堂。

16. 万国教堂内部的穹顶。

17. 万国教堂内的镶嵌画:耶稣在岩石上祈祷。

这时一群手执武器的圣殿卫士在犹大的带领下,闯进橄榄园,按照约定的暗号,犹大上前亲吻了耶稣,卫士们一拥而上,把耶稣捆了起来。

18. 万国教堂的马赛克镶嵌画:犹大亲吻耶稣。

另有一种说法,耶稣是在客西马尼岩洞里被抓走的。

耶稣被卫士们捆绑着,带到大祭司该亚法的院子里。彼得等弟子也跟了过来,旁人问彼得认不认识耶稣,彼得一口否认,连续三次,这时,鸡叫了。

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大祭司召集犹太各派长老,组成公议会(Sanhedrin),对耶稣进行审判。公议会里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大祭司一派,对耶稣嫉恨有加,最后公议会判处耶稣死刑。由于当时耶路撒冷已经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犹太人的生杀大权掌握在罗马人手里,于是他们将耶稣押到当地罗马最高长官彼拉多处,要求处死耶稣。

彼拉多(Pontius Pilate)是罗马帝国巴勒斯坦行省的巡抚,他的巡抚衙门平时设在海滨城市凯撒利亚(Caesaria)。因为逾越节的缘故,彼拉多才移驻耶路撒冷,他的临时巡抚衙门,就设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城堡里。中世纪的基督徒认为这座城堡是圣殿山旁边的安东尼亚堡(Antonia Fortress),把这里定为耶稣受难苦路的起点。耶稣苦路(Via Dolorosa),是后人根据圣经的记载,在耶路撒冷老城区划出的一条路线。当年耶稣被彼拉多定罪后,背上十字架,沿着这条路线一直走到骷髅地,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苦路全长1公里,有14个站点,每一个站点都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其中第一至第九站,在沿着街道的地方,第十到第十四处则在圣墓教堂里面。至于苦路的真实性准确性,未必经得起推敲,毕竟过了两千多年,耶路撒冷城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要想还原当时的场景根本不可能,苦路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意义。

19. 苦路路线图(网络图片)。

20. 耶路撒冷街道上的苦路路标。

21. 苦路第一站,定罪堂,当年安东尼亚堡的旧址,彼拉多在此审判耶稣。现在是一所阿拉伯人的学校。不过有历史学家认为彼拉多的城堡并不是这个,而是今雅法门旁边的大卫城堡。

彼拉多问大祭司和长老耶稣犯了什么罪,他们回答说,耶稣自称上帝之子,犹太人的王,无视教规,亵渎神灵。彼拉多不想因为犹太人内部的宗教纠纷而杀人,又不愿意得罪大祭司和长老,便让下属从牢里提出一个杀人犯巴拉巴,和耶稣一起带到众人面前。按照当时的惯例,逢年过节,根据众人的意愿官府可以赦免一个犯人。彼拉多问众人,这两个人,你们要赦免哪一个?在大祭司和长老们的鼓动下,众人都一口同声要求赦免巴拉巴。彼拉多拗不过众人,只得释放了犯人巴拉巴。然后命令士兵把耶稣带到院子里,当众鞭打。罗马士兵把一顶用荆棘编的冠冕套在耶稣头上,又给他披上紫袍(罗马人以紫色为尊,相当于中国的黄袍加身),嘲笑他说,恭喜你啊,犹太人的王!然后往他脸上吐唾沫。

彼拉多让士兵把头戴荆冠身披紫袍的耶稣又带到众人面前,当众说出了那句名言:“看这个人!(Ecce Homo)”彼拉多接着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你们要把他怎么办?众人说,按照我们的律法,他该被处死。钉十字架!钉十字架!彼拉多说,那我可要把你们的犹太王钉在十字架上了?大祭司该亚法答道:我们没有犹太王,我们的王是凯撒。

意识到再多说也无济于事,又不想激起众怒,彼拉多于是叫人端来一盆水,当众洗手,说:这个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众人都回答,他的血,算到我们和子孙的头上。看来彼拉多不愿意趟这道浑水,后世的基督徒也没有把杀死耶稣的责任全归罪于他,埃塞俄比亚正教甚至还把彼拉多封为圣人。

22. 苦路第二站,鞭挞堂,耶稣在这里被罗马士兵鞭挞,并被戴上荆冠。现为一所修道院(Monastery of the Flagellation)。

23. 大门上的雕刻的皮鞭。

24. 象征荆冠的浮雕。

25. 教堂的彩绘玻璃:彼拉多当众洗手。

26. Ecce Homo拱门。拉丁语Ecce homo, 彼拉多的名言"看这个人"。

之后耶稣被剥去紫袍荆冠,背起沉重的十字架,向城外走去。遭受鞭打的耶稣体力不支,没走多久就跌倒在地。福音书中并没有提到耶稣在路上跌倒。

27. 这是苦路的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的地方。现在是一座亚美尼亚教堂。

28. 第四站,耶稣从地上爬起来,在路边围观的人群里见到了母亲玛利亚。但是福音书里没有提到耶稣在途中遇见母亲。

身体虚弱的耶稣拖着沉重的十字架,踉踉跄跄,押送的罗马士兵从围观的人群里揪出一个男子,强迫他帮助耶稣一起背十字架。这一段福音书里有记载。

29. 苦路第五站,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被罗马士兵强迫帮助耶稣背负十字架。

30. 第五站,据说耶稣扶墙时留下的手印。这个应该是后人附会的。

31. 第六站,圣维罗妮卡为耶稣抹去脸上的汗血。传说那条手帕上留下了耶稣真容(Vera Icon)的印记。福音书里没有这段记载,维罗妮卡的故事是中世纪以后才开始流传的。

32. 苦路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

33. 第八站,耶稣向旁边哭泣的耶路撒冷妇女说道,不要因为他的受难而悲伤,她们应该为自己的儿女而哭泣,为耶路撒冷哭泣,因为犹太人马上就要失去这个家园了。

34. 第九站,走到这里,耶稣第三次跌倒。这里就在圣墓教堂旁边,现在是一座科普特教堂(St. Helen Coptic Church)。

背着十字架的耶稣,出了城,来到城外的一座小山丘。山丘的形状像一具骷髅,所以叫各格他山(希腊文Golgotha,拉丁文Calvary,都是骷髅的意思)。在这里,耶稣被剥去衣服,然后钉在十字架上,时间是星期五上午九点。到了中午,太阳变黑了(是被乌云遮住还是日食不清楚),地上一片黑暗。下午三点,在十字架上的挂了六个小时的耶稣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耶稣对着上天大声呼喊:“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到你的手里了”(路加福音)。这时,大地震动,岩石崩裂(马太福音)。

门徒将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取下来,放在一块石板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和几个妇女为耶稣清洗遗体,之后按犹太人的习俗涂上香料,用细麻布裹好。因为第二天是安息日,所以耶稣的遗体被暂时放进旁边一处空的墓穴里,用石头挡住墓穴的洞口。

安息日过后,到了第三天早晨,当人们来到墓穴时,发现石头已经被挪开,耶稣的尸体已经不见了,只剩下那块麻布。这时,天使降临,告诉众人,主已经复活了。之后有人在路上遇到耶稣,耶稣让他们转告他的门徒,让他们去加利利等他。按照福音书记载,耶稣复活以后,多次显灵,与门徒相见。最后,在复活之后的第四十天,耶稣和门徒告别之后,在耶路撒冷附近升天(路加福音)。

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皇太后,来到耶路撒冷寻访圣迹,在当地教徒的帮助下,在城外一座维纳斯神庙旁找到了各格他山和耶稣停放尸体的墓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拆毁神庙,修建一所教堂。工程始于公元326年,至335年完工,就是现在的圣墓教堂(Holy Sepulchre Church)。耶稣苦路的第十到十四站都在今天的圣墓教堂里面,分别是:第十站,耶稣在各格他山被剥去衣服;第十一站,耶稣在各格他山上被钉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第十三站,信徒们为耶稣收尸;第十四站,耶稣遗体下葬。

圣墓教堂历史上多次毁于战火,多次重建。现在的圣墓教堂,大部分是十九世纪初重修的。按照1852年奥斯曼帝国(当时占领耶路撒冷)颁布的一道法令,圣墓教堂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东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科普特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和叙利亚正教会共同拥有,轮流使用。据说里面的一砖一石,一钉一木,都有明确的归属。而教堂的大门和大门的钥匙,从九百年前的萨拉丁时代起,就分别由两家“中立的”穆斯林信徒掌管:Nuseibeh家族是教堂的守护人和看门人;Al-Goudia家族则是大门钥匙的保管者。

35. 耶路撒冷圣墓教堂。

36. 圣墓教堂里的各格他祭坛,就建在各格他山的岩石上,是苦路的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站。

37. 透过祭坛旁边的玻璃,可以看到各格他山的岩石,上面还有耶稣断气时地震留下的裂缝。

38. 圣墓教堂入口的大厅。

39. 苦路第十三站,大厅中央的涂膏礼之石(Stone of Unction),据说是当年众人为耶稣清洗遗体,涂抹香料的地方。那块石头本身,是十九世纪时后人填放的,因为上面的红颜色,让人以为是血迹。

40. 基督徒心目中最神圣的耶路撒冷圣地:耶稣的圣墓神龛,建在那个墓穴之上,是苦路的最后一站,第十四站。这个低矮的小门就是圣墓神龛的入口。

41. 里面的圣墓神龛,虔诚的教徒排着队,进去跪拜亲吻。

路加福音最后一段记录了耶稣复活之后的升天:“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他们就拜他,大大的欢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神殿称颂神。”根据福音书记载,升天之前,耶稣对弟子们讲出了最后的预言,在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他将会重返人世,对世人进行“最后的审判”。

伯大尼位于橄榄山东麓,离耶路撒冷六公里。所以人们猜测,耶稣升天的地方大约在橄榄山,后来有人(还是那位史上最成功的考古学家海伦娜)找到一块石头,宣称上面有耶稣升天时留下的一个脚印。从公元四世纪起,便有教堂在那里。萨拉丁从十字军手里收复耶路撒冷以后,教堂被改为清真寺(Ascension Mosque)。

42. 橄榄山上的升天清真寺。

43. 耶稣升天时留下的脚印。

虽然福音书里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大多认为当年耶稣来到耶路撒冷,是从金门进城的。按照犹太人的传说,弥赛亚重返人间时,也会从金门进入耶路撒冷。很多基督徒相信,世界末日来临之时,耶稣会重返圣城。据说为了不让弥赛亚进城,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大帝在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的时候,特别下令将金门封死,这样异教徒预言的”弥赛亚“和世界末日就无法降临人间。

44. 朝着橄榄山的金门被封死了。

苏莱曼大帝的想法好像有点天真:耶稣如果真是弥赛亚,那么他最后的预言,又岂是区区几块砖石能挡得住的?

 —— 2016年1月初稿,2019年4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