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波斯,2016伊朗:行程综述
文章来源: aranjuez2017-03-02 11:21:13

对伊朗最初的印象,来自74年德黑兰亚运会,还记得开幕式上的团体操,其中有一队装扮成波斯武士的赤膊壮汉,手舞大木棒,不知表演的是什么节目,反正印象非常深刻。后来看《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里面经常提到波斯美女的眼睛,像阿月浑子。这阿月浑子是什么东东,当时完全没有概念,特后来才知道那叫开心果。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阿亚图拉霍梅尼上台,之后80年代的两伊战争,CCTV新闻联播让霍尔木兹海峡,胡泽斯坦这些生僻的地名耳熟能详。看过金庸的倚天屠龙记,里面的波斯总坛,圣火令,圣女黛漪丝小昭,对来自波斯的古老宗教倍感神秘。后来求学工作的这些年,虽然接触到来自伊朗的同学同事不算多,但是几乎个个都受过良好教育,举止谈吐文雅,更令人对这个国家多几分关注。去过埃及,摩洛哥,土耳其之后,对中东文明古国伊朗更加期待。两年前,曾经动过念头,后来因为办理签证的时间太久,最后改去了约旦以色列。不过这样一来,给今后的伊朗之行又增添了几许麻烦:虽然护照上没有盖上以色列签证,但是从护照上约旦出入境的记录,还是能推断出我们到过以色列。网上看到的传言,凡是去过以色列的,伊朗政府一律拒签,即使拿到签证,也会在海关被拒,让我们只好打消了念头,等以后换了护照再说吧。

16年年初,看到风坛“熊猫家的小猴子”和“旅行是一生的事”两位网友贴的伊朗游记,又重新点燃了我们的兴趣。特别是小猴子提到伊朗政府一个新规定,凡是去以色列超过一年的,均可以申请伊朗签证。我们去以色列是2014底,刚好过了一年,正好符合规定。通过QQH与她们二位咨询确认,很快得到肯定的答复,这里再次向她们表示感谢!我们当即决定去伊朗,马上动手开始准备。

根据伊朗政府的规定,持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护照的游客,全程必须跟团,有导游陪同,而且不能落地签证,必须事先通过伊朗官方指定的旅行社向伊朗外交部(MFA)申请签证,得到批准之后,会收到MFA的准签号(Authorization Code),再去所在国的领馆或办事机构办理签证。关于英美加游客办理伊朗签证的具体步骤,这里有一篇详细的介绍,链接在此供参考:

https://www.tripadvisor.com/Travel-g293998-c215279/Iran:Visa.For.American.British.Canadians.html

这种强迫跟团的做法,好像文革时期对待外国访客,把你当间谍特务,处处监视提防。因为办理签证至少要两个月,我们把出行日期定在4月份。接下来上网查资料,读游记,把感兴趣的地方列出来。根据初步掌握的资料,我排了一个23天的行程,从南到北,基本涵盖了伊朗主要的历史文化景点。不过立刻被LD否决,理由是,23天每天清真寺历史古迹看到吐,等退休以后您自己去吧。经过两个人的协商妥协,对原计划又大刀阔斧地一番裁减,去掉了西北部大不里士里海地区和路程较远的马什哈德,最后确定了15天的行程。

订好行程以后,下一步是发电子邮件联系旅行社。由于我们的档期和行程与现有的旅行团无法吻合,我们决定自己组团,其实花费相差的很少。我们想旅行社提出,需要一位讲英语的导游兼司机陪同,按照我们指定的路线日程和旅馆。一共联系了十来家旅行社,根据回复的情况和报价,选出三家进一步接触,最后选定了Key2Persia(另外一个名字是Persia Travel Agent,简称PTA),因为它的回复都很及时,给的报价最低(比大部分旅行社的报价低百分之三十以上),网上的口碑也很好。事后证明,PTA的服务的确非常好,十分负责,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而且没有预收任何订金,完全凭双方的相互信任。

3月中旬收到了MFA的准签号。由于伊朗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办理签证要通过华盛顿DC的巴基斯坦大使馆的伊朗办事处(Interests Section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登录它的网站:

http://www.daftar.org/Eng/forms_eng.asp?formcat=visas&lang=Eng

下载签证申请表,填好以后,附上一张两英寸护照像,和护照一起寄到办事处。签证费是90美元,加上30美元邮费,我们两个人是240美元,开一张Cashier Check,也一同寄去。4月上旬,收到寄回的护照和签证,并退款30美元,因为我们两个人的护照是一个信封邮寄的。这样的事,还是头一回遇见。

4月下旬,经伊斯坦布尔转机,于清晨3点半到达德黑兰,入关一切顺利,拖着行李出来的时候还不到5点,我们的导游兼司机Ali先生已经在外面举着牌子迎候了。从这一刻,我们的伊朗之旅正式开始,一切都按计划实施,最终圆满结束。

行程简述

我们这次伊朗的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土航经伊斯坦布尔转机,清晨抵达德黑兰(Tehran)。由德黑兰至哈马丹(Hamedan)一日游,宿哈马丹。
第二天:由哈马丹至克尔曼沙阿(Kermanshah),途经Kangavar水神庙和贝希斯敦(Behistun)大流士石刻,在克尔曼沙阿参观Tagh-e Bostan石刻,宿霍拉马巴德(Khorramabad)。
第三天:游胡泽斯坦省的三个世界文化遗产:苏萨(Shush),乔加·赞比尔(Chogha Zanbil)和舒士塔水利工程系统(Shushtar Hydraulic System),夜宿阿瓦士(Ahvaz)。
第四天:前往设拉子(Shiraz),中途游Sarab-e Bahram石刻,比沙普尔遗址(Bishapur),马球谷(Tang-e Chogan)。宿设拉子。
第五天:全日游设拉子。宿设拉子。
第六天:上午去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遗址,鲁斯丹石刻及波斯帝陵(Naghsh-e Rostam)。下午续游设拉子。宿设拉子。
第七天:由设拉子前往亚兹德(Yazd),途中游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居鲁士帝陵,Abarkuh冰塔及四千年古柏,亚兹德郊外天葬台寂静塔(Towers of Silence)。宿亚兹德。
第八天:亚兹德一日游。宿亚兹德。
第九天:前往伊斯法罕(Isfahan),途中游古村落哈拉纳克(Kharanaq),梅博德(Meybod),纳因(Nain)。宿伊斯法罕。
第十天:游伊斯法罕。宿伊斯法罕。
第十一天:续游伊斯法罕。宿伊斯法罕。
第十二天:前往卡尚(Kashan),途中游古村阿比亚内(Abyaneh),下午游卡尚。夜宿卡尚。
第十三天:上午续游卡尚。之后前往库姆(Qom)参观。下午前往德黑兰,游霍梅尼陵。宿德黑兰。
第十四天:游德黑兰。宿德黑兰。
第十五天:乘土航经伊斯坦布尔返美。

1. 行程图。

最经典的伊朗行程是中部五城,德黑兰,卡尚,伊斯法罕,亚兹德和设拉子,大部分去伊朗的游客都会选择这条路线,因为这几个地方涵盖了伊朗精华的一半,交通便利,旅游设施发达。我们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又加上了西线的几处世界文化遗产,正好凑成一圈,两个星期。西线的几处属于偏远的二三线城市,去的游客不多,却有很多重量级的历史遗迹,对了解伊朗伊斯兰化前的历史很有裨益。


背景资料

伊朗,古称波斯。伊朗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三世纪,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家园。历史上西方一直用波斯一词作为对伊朗的称谓,波斯是古代居住在伊朗西南部的一个雅利安部族,后来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长期与希腊交战,因而在希腊典籍里就被称为波斯,和中国被叫做Chin(秦)类似。1935年,伊朗政府正式改为国名为伊朗。

伊朗的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8千万,国土和人口均列中东地区的第二位。伊朗北滨里海,南接波斯湾,东邻中亚,西通欧洲,历史上曾经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中转站。上个世纪伊朗发现油田,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均排在世界前三,成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由于伊朗独特的地理位置,海上扼守世界最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陆地上连接世界能源的新中心——里海中亚地区,使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更加举足轻重,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伊朗革命,两伊战争,中东反恐,核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让伊朗成为全球极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虽然地处中东,伊朗人和阿拉伯人却是两个不同人种。阿拉伯人,犹太人都属于闪族,而伊朗人则是正宗雅利安人,语言属于印欧语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伊朗在历史上跟德国关系一直不错,二战时表面中立,暗中偏向纳粹的原因。

伊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居住在两河流域的埃兰人,就在苏萨附近建立了埃兰王国(Elam)。公元前1250年左右,埃兰国力达到鼎盛,曾经攻陷巴比伦,将汉谟拉比法典石刻掠到苏萨。之后埃兰国势渐衰,到公元前七世纪被亚述灭国。

公元前八世纪,从中亚南下的雅利安人在伊朗西部建立了米底王国(Medes),都城在今天的哈马丹。公元前七世纪,米底灭亚述,称霸两河流域。

另一支南下的雅利安人波斯部族,在伊朗南部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国(Achaemenid)。公元前550年左右,阿契美尼德国王居鲁士二世击败米底末代国王——他的姥爷阿斯提阿格斯(Astyages),之后居鲁士又征服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奠定了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基业,被称为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到大流士(Darius)时期,建都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东到印度河流域,西至希腊,南部包括非洲的埃及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史称波斯第一帝国,是伊朗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2. 阿契美尼德帝国疆域图。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率马其顿大军击败波斯,将波斯波利斯付之一炬,终结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死后,其部署建立的塞琉古王朝统治伊朗。

公元前274年,来自北方的游牧部落帕提亚人赶走希腊人,建立了安息(Parthian)王朝。公元224年,自称阿契美尼德皇族后裔的阿尔达希尔(Ardashir I)推翻安息末代国王,建立了萨珊王朝(Sassanian Empire),称“万王之王”(Shahanshan,简称Shah,沙阿成为之后历代伊朗国王的称号)。萨珊王朝初期几位皇帝,武功卓著,曾多次击败罗马帝国,恢复了阿契美尼德帝国大部分疆域,史称波斯第二帝国。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几十年间席卷整个中东。公元651年,萨珊王朝被新兴的倭马亚哈里发帝国(Umayyad  Caliphates)所灭,原来信拜火教的波斯人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公元750年,在波斯人的支持下,倭马亚王朝的部将阿巴斯起兵推翻了原来的宗主,建立了阿巴斯王朝(Abbassid Caliphates,黑衣大食)。为了笼络波斯及两河流域地区,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巴格达。与倭马亚王朝相比,阿巴斯王朝对伊朗的统治比较宽松,特别是从公元十世纪起,基本上允许地方统治者各自为政,伊朗人也纷纷放弃阿拉伯语,恢复使用波斯语作为书面语言,进而带来了波斯语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繁荣,这之后的几百年内出现了波斯语四大诗人费尔多西,萨迪,哈菲兹和鲁米。

公元十一世纪,塞尔柱(Seljuk)突厥人占领波斯地区,建立了几个王国,表面上仍奉巴格达哈里发为共主,实际上各行其政。

十三世纪,蒙古崛起于大漠,125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大军西征,攻陷巴格达,处死阿巴斯王朝末代哈里发,在两河流域和伊朗一带建立伊尔汗国(Ilkhanate),定都大不里士(Tabriz)。蒙古对中东的占领,是十分血腥残酷的过程,蒙古人虽然武力强悍,但文明程度大大低于被占领的地区,所以统治者不得不依靠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治国,之后的几位蒙古汗也都皈依了伊斯兰教。蒙古人的占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比如伊朗闻名的细密画,在绘画风格和技巧上,都深受中国画风的影响。

十四世纪伊尔汗国灭亡后,伊朗又被突厥人帖木儿(Timur)征服。十五世纪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分崩离析,伊朗先后被土库曼人建立的黑羊王朝(Kara Qoyunlu)和白羊王朝(Ak Qoyunlu)所统治。

1501年,伊斯梅尔一世(Ismail I)灭掉白羊王朝,建立萨法维王朝(Safavid Dynasty),定都大不里士,结束了近千年的异族统治,什叶派首次成为伊朗的国教。至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阿拔斯一世时期,迁都伊斯法罕,萨法维王朝达到鼎盛,疆域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是伊朗历史上最后的辉煌,史称波斯第三帝国。

1736年,萨法维王朝灭亡后,伊朗分裂为阿夫沙尔王朝(Afsharid Dynasty)和赞德王朝(Zand Dynasty),开始走向衰落。1789年建立的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虽然重新统一了伊朗,但是国力早已大不如以往,在西方列强的入侵面前节节败退,许多领土被英国俄国蚕食,与清末的丧权辱国,十分相似。

1921年,哥萨克师军官礼萨·汗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陆军大臣,首相等职位。1925年废黜卡扎尔末代国王艾哈迈德·沙,宣布礼萨·汗为国王,开创巴列维王朝。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礼萨·汗因为暗中支持德国,被英苏逼迫退位,王位交于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就是伊朗末代沙阿巴列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巴列维政府在伊朗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外奉行亲美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与以色列改善关系,对内进行土地改革,推行妇女解放和全民教育,社会世俗化。由于巨额石油收入,伊朗的经济在六七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但是同时巴列维政权穷兵黩武,每年花费巨大军费开支从西方进口大量现代化武器,而王室在生活上也是穷奢极欲,1971年,为了庆祝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巴列维大肆铺张,搞了一系列庆典纪念活动,耗资两亿美元。这一系列举动加深了民间的不满,而去伊斯兰化使得以霍梅尼为代表的教士阶层也站到了反对派一边,终于在1979年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室仓皇出逃。4月1日,全民公投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Iran),霍梅尼为最高领导人,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伊朗的穆斯林为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支派。伊斯兰教分为两大派:逊尼(Sunni)和什叶(Shia),90%的穆斯林为逊尼派,什叶为少数派,占10%,关系好比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逊尼和什叶的主要分歧在于,四大哈里发之后,谁是穆罕默德真正的继承人。什叶派,特别是伊朗的十二伊玛目派认为,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及阿里之子哈桑与侯赛因,以及侯赛因的嫡传子孙,被称为十二位伊玛目的圣人,才是穆圣的真传。其中第八代伊玛目阿里·礼萨(Imam Reza)被当时的哈里发毒死之后,葬在伊朗的马什哈德,礼萨墓是伊朗境内唯一的一位十二伊玛目的陵墓,因而成为伊朗什叶派穆斯林朝圣地第一圣地。而礼萨的兄弟姐妹及后代子孙在伊朗的陵墓也被尊为圣陵(Shrine),据说全伊朗这样的圣灵,大大小小共有一千多座,到处都能看到那种顶着绿色圆顶的圣陵。

伊朗目前使用的历法叫做伊朗历,与世界通用的公历和大部分伊斯兰教国家使用的伊斯兰历都不一样,源于古代波斯拜火教的索罗亚斯特历法。伊朗历每年也是365天,但是新年是从北半球的春分开始,一般是3月21日,有时早一天或晚一天。前六个月为大月各有31天,后六个月为小月,其中前五个小月各有30天,12月则有29天,闰年加一天。伊朗历元年和回历一样,为公元622年,2016年的3月20日为伊朗历的1395年元旦。

伊朗的货币为里亚尔(Rial)。由于国际制裁,伊朗与外国银行无法连通,所以不能使用外国的信用卡,只能用现金交易。游客可以携带美元或欧元的现金,在当地换成里亚尔。我们去的时候,汇率是1美元兑换34500里亚尔。在德黑兰机场换了500美元,拿到一千七百多万里亚尔,厚厚的一捆,顿时成了千万富翁。

3. 伊朗里亚尔。


景点简评

第一天: 考虑到旅途疲劳和时差,因而在哈马丹只安排了大半天时间。
哈马丹:在德黑兰以西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在扎格罗斯山脉的雪峰脚下,海拔1800米,夏季凉爽,冬季为滑雪圣地。哈马丹曾是米底王国的首都,后为波斯帝国的夏都。
埃克巴坦那遗址(Hegmataneh Ruin):埃克巴坦纳是公元前八世纪的米底王国都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米底时期的宫殿,城墙和民居,以及青铜器陶器等文物。遗址内有一个博物馆,展出这里出土的文物。值得一看。
阿维森纳墓(Avicenna Tomb):阿维森纳,原名伊本·西那,阿维森纳是欧洲人对他的尊称,公元980年生于中亚,后迁居伊朗,死后葬在哈马丹。阿维森纳是中世纪中东著名的哲学家和医学家,其名著《医典》在中亚,中东和欧洲广为流传,是十七世纪以前最权威的医著。值得一看。
赫菲斯提翁石狮(Sang-e Shir):这座石狮子雕像据说为亚历山大纪念他的部将,恋人赫菲斯提翁而建。可看可不看。
Alavid Dome:建于塞尔柱时期的古清真寺。可看可不看。
Babataher墓(Babataher Tomb):Babataher是十一世纪波斯诗人,以哈马丹方言写作。可看可不看。
大流士薛西斯石刻(Ganjnameh):在哈马丹郊外一个滑雪场附近。两块由三种文字镌刻的铭文,分别为大流士一世与薛西斯一世所刻。和贝希斯敦铭文相似,但名气远远不如。值得一看。

4. 埃克巴坦那遗址。

第二天:从哈马丹到克尔曼沙阿,离开哈马丹之前,先补看了以斯帖和末底改墓(因前一天是犹太逾越节,不开门)。
以斯帖和末底改墓(Tomb of Esther and Mordechai):根据圣经《以斯帖记》,以斯帖是居住在苏萨的一位犹太女子,后被薛西斯一世纳为王妃,末底改是以斯帖的叔叔。相传两人死后葬在哈马丹。现存的陵墓为蒙古时期的建筑。这里是犹太人来伊朗朝圣的圣地之一。值得一看。
Kangavar水神庙(Kangavar Anahita Temple):哈马丹至克尔曼沙阿途中,安息/萨珊时期遗迹。不推荐。
贝希斯敦(Behistun):古波斯语里意为Place of God,克尔曼沙阿城北约半小时车程,那里有一座萨珊宫殿遗址,一座丝路客栈,以及阿契美尼德,塞琉古,安息和萨珊时期的石刻,其中以大流士铭文最为著名,已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大流士铭文用古波斯,埃兰和巴比伦三种文字镌刻,记录了大流士镇压高莫达叛乱获得王位的过程。此铭文为后世学者破译古波斯楔形文字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其地位等同于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不过目前大流士铭文的周围被维修的脚手架围住,唯一通上去的石阶也被铁丝网拦上,游人无法攀登接近,只能站在山脚下远观。铭文和地面至少有几百米的距离,如果没有望远镜或长焦头,跟本看不清。跑这么大老远的路,还不能凑近,让人多少有些扫兴。不过从历史的重要性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Tagh-e Bostan:在克尔曼沙阿郊外,是伊朗现存保护最好的萨珊石刻,距今已有1700 年历史。石刻主要是两个在山崖上开凿出的拱顶,拱顶内部和四周为大量精美的人物和动植物图案的浮雕,主要内容是三位萨珊皇帝的加冕仪式。这里虽然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石刻的精美,在伊朗首屈一指。强烈推荐。
克尔曼沙阿:克尔曼沙阿省首府,库尔德人聚居区。本身没有太多旅游价值。
霍拉马巴德:洛雷斯坦省首府,离克尔曼沙阿三个多小时车程。那里不是旅游城市,之所以在那里过夜,是为了后一天少跑些路。

5. 以斯帖和末底改墓。

6. 贝希斯敦铭文。

7. Tagh-e Bostan萨珊石刻。

第三天:从霍拉马巴德到阿瓦士,进入胡泽斯坦省,途中参观三个世界文化遗产。胡泽斯坦省在伊朗西南部,靠近两伊边境,是当年两伊战争的战场。那里是伊朗著名的火炉,我们去的那一天气温最高达摄氏43度,站在滚烫的土地上,望着烈日下断壁残垣,那种感觉至今难忘。
苏萨:现在的地名叫Shush,历史上称为苏萨(Susa)。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7000年即有人类定居,之后埃兰王国在此建都,从大流士开始成为波斯帝国的冬都。十九世纪,法国的考古学家开始发掘苏萨,挖出了汉谟拉比法典石刻(被弄到卢浮宫)和大流士雕像(在德黑兰的博物馆)。遗址包括觐见大厅Apadana,大流士宫殿,薛西斯宫殿等,一座博物馆,以及法国考古队修建的苏萨城堡。苏萨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强烈推荐。

但以理墓(Tomb of Daniel):在苏萨遗址旁边Shush镇上。但以理为圣经人物,被掠至巴比伦为奴,后在波斯朝中为官。这是犹太人在伊朗的又一个朝圣地。值得一看。
Haft Tepe:离苏萨半小时车程。是公元前十五世纪埃兰王国的都城Kapnak的遗址。可看可不看。
乔加·赞比尔:埃兰时期的神庙建筑群,建于公元前1250年。主神庙是一座五层的美索不达米亚阶梯式金字塔形建筑,边长近百米,高五十米,目前仅剩下最下面两层。乔加·赞比尔是现存的保留最完整的美索不达米亚阶梯式金字塔,1979年成为伊朗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强烈推荐。
舒士塔水利工程系统:一座包括水坝运河渠道的水利系统,建在伊朗最大的河流卡伦河上,建于公元三世纪的萨珊时期。公元260年,萨珊皇帝沙普尔一世在埃德萨之战击败罗马军队并生擒罗马皇帝瓦勒良及七万名战俘。这些战俘被发配到舒士塔,修建了这座水利工程,一直被沿用到上个世纪。世界文化遗产。强烈推荐。
阿瓦士:胡泽斯坦省省会,附近地区盛产石油。本身没有旅游价值。

8. 苏萨遗址。

9. 乔加·赞比尔金字塔庙遗址。

10. 舒士塔水利工程系统。

第四天:阿瓦士到设拉子,将近600公里,是整个行程中路程最长的一天。途中参观了三处景点:
Sarab-e Bahram石刻:萨珊皇帝巴赫拉姆二世(Bahram II)的石雕。可看可不看。
比沙普尔:意为沙普尔之城,是萨珊皇帝沙普尔一世(Shapur I)为自己打造的新皇城,于公元266年由罗马战俘修建的。现存宫殿,神庙,城墙等遗址,并有一座博物馆。值得一看。
马球谷(Tang-e Chogan)石刻:比沙普尔遗址对面河谷旁的石壁上,有几幅大型石刻浮雕,记录萨珊王朝几位皇帝的战功。由于离河太近,洪水给这些石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值得一看。

11. 比沙普尔遗址。

12. 马球谷萨珊石刻。

第五天:全天在设拉子。设拉子是法尔斯省省会,伊朗第六大城市。历史上曾是赞德王朝的首都,以鲜花,美酒,诗歌著称,号称是“夜莺与玫瑰”的城市,是伊朗的历史文化名城。波斯四大诗人中的两位,哈菲斯和萨迪都来自设拉子。以下是第五天在设拉子的景点:
粉红清真寺:全名是莫克清真寺(Nasir ol-Molk Mosque),因为装饰瓷砖的色调,被国人称为粉红清真寺。对于教徒来说,这座清真寺本身就是一座普通的寺院,然而吸引游客趋之若鹜的,是这里五彩缤纷的彩窗和迷幻的光影。最好在一早8点以前赶到,避开旅游团队大队人马。强烈推荐。
聚礼清真寺(Atigh Jame Mosque):设拉子最古老的清真寺,始建于公元九世纪,现存建筑为十八世纪重建。可看可不看。
戈旺姆柑橘园(Naranjestan Qavam):设拉子富商戈旺姆家族的宅邸,建于十九世纪末,建筑结构为传统的波斯庭院,但室内装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欧洲风格的影响,这在十九世纪的伊朗建筑中十分流行。值得一看。
卡里姆汗城堡(Arg of Karim Khan):赞德王朝的统治者卡里姆汗的宫殿,建于1766-1767年。可看可不看。
摄政清真寺(Vakil Mosque):赞德王朝的统治者,“摄政”卡里姆汗时期修建的,故而得名。大厅内有四十八根石柱,又名“四十八柱清真寺”。值得一看。
摄政巴扎(Vakil Bazaar):紧挨着摄政清真寺。喜欢购物的可以一看。
哈菲斯墓(Hafez Tomb):哈菲斯是伊朗最受欢迎的诗人,地位至少相当于李白。据说每个伊朗家庭至少有两本书,古兰经和哈菲斯诗集,每个伊朗人都能背上几句哈菲斯的诗,到他的墓前凭吊的有人很多。哈菲斯墓由墓碑和一座八角亭构成,是法国建筑师兼考古学家哥达尔设计的。作为设拉子文化的代表,值得一看。
小灯王墓(Imamzadeh-ye Ali Ebn-e Hamze):是灯王侄子Emir Ali的墓,和灯王墓一样,是设拉子著名的圣陵之一,里面装饰也类似,都是贴满反光的镜片,晃瞎眼的那种。区别是可以自由参观拍照。值得一看。

第六天:一早前往波斯波利斯和波斯帝陵,下午返回设拉子参观灯王墓,伊拉姆花园和萨迪墓。
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礼仪之都,伊朗最著名的历史遗迹,伊朗首批世界文化遗产。设拉子以北不到一小时车程。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持发掘修复,遗址包括万国门,觐见大厅Apadana,百柱厅,大流士宫殿,薛西斯宫殿,其中以万国门和觐见大厅台阶的石雕最为著名。强烈推荐。
鲁斯塔姆石刻及波斯帝陵:距波斯波利斯十公里,有四座在山崖上开凿出的墓穴,分别属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四位皇帝: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阿塔薛西斯一世和大流士二世。墓穴之下的石崖上还有多幅石雕,年代最早的为埃兰时期,其余大部分属萨珊时期。强烈推荐。
赖哲卜石刻(Naqsh-e Rajab):离波斯帝陵很近,共有四幅萨珊时期的石刻。值得一看。
灯王之墓(Shah Cheragh):什叶派第八任伊玛目阿里·礼萨的两个兄弟Ahmed和Muhammad的陵墓,全伊朗排名第三的什叶派圣地,设拉子最值得参观的景点。离粉红清真寺和聚礼清真寺很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特别是停放灵柩的大厅,四壁和穹顶都贴满了一片片玻璃镜面,反射出各色耀眼的光芒。参观灯王之墓的游客,必须由圣陵的工作人员带领,女士还要披上从头到脚遮住全身的恰兜(Chador)。之前在网上看到说不能拍照,不过我们带着相机进去,并没有被阻止拍照。强烈推荐。
伊拉姆花园(Eram Garden):与戈旺姆柑橘园同属富商戈旺姆家族,现为设拉子大学植物园的一部分,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实建筑和园林都不如柑橘园,不知为何能评上世界文化遗产。可看可不看。
萨迪墓(Tomb of Saadi):萨迪是设拉子另一位大诗人,与哈菲斯齐名。时间充裕的话,可以一看,否则和哈菲斯墓二选一即可。

13. 粉红清真寺。

14. 戈旺姆柑橘园。

15. 摄政清真寺。

16. 灯王之墓。

17. 哈菲斯墓。

18. 小灯王墓。

19. 波斯波利斯遗址——万国门。

20. 波斯波利斯遗址——觐见大厅石阶浮雕,二十三国来使。图为叙利亚使节。

21. 鲁斯塔姆石刻及波斯帝陵全景图。

22. 鲁斯塔姆石刻——沙普尔一世击败罗马人。

第七天:离开设拉子前往亚兹德,五个小时车程。中途在帕萨尔加德,Abarkuh,和亚兹德郊外天葬台停留。
帕萨尔加德:设拉子以北将近两个小时车程,是居鲁士时期的首都,居鲁士大帝死后就葬在这里。除居鲁士大帝陵之外,还有几处宫殿遗址,但是规模很小,远不如波斯波利斯。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在前往亚兹德的路上顺道,值得一看。
Abarkuh:去亚兹德路过的一个小镇,顺道停下来看看,有一棵四千多年的古柏(亚洲第二古老),还有一座冰窖(Yakhchal)遗址。可看可不看。
寂静塔(Towers of Silence):亚兹德郊外的山丘上的两座当年拜火教徒的天葬台。

23. 居鲁士大帝陵。

24. 亚兹德天葬台。

第八天:亚兹德全天。亚兹德是亚兹德省首府,伊朗南部沙漠地区的一座主要城市,曾经的拜火教中心,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站,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有过记述。亚兹德地处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城市建筑以粘土结构为主,另外以风塔和坎儿井著称。以下为亚兹德的景点:
拜火教神庙(Fire Temple):索罗亚斯特教(Zoroastrianism),简称拜火教,是起源于伊朗的古老宗教,已有三四千年历史,比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古老的多。拜火教曾经是阿契美尼德,萨珊王朝的国教,阿拉伯人征服波斯之后,大部分伊朗人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只有少数坚持自己的信仰。如今世界上拜火教徒的人数不超过二十万,大部分在印度,伊朗的拜火教徒人数只有两万多。拜火教神庙是供奉圣火的祭祀场所,拜火教的圣火共分三级,最高级别的三级圣火叫Atash Behram(胜利之火),全世界供奉三级圣火的神庙只有九座,其中八座都在印度,唯一在伊朗的一座就是亚兹德神庙。这里的圣火,据说从公元470年起,一直不灭保存至今。对于游客来说,只不过是隔着玻璃看到的一团火焰而已。可看可不看。
道拉塔巴德花园(Dowlat Abad Garden):十八世纪赞德王朝摄政卡里姆汗命亚兹德总督Mohammad Taghi Khan Bafghi修建的行宫,兼为总督府,是亚兹德地区传统波斯庭园建筑的典范,其33米高的风塔,高度为伊朗之最。与其它地区的八座波斯园林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值得一看。
阿米尔·乔赫马克建筑群(Amir Chakhmaq Complex):以十五世纪帖木儿帝国亚兹德总督阿米尔·乔赫马克命名的建筑群,位于亚兹德市中心的阿米尔·乔赫马克广场,包括一座清真寺,牌坊(Tekyeh),浴室,客栈和储水池等。其中三层的牌坊,规模宏大,是伊朗最大的建筑物,为什叶派穆斯林举行阿舒拉节庆典活动的场所。值得一看。
聚礼清真寺(Jameh Mosque):建于十四世纪,两座52米高的宣礼塔,为伊朗之最。值得一看。
水利博物馆(Water Museum):亚兹德有全伊朗最为发达的坎儿井系统。博物馆展出的实物和图片,有助于了解与坎儿井开凿和城市储水有关的知识。可看可不看。
储水池(Water Reservoir):乔赫马克广场的一座大型储水池,现在已废弃。其中一部分作为Saheb A Zaman俱乐部的表演场地,为游客表演伊朗传统体育健身项目Zurkhaneh(相当于现代的健美运动,就是在74年亚运会开幕式上看到的表演)。值得一看。

25. 阿米尔·乔赫马克建筑群。

26. 亚兹德聚礼清真寺。

27. 道拉塔巴德花园。

28. 波斯传统健身项目Zurkhaneh。

第九天:离开亚兹德前往伊斯法罕,中途游古村落哈拉纳克,小镇梅博德和纳因。
哈拉纳克:亚兹德东北一个多小时车程。是一座泥土建成的村落,据说有四千年历史,现在已废弃,供游客参观。值得一看。
梅博德:亚兹德以北一小时车程的一个中等城市,我们只参观了城外的纳林城堡(Narin Castle),这是一座建于萨珊时期的堡垒,由泥土砖坯建成。值得一看。
纳因:位于伊斯法罕和亚兹德半程的一座小镇。聚礼清真寺(Jame Mosque)是伊朗最古老的清真寺,始建于公元八世纪。属于顺道游。

29. 古村哈拉纳克。

30. 梅博德纳林城堡。

第十/十一天:两个整天游览伊斯法罕。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伊斯法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米底时代就已经存在。公元十一世纪,塞尔柱人曾在此建都,后来毁于帖木儿的军队,直到十六世纪末,伊斯法罕才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1598年,阿巴斯一世将帝国都城从北方的加兹温(Qazvin)迁到伊斯法罕。为了打造新都,阿巴斯一世从各地招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建造起一座座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建筑。十七世纪初的全盛时期,伊斯法罕楼台林立,商贾云集,伊朗一句谚语,Esfahān nesf-e- jahān,直译是伊斯法罕,世界的一半,套用中文里现成的说法叫“伊斯法罕半天下”,其繁盛可见一斑。我们第一天的活动集中在伊玛目广场一带,第二天去了外围的聚礼清真寺,凡克教堂等景点。
伊玛目广场(Imam Square):原名Naqsh-e Jahan,意思是世界的影像,所谓“伊斯法罕半天下”,指的就是这座广场集中了全天下精华的一半。又叫沙阿广场(Shah Square),革命以后更名为伊玛目广场。广场长560米,宽160米,面积世界第二,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强烈推荐。
伊玛目清真寺(Imam Mosque):原名沙阿清真寺(Shah Mosque),在伊玛目广场的南端。1611年由阿巴斯一世下令兴建,清真寺为波斯特有的四门洞(Four Iwan)式结构,内外装饰着色彩斑斓花纹繁复的彩砖,是萨法维时代伊朗清真寺建筑的典范,其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在中亚地区广为流行。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强烈推荐。
谢赫·洛特弗拉清真寺(Sheikh Lotfollah Mosque):简称谢寺,位于伊玛目广场东侧。据说,谢寺是阿巴斯一世为他的岳父,黎巴嫩学者谢赫·洛特弗拉所建。与伊玛目清真寺相比,谢寺的规模很小,没有庭院和宣礼塔,仅供王室成员使用。号称是最美的清真寺,强烈推荐。
阿里卡普宫(Ali Qapu Palace):阿里卡普的意思是“高门楼”,位于伊玛目广场西侧,是十六世纪末阿巴斯一世为自己修建的宫殿。建筑的前半部分是一座门楼和上面的观景台,是国王阅兵观看马球的场所。后半部分高六层,是阿巴斯接见外国使节和起居的寝宫。强烈推荐。
聚礼清真寺(Jameh Mosque):通过两公里的伊斯法罕巴扎与伊玛目广场相连。聚礼清真寺是伊朗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公元八世纪的阿巴斯王朝,历经塞尔柱,伊尔汗,帖木儿,萨非,卡扎尔几个朝代扩建,至今清真寺仍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建筑结构,从初期的阿拉伯廊柱式大厅,到塞尔柱时期的穹顶,伊尔汗风格的石膏模压花纹,萨法维时期的四门洞式结构,是伊朗清真寺建筑发展的的活化石。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强烈推荐。
四十柱宫(Chehel-Sotoun Palace):建于1647年,是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二世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殿内的波斯壁画十分精美。世界文化遗产。强烈推荐。
八重天宫(Hasht-Behesht):建于1669年的一座萨法维宫殿,规模较小,风格与阿里卡普和四十柱宫近似。一度损毁严重,修复工作至今仍在进行。如果时间不过,可以略过。
凡克教堂(Vank Cathedral):当年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为了城市建设,从伊朗西北部靠亚美尼亚边境的约尔法(Jolfa)地区征调了数万名亚美尼亚工匠和商人,移居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城南这片亚美尼亚人的聚居区,被称为新约尔法。位于新约尔法的这座亚美尼亚使徒会教堂,是伊朗最大的基督教堂。教堂内部的墙壁和穹顶,布满了圣经题材的装饰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强烈推荐。
鸽子塔(Pigeon Tower):伊朗有很多这种造型奇特的塔式建筑,供鸽子栖居。伊朗人养鸽子不是为了吃肉,而是收集鸽子粪做肥料。这座鸽子塔离凡克教堂不远。值得一看。
摇晃塔(Monar Jonban):伊斯法罕西郊一座陵墓上有两根宣礼塔,如果摇晃其中一根,另外一根也会随之摇动。属于吸引游客的噱头,可看可不看。
伊朗中部最大的河流Zayandeh河横穿伊斯法罕,河上游很多桥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十三孔桥和二十四孔桥。
三十三孔桥(Sio-se-Pol Bridge):建于萨非时期,长三百米,有三十三个桥洞,故而得名。值得一看。
哈柱桥(Khaju Bridge):又叫二十四孔桥,长一百三十三米,二十四个桥洞。值得一看。

31. 伊玛目清真寺。

32. 神秘的谢寺:一缕金色阳光从穹顶中心的小孔射进来,散射的光芒好像一条孔雀尾巴。

33. 阿里卡普宫。

34. 四十柱宫内的壁画。

35. 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

36. 凡克教堂。

37. 三十三孔桥。

第十二天:从伊斯法罕前往卡尚,中间访问古村阿比亚内,下午抵达卡尚,游费恩花园。这一天刚好是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升天节,全国放假,两个地方被游人挤得水泄不通,令人游兴大减。
阿比亚内:伊斯法罕以北一个多小时车程,号称是伊朗三大村之一,据说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地处偏僻的山区,长期于是隔绝,是伊朗最晚被伊斯兰教同化的地区。现在的村民仍然使用中古时期的语言(巴列维语),曾经是展示伊朗传统民俗的一个窗口,不过现在已经完全商业化。值得一看。
费恩花园(Fin Garden):始建于萨非时期,之后屡经扩建。代表波斯传统园林入选世遗,但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可看可不看。

38. 阿比亚内村。

第十三天:上午参观卡尚,之后前往库姆,下午到达德黑兰。
卡尚在伊斯法罕和德黑兰之间,是一座沙漠绿洲城市,以玫瑰和传统宅院著称。
布鲁杰迪宅院(Borujerdis House)/塔巴塔巴伊宅院(Tabātabāei House):两座毗邻的十九世纪老宅是卡尚传统宅邸的代表性建筑。值得一看。
苏丹·阿米尔·艾哈迈德浴室(Hammam-e Sultan Amir Ahmad):因毗邻苏丹·阿米尔·艾哈迈德圣陵而得名,始建于十六世纪,卡扎尔时期重建,现已另辟为餐馆,内部装饰华丽,形状奇特的屋顶更是吸引眼球。值得一看。
聚礼清真寺(Agha Bozorg Mosque):卡尚这座清真寺以十八世纪神学家毛拉马赫迪Agha Bozorg命名,建筑特点是下沉式庭院和朴素的穹顶。可看可不看。
库姆:伊朗什叶派的第二圣城,仅次于马什哈德。这里的圣陵埋葬着第八代伊玛目阿里·礼萨的妹妹法蒂玛(Fatima Masumeh),阿巴斯一世将库姆定为什叶教派的总部,创建了神学院,现在库姆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什叶派神学院,伊朗的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早年曾在库姆的神学院学习,之后还那里的神学院任教多年,并获得了什叶派的最高头衔大阿亚图拉。
法蒂玛圣陵(Fatima Shrine):什叶派朝圣的第二圣地,宽阔的广场,金色的穹顶,五彩的装饰,和一根根高耸的宣礼塔,如果没有机会去马什哈德,一定要来这里体验一下宗教气氛。游客可以进入广场,但是不能参观室内,必须由圣陵专门的接待人员陪同。强烈推荐。
霍梅尼陵(Imam Khomeini Mausoleum):位于德黑兰城南去国际机场的路上。自从1989年霍梅尼去世后不久就开始动工,至今尚未完工。这座大型建筑占地20平方公里,完工后将包括圣陵,一座神学院,一座文化旅游中心,和购物商城。圣陵内部对游客开放。值得一看。

39. 苏丹·阿米尔·艾哈迈德浴室。

40. 塔巴塔巴伊宅院。

41. 布鲁杰迪宅院。

42. 库姆圣陵。

43. 霍梅尼陵。

第十四天:全天德黑兰。德黑兰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人口一千多万。从1796年起,德黑兰成为伊朗的首都,历经卡扎尔,巴列维王朝,和现政权。德黑兰市内的交通堵塞非常严重,连导游Ali都把自己车停在旅馆,专门雇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带我们去市内参观。由于大量的汽车尾气,德黑兰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进城不久我们就开始打喷嚏咳嗽,接着诱发了鼻窦炎和咽炎,过了一个多月才恢复。德黑兰一日游的景点如下:
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Iran):伊朗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文物基本上流落到欧美各大博物馆,留在国内的寥寥无几。和开罗的埃及博物馆比起来,这里的馆藏少的可怜,但是在伊朗,这里的收藏还是最全的,毕竟是国家博物馆。值得一看。
国家珍宝馆(National Jewelry Treasury):也叫珠宝博物馆,位于伊朗中央银行的地下室,收藏伊朗历代王朝的珍宝,数量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开放时间是星期六至星期二下午两点到四点半。强烈推荐。
古勒斯坦宫(Golestan Palace):Golestan的意思是蔷薇园,是大诗人萨迪的著名诗篇。当年是卡扎尔王朝的王宫,是十九世纪流行的波斯传统与欧洲风格混合的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太喜欢这种半土半洋不伦不类的风格,不过作为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还是值得一看。
自由塔(Azadi Tower):德黑兰的地标性建筑,巴列维时期为庆祝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而建。值得一看。
前美国使馆(US Embassy):现在是伊斯兰共和国卫队的兵营。政治意义大过旅游价值,可看可不看。

44. 德黑兰国家博物馆:苏萨出土的大流士雕像。

45. 古勒斯坦宫。

46. 自由塔。

【旅游环境】

总体来讲,伊朗的旅游环境不是很理想,强制跟团,旅馆很难预订,不能用信用卡,使得在伊朗旅行缺乏自由度。不过伊朗的旅游业还算比较成熟,旅行社都很靠谱,好像没有听说坑蒙拐骗的事。另外能感觉到伊朗政府确实有意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政策也会越来越松动。

去伊朗旅游,什么季节合适。一般说,每年四五月份是伊朗的旅游旺季,不过根据我们的经验,四五月份未必最好。第一,旺季人多,特别是赶上节日,景点里寸步难行,让人游兴全无。旺季旅馆也不好订,这次我们在伊斯法罕和卡尚都没有订到想要的旅馆。第二,四五月份虽说算春天,但是在伊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已经是夏天的气温,胡泽斯坦更是高达摄氏四十度,每天头巾长袍裹着,捂出一身痱子(唯一的好处是能减肥)。另外,伊朗的旅馆,每年三月底波斯新年诺鲁兹节之后,都会调整价格,最近几年每年上涨20%。四五月份唯一的好处是天长,早出晚归可以多跑几个地方。这样看来,也许二月和三月中旬应该更适宜一些,秋天十月十一月也不错。

谈谈伊朗的饮食:大部分去伊朗的中国人都说那里吃的不好,的确伊朗饮食比较单调,味道不如摩洛哥埃及,比土耳其差得更远。基本上是肉食大饼米饭为主,蔬菜除了西红柿黄瓜,种类很少。肉类以羊肉为主,其次是鸡肉,鱼和牛肉比较少有,不喜欢吃羊肉的在伊朗可能会挨饿。伊朗日常的饮食:
烤肉:各种kebab,主要是看肉的新鲜程度。一路上吃到的最好的Kebab,是在比沙普尔附近的一家饭馆Shandiz,导游Ali的关系户。Shandiz是伊朗一家著名的馆子,在很多城市都有分店,好像国内的全聚德。不过这家Shandiz是假的,那小地方哪来的正牌。据Ali说,店主家里是当地的大户,拥有很多土地,我们记不住他的名字,就管他叫“地主”。“地主”家的羊肉Kebab,是我们吃过的最好的烤肉,是自家养的羊,鲜嫩肥美,连不吃羊肉的LD都说好。后来在设拉子正宗的Shandiz店里的烤肉都没有“地主”家的好。另外在苏萨一家小馆子吃的牛(羊)肝kebab也非常好。
炖肉:牛羊肉和茄子土豆豆子蔬菜一起炖。一般味道都还不错,就是肉很少,一份里一般只有三块肉,还是带骨头的,就是借个味儿。最好的还是在“地主”家吃的茄子炖肉,味道接近土东的茄子。
Dizi:伊朗的羊肉泡馍。羊肉和蔬菜在陶罐里炖烂,然后用一根铁杵把肉菜里的汤汁榨到一个碗里,余下的肉菜捣烂成糊。吃的时候把大饼掰碎,泡在汤里喝,用另外的饼蘸着肉菜糊糊吃。
米饭:分好多种。最普通的是加了藏红花的米饭,颜色微黄。在讲究一点的是锅巴饭,在设拉子最常见,米饭蒸得半熟,放在抹了油的铁锅里烤出锅巴,非常好吃。再复杂一点的和菜肉合煮,有加蚕豆的(Sabzi Polo),有加鸡肉的(Aloo la Polo)。
饮料:软饮料有伊朗自己山寨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还有从迪拜走私来的正宗货。还有当地生产的不含酒精的啤酒,味道很难喝。伊斯兰教禁酒,不过当地人总能找到办法。Ali就在家里自己酿酒,还送给我们一小瓶自酿的葡萄酒,不算难喝。
冰激凌:尝了伊朗流行的番红花口味的冰激凌,味道一般,比不了Gelato和我们中西部的Frozen Custard。
开心果:伊朗是开心果发源地和最大的产地,最好的开心果出自克尔曼(Kerman)一带的沙漠。伊朗的开心果,果仁饱满,味道浓郁,香脆可口。设拉子有一间干果店,Tafreshi Nuts,是Ali推荐的,店里各种果仁果脯酱菜,品种多的令人眼花缭乱。开心果有好多种口味的,质量非常好。旅行时,我们一般不购物,但是这次买了好几公斤开心果。
甜食:伊朗也有不少种类的甜食,和土耳其的酥皮点心,软糖类似,但是味道不如土耳其的好。

47. Dizi:伊朗的羊肉泡馍。菜端上来之后,由服务员用一根铁杵吧陶罐里的肉菜捣烂,肉汤倒在旁边的碗里。

48. 设拉子的干果店Tafreshi Nuts。

49. 从伊朗带回来的开心果和小点心。

旅馆:因为有旅行社代办,不用自己联系订旅馆,我们要做的,只是在网上了解一下旅馆的信息,决定选哪一家。真要自己订,会很麻烦,因为不能通过我们常用的网站预订,要Email联系每一家旅馆,回复率还很低。

伊朗近几年虽然努里发展旅游业,但是基础设施跟不上,除了德黑兰,很少有达到欧美标准的涉外饭店。据Ali说,主要是现政权不作为,革命快四十年了,像样一点的基础设施还都是沙阿时代留下来的。所以伊朗的旅馆一般比较老旧。这次我们住的旅店,除了设拉子酒店(Shiraz Hotel)和德黑兰机场的Novotel,其它几家虽然号称四星级五星级,最多也就是三星水准。

虽然设施和服务都不怎么样,伊朗旅馆的价钱每年上涨20%。

交通:这次我们在伊朗的交通,基本上坐导游的车,偶尔坐过几次出租车,没有使用公共交通。伊朗的公路路况都很好,没有什么坑坑洼洼,或者那种麻渣路。不少路段都是收费公路,不过收费很低,合美元不到两毛钱,不知道为什么还耗费资材修建收费站雇人收费。一般路段限速80公里,高速公路限速110或120公里。大家基本上都能遵守限速,这差不多是路上的伊朗司机唯一遵守的交通法规。特别是大城市里,车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不管周围,两条车道的路上能有四辆车并行,左转不让直行,汽车不让行人。

因为油价低,伊朗的汽车很多,很多低收入的家庭也拥有汽车。大部分是伊朗本国组装生产的法国牌子标致(Peugeot),或者雷诺(Renault)。中国产的汽车也非常多,从大客车,大卡车,到小轿车,应有尽有。韩国的现代,Kia,在伊朗就算豪华车了。Ali开的是一辆现代牌轿车,颇为自豪。他的理想,是换一辆宝马。我跟他开玩笑说,你换了宝马,就不会接我们这样的普通游客,到时候肯定是总统部长这样的VIP要客。

在伊朗大城市里过马路,对游客来说,绝对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挑战。伊朗的汽车是不让行人的,你要不主动出击,就别想过去。过马路要有胆量,还要有耐心,瞅准空档,必须果断出击,在汽车离你有足够的刹车距离时,一步跨到路上,然后慢慢地往前挪。看你这么勇敢不怕死,街上的汽车也就会停下来,让你过去。

物价:凡是面向大众的都很便宜,一份冰激凌十几美分,公路收费站一次不到二十美分,汽油一加仑一个多美元,在非大众旅游景点的饭馆(也是条件比较好,接待游客的),一道菜五个美元(只有三块肉,米饭大饼管够)。到了设拉子,伊斯法罕,特别是德黑兰,价钱就要翻一倍。在德黑兰城里费尔多西旅馆,中午的自助餐,每人16个美元,比美国的还贵,当然质量不错。景点门票,基本上是十五万或二十万里亚尔,合四到六美元。不算贵,问题是波斯波利斯门票二十万里亚尔,一个小小的陵墓也收十五万,好像有点不合理。旅馆是通过旅行社订的,具体价钱不清楚,从网上了解到一些情况,除了德黑兰外其它地方四星级/五星级旅馆,价钱在一百至一百五十美元之间,德黑兰城里的(方便)和北郊的(高尚区域)都是二三百还订不到。进口商品,小到iPhone,大到汽车,价格至少翻倍。一般人的工资收入,也就几百不到一千美元。

导游:我们的导游名叫Ali,是PTA旅行社安排的,但是他并不是PTA的员工,而是PTA外包的,属于个体户。在我们接触过的为数不多几位导游中,Ali是最出色的。

Ali是设拉子人,今年38岁,他是德黑兰旅游学院科班出身,从事导游业至少有十五年了。在旅行社干了几年之后,Ali变成了自由职业者,跟几个大旅行社合作,承接私人团(Private Tour)。Ali的英语非常好,家学渊源,他的父亲曾经留学英国剑桥,是设拉子大学的英语教授。加上他的业务熟练,自己有一辆“高级”轿车(韩国现代),在旅行社的口碑很好,专门承包旅行社的“高端”客户,欧美的散客。Ali自己说,他最喜欢美国的游客,随和,容易相处,最主要的是给小费比较大方。

跟我们以前遇到过的导游相比,Ali的举止打扮都有点另类。一般的导游,常见的装束是,头带遮阳帽,手里拿着一把伞,或是一本导游手册,腰上缠着导游腰包,说话嗓门很大,滔滔不绝。Ali给人的印象,不像导游,倒像是游客,还是那种公子哥派头的。他身上从不背包,手里不拿东西,如果是在城市里,一定是西服革履,其它时候则是一套休闲服装。每天换不同牌子的香水,两副太阳镜,分白天和早晚的,一看就是从小讲究惯了的。带客人出门在外,每到一地,有时间总是要去当地的健身房运动。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应该是十分优裕的。难以想象的是,像他这种潇洒惯了的公子哥,居然能做导游这种辛苦的工作,而且还能做的很出色。

50. 导游Ali。

虽然是少爷的做派举止,Ali的导游工作做的还是十分认真称职。他的业务十分精通,对各个景点以及所在城市的情况了如指掌,熟悉各种窍门捷径,最重要的是对客人的关照,非常细心周到。一路上长途旅行,车里都准备好了瓶装水和饮料,以及各种零食。每天都要清理车子,内部打扫的干干净净。有一次闲谈的时候听我们提起最喜欢的饮料是Mountain Dew,第二天就像变魔术一样递给我们两罐。一路上不断提醒我们注意安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watch your steps, please(注意脚下)!因为很多景点都是石板路,坑坑洼洼,游客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观景上,往往不注意脚下,要是不小心绊一下,再弄个崴脚、骨折什么的,就悲剧了。我们在亚兹德的聚礼清真寺,就看到一位欧洲游客被担架抬走,据说是摔了一跤。出门在外,还是安全第一。

跟他慢慢混熟了,无话不谈,Ali说到伊朗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现实,多有不满,语多讥讽,在我们面前毫无顾忌。他的宗教情结十份淡漠,对伊斯兰教规的种种限制不放在眼里,他吃猪肉,喝酒,还自己在家里酿酒。对清真寺和圣陵都敬而远之,设拉子的灯王之墓,还是我们再三要求下才去的。政府要人,也是他嘴里讥讽的对象。伊朗前总统内贾德,是他集中嘲讽的对象。路过某个地方,他会指着远处说,那里以前有个湖,因为内贾德政府修了一座水坝,湖水就干涸了。另一处景点,因为内贾德修的一条铁路,破坏了景观,没有评上世界文化遗产。内贾德如何巴结教会往上爬,他的博士学位,都是贬损他的话题。看来哪里都有想李鹏小布什这样的公众笑柄。对于伊朗民众,特别是下层人,在他眼里也是不守社会公德,无视规范,看到街上车子乱开抢道,行人乱扔垃圾,都会说一句,very low class(素质太低)。数落完各种社会现象,最后总要加上一句:Welcome to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And you know rest of the story。(欢迎来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余下的就不用我多说了。)语气突出的重点,是伊斯兰共和国。

临别时我们给Ali准备了礼物,当然还有一笔丰厚的小费,作为他出色服务的酬劳。Ali送给我们的礼物是:一本介绍伊朗的画册,图文并茂,因为他见LD喜欢拍照,特意挑选了这本有很多图片的;国家珍宝馆的画册;介绍Reza Abbasi博物馆的CD,因为最后一天在德黑兰来不及参观。正如Ali说的,现在每当我们看到这些礼物时,就会想起和他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和宝贵的记忆。

51. Ali送给我们的画册。

【旅途观感】

行前,亲友熟人听说我们要去伊朗,第一反应都是那里太危险了,去那儿干吗,有什么可看的,最后都要叮嘱注意安全。这也难怪,绝大部分人对伊朗缺乏了解,一般媒体对伊朗的报道,往往集中在战争,动乱,宗教专制,人们一提到伊朗,想到的不是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热情友好的人民,而是一个封闭,专制,混乱,落后,甚至是流氓邪恶的国家。

去伊朗旅行安全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比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安全。伊朗的犯罪率很低,针对游客的犯罪几乎没有。在各地遇到的伊朗民众,都十分的热情,主动地打招呼,Salaam,Welcome to Iran。没有遇到像埃及摩洛哥一路追着你要钱骚扰的无业游民。特别是听说我们是中国人(波斯语管中国人叫Chin,秦),更是倍受瞩目,上来求合影求被拍到络绎不绝,甚至遇到过七八岁的小朋友,主动过来和我们握手,那种“大熊猫”式的待遇还让人真有点不习惯。

伊朗人喜欢野营野餐,无论是城市的街道旁,公园的绿地上,还是郊外的山坡,甚至高速公路两边,都能看到一座座搭起的帐篷,一家人围坐在铺开的地毯上,吃喝休闲。每当我们从旁边走过时,很多人都友好地打招呼,有些甚至热情地邀请我们加入。

52. 克尔曼沙阿的Tagh-e Bostan遗址,遇到一群小学生,主动给我们摆各种pose。

53. 伊斯法罕哈柱桥边的小姑娘。

54. 卡尚路边吃冰激凌的一家人。

在各地,我们遇到不少伊朗人,特别是年轻人,主动来攀谈。有些是学校的学生,还一本正经地拿出一张纸,上面列出一长串问题:你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来伊朗,喜欢伊朗的什么。大部分人英语虽然不大灵光,但是态度都十分认真。伊朗专制封闭吗,我看比文革时期要强,那时候哪个人敢主动找外宾搭讪?

伊朗的商贩也都十分彬彬有礼,不像其它中东国家的商人素质那么低,对游客能骗则偏,死缠烂打。不知是否因为是计划经济,很多商品的价格是统一的。即便是手工艺品,讨价还价也不像土耳其摩洛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不过据我们观察,伊朗人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文明古国的相互尊重加上客套,还有就是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由于国际上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伊朗的主要进口来自中国,从汽车到各种日用品。去伊朗以前,从没见过那么多的中国出产的汽车品牌。在伊朗商店里卖的各种品牌,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的A货。一方面,伊朗人羡慕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取得成就,中国货遍天下,另一方面,也看不起中国货的质次价廉。我们的导游Ali是个车迷,谈起各国的汽车,如数家珍,一说到中国车,却是一脸不屑,连连摇头,“歪,歪,歪!”(他从犹太人那儿学来的口头禅,Oy oy oy,意思是坏,糟)。

而伊朗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美国,虽然嘴上可能不说,心里还是十分崇拜向往的。商店里充斥着Nike等名牌的A货,街上时不时能见到山寨的快餐店Kentucky House,连不算是发达城市的亚兹德,也有一家苹果店(卖的是从迪拜过来的水货),不少年轻人手里拿着iPhone。Facebook之类的网站在伊朗被屏蔽,不过年轻人知道用代理,VPN来“翻墙”。Ali在开车时放的音乐,是洛杉矶(伊朗海外移民最集中的地区)的一家伊朗人电台播放的现代风格的伊朗流行音乐。

比起大部分伊斯兰教国家,伊朗的宗教气氛并不算浓厚,最起码城市里听不到大喇叭召唤信徒祈祷的吆喝声,绝大部分清真寺和圣陵对游客都开放,普通人对宗教的态度都比较平和,不像在其它国家看到的,一到时间就丢下手里的事,趴在地上祈祷。很多妇女,结婚以后仍然可以出去工作。

当然, 伊朗毕竟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保守的宗教势力对普通人特别是妇女的束缚,还是很多的。男女朋友坐在大街上,是不能手拉手的,否则要被道德警察训斥责罚。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男女要在不同时段分开使用。克尔曼沙阿,伊朗西部库尔德人地区,相对比较保守,在萨珊石刻遗址,有几个当地的女学生,主动请我们拍照,摆pose,结果被旁边一位大叔训斥,从着装上看,那位大叔貌似道德警察。

再比如着装,在公共场合,男人也不能穿短裤,女人更是从头到脚都有要求,头上要戴头巾(Hijab),上衣必须是长袖的下摆长过臀部的,半截裤是不能穿的,裤脚一定要到脚踝。四月底五月初的伊朗,虽然不算是夏季,大部分地方气温已经超过摄氏30度,大热天捂的这么严实,一天下来全身不知要湿透几次。在宗教气氛更浓厚的地方比如圣城库姆,以及大小圣陵,女人更要披上从头到脚都恰兜(Chador),还不时有道德警察(Moral Police)过来提醒你把头发遮好。我们在库姆参观法蒂玛圣陵时,LD因为端着相机拍照,头巾有些松落,陪同我们参观的教士提醒了几次,看LD总也戴不好,最后找来几位当地妇女帮忙。几位围着LD七手八脚一通忙乎,替她吧头巾扎好,可是没过几分钟,就又恢复原样,最后那位教士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相比之下,革命前的沙阿时代,伊朗是非常开放和西化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和知识分子,对那个时代还是十分怀念。

即便是在这样政教合一的国家里,最保守的教士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Ali有位发小同学,也叫Ali,大学读的神学院,毕业后当了毛拉(伊斯兰教士),每天的工作是给共和国卫队的士兵洗脑。然而下班脱下长袍,毛拉Ali完全换了一个人,有同居的女朋友,喝酒吃猪肉,休假时去中国旅游,流连于发廊足疗店,让Ali羡慕不已。

这次从伊朗回来,对比伊朗和中国,发现两个国家有着许多有趣的相似之处。两个都是文明古国,伊朗的历史有五千多年,更加悠久。两个国家,历史上都被外族多次占领,然而由于本身的文明程度远高于外来者,最后总是将外来的征服者同化,顽强地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伊朗人和中国人都更注重文治,尊重文人,文学诗歌异常发达,而武功略逊,不大崇尚武力,对外战争中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和伊朗,大概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其它的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传统文明早已中断。横向对比两国历史,很有些相似之处,比如:

  波斯第一帝国——秦汉,居鲁士大帝——秦始皇,大流士——汉武帝,萨珊——唐朝,沙普尔一世——唐太宗。阿拉伯突厥人的入侵——五胡乱华,伊尔汗国——元朝,萨非——明朝,卡扎尔——清朝,巴列维——民国,伊朗现政权——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霍梅尼——毛泽东。

就民族性而言,两国人民都比较含蓄,心思细腻,好面子,礼数多,对外宾都有点崇洋媚外。伊朗人非常讲究待客之道,专门有一个词Taarof,意思相当于客套吧。有的是真诚,更多的是出于礼貌的假客气。据说,伊朗人请你去家里做客或吃饭,一定要拒绝三次,如果对方依然坚持,才是真心相邀。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在比沙普尔的假Shandiz饭店,店老板“地主”是Ali的朋友,对我们非常热情,送给我们好几道敬菜,结帐的时候还不收我们的钱。我们当然不能白吃人家的,不但服了帐还多留了不少小费。“地主”大概更觉得过意不去了,又硬塞给我们一瓶饮料。我们的团费里不包括中餐和晚餐,每一顿午餐我们都会替Ali付账,但是之前Ali总是会客套一番:Do you want me to pay for the lunch?(这顿饭我来付账?)

伊朗人渴望了解外界,也希望被世人了解。交谈中经常会听到,“我们不是阿拉伯人!”“我们不是恐怖分子!”“我们爱好和平。”历史上,居鲁士大帝对占领地区的人们实行宗教文化宽容的怀柔政策,释放巴比伦囚禁的犹太人,颁布了世界首部“人权宣言”。今天的伊朗,尽管是什叶派一教独大,但是从仅存的少数拜火教神庙,犹太圣陵和基督教堂,仍能看到昔日多元宗教文化残留的痕迹。远古的遗迹如波斯波利斯,也并没有遭到激进的穆斯林革命者的破坏,和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践踏相比,程度要轻得多。毕竟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国际制裁的取消,伊朗的开放政策也许会有进一步的改善,希望不远的将来去伊朗旅行能更加便利。

Welcome to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And let me tell you rest of the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