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伊斯坦布尔(下)
文章来源: aranjuez2013-11-11 15:33:30

土耳其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他的自传体散文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里,对他出生成长生活的这座城市,写过这样一段话,“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作家对伊斯坦布尔最初的记忆来源于童年,“一个小孩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看外面所感受的情绪”,对伊斯坦布尔的印象好像一些“黑白影像”:“博斯普鲁斯老别墅的空船库。。。挤满失业者的茶馆。。。还是帕夏官邸时木板便已嘎嘎作响、如今成为市政总部响得更厉害的木造建筑。。。拜占庭帝国崩溃以来的城墙废墟。。。清真寺不断遭窃的铅板和排雨槽。。。几百年来曾是壮观的街头喷泉,现已干涸,喷头遭窃。。。”

帕慕克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商人家庭,成长的过程中,正好见证了家族的家道中落,和城市的衰落变迁。作家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目睹千年古城的破败衰落繁华不再,倍感忧伤失落;另一方面,虽然内心崇尚西方,盼望自己的国家和城市早日走向现代化,但又为急功近利的政府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城市改造计划对古迹文化的破坏而痛心,却又无可奈何。帕慕克把这种感受称为hüzün,中文翻译成“呼愁”。这种“呼愁”,不只是他个人的感受和记忆,也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是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的忧伤。帕慕克的书里,附了很多伊斯坦布尔当年的老照片,从这些黑白的旧照片是看,当年的伊斯坦布尔和骆驼祥子时代的老北京到有几分相像,略显破败苍凉,却不失旧都遗韵。不过和北京相比,伊斯坦布尔算是非常幸运的,至少绝大部分昔日帝国的遗迹,都保留了下来。而北京的古迹,除了几个主要的改成公园,其余包括城墙,牌楼,大部分胡同,四合院,早已荡然无存。

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色彩绚烂,丰富多姿,充满活力,和作家笔下当年那个“黑白影像”的城市全然不同;作为游客,不是生长于斯,也很难真正体会到那种“呼愁”。不过当我们流连在伊斯坦布尔喧闹的市场,穿过古老的狭巷,在落日的大桥边看着远去的轮渡和清真寺的剪影,确实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风情和魅力,这也许或多或少和那种“呼愁”有着某种的关联,正如另一位土耳其作家拉锡姆(Ahmet Rasim)所说:The beauty of a landscape resides in its melancholy(景色之美来源于其自身的悲愁)。

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被金角湾一分为二,南岸的法提赫区是当年的君士坦丁堡的老城,主要的历史遗迹都集中在那一带;北岸的贝伊奥卢区旧称佩拉区(佩拉是希腊语对岸的意思),拜占庭时期曾经是热那亚威尼斯人的殖民地,后来奥斯曼帝国时期也一直是是欧洲移民特别是希腊人的聚居区。从十九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城市现代化,在贝伊奥卢(佩拉)区修建了包括新皇宫在内的很多欧洲风格的建筑,特别是当年的佩拉大道(今天的独立大道)两旁,满是各国领事馆,银行,商店,剧院,咖啡馆等现代化的豪华建筑,号称东方巴黎。最初的电线电话街车地铁等现代化设施,也出现在这里,其中1875年开通的地铁(其实是连接加拉塔码头和佩拉大道的隧道缆车)是欧洲第二早的地铁,仅次于伦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贝伊奥卢区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金融中心和现代化的窗口,但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以及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两次希腊侨民的大规模撤离,和外地移民的涌入,贝伊奥卢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日渐衰落破败。从九十年代起,政府开始陆续修复一些历史性建筑,古老的街车也重新开始运行,一度破落的城区又重现十九世纪的古老风貌,特别是独立大道一带的,重新成为伊斯坦布尔的时尚中心,吸引无数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购物和休闲。

1. 独立大道的起点塔克西姆(Taksim)广场,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广场。广场上的共和国纪念碑建于1928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5周年之际。



2. 广场上卖烤栗子的小贩。土耳其的栗子虽然个大,但不好吃,比北京的糖炒栗子差远了。



3. 独立大道(?stiklâl Caddesi),伊斯坦布尔最热闹的商业步行街,长3公里,街两边大部分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遗留下来的欧式风格建筑,店铺林立,街上休闲购物的行人和游客摩肩接踵。



4. 独立大道旁边的一座东正教堂。当年这一带曾是希腊侨民的聚居区。



5. 街头艺人。



6. 这家百年老店专门经销土耳其糖果。



7. 土耳其软糖(Lokum or Turkish Delight)口感和高粱饴类似,很多加了果仁,非常好吃。



8. 这条街叫鱼市场。



9.鱼市场里卖油炸牡蛎和青口饭的小店。



10. 油炸牡蛎还没来得及拍照就下肚了。这是青口饭,味道不错。



11. 旋转烤肉。



12. 独立大道上的旧式街车。



13. 街车后面拉的那节车厢原来是个表演木偶戏的活动舞台。



14. 鲜榨石榴汁。



15.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苏丹阿赫麦特三世喷泉。



16. 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Grand Bazaar)源自默罕默德二世对伊斯坦布尔的重建,是土耳其规模最大的室内市场,共占地六十几条街道,有22座入口。



17. 大巴扎内部有三千多家店铺。



18. 中间那座17世纪的小亭子,当年是座咖啡馆,现在是珠宝店的橱窗。



19. 出售伊斯兰书法的商店。



20. 灯具店。我们对购物没什么兴趣,大巴扎里面乱糟糟的,尤其是乌泱乌泱的人和耀眼的金银首饰,把两位老古董晃得头晕目眩,转了半个钟头就赶紧出来了。



21. 香料市场(Spice Bazaar,又叫埃及市场),是耶尼清真寺的一部分,是伊斯坦布尔第二大市场,以经销各种香料为主。



22. 另一个主要商品是糖果干果点心,对于吃货来说比大巴扎有吸引力多了。



23. 土耳其人对甜食情有独钟,《古兰经》里有句著名经文:“享受甜蜜的味道是虔诚的一个标志。”这种最常见的土耳其点心(Kadayif baklava)用面粉,糖,蜂蜜和果仁制成,虽然很甜,但是有果仁,吃起来像而不感觉太腻,像我们这样平时不爱吃甜食的也非常喜欢。



24. 君士坦丁堡的老城墙,这一带是当年的埃迪尔内门,君士坦丁堡城破之后,“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就是这里入城。看到这些老城墙,不由得想起北京的城墙,余生也晚,只见过最后残存的一点断墙,当年挖防空洞修地铁时,全被拆掉了,大块的城砖被附近居民拉回家搭小棚,垫台阶,中间填的黄土拉回来脱坯建防空洞。



25. 锡尔开吉火车站(Sirkeci Terminal),当年的东方快车起点站。



26. 我们在伊斯坦布尔的旅馆Sirkeci Konak,位于火车站附近的老城区,与旧皇宫外地古尔哈内花园一墙之隔,到老城区的各个景点非常方便。旅馆的设施和服务均属一流。



27. 凡是在旅馆住三个晚上的旅客,都会得到一顿免费的晚餐,包括前菜,主菜和甜点。



28. 主菜之一火锅鱼肉煲。



29. 当年热那亚人建造的加拉塔塔楼(Galata Tower)。



30. 加拉塔大桥是横跨金角湾的大桥,连接伊斯坦布尔老城法提赫和新城贝依奥卢。



31. 大桥上每天垂钓者众多。



32. 这位很悠闲的一边喝茶一边钓鱼。



33. 得,偷拍被发现了。



34. 收获颇丰。



35. 大桥边的艾敏诺努(Eminönü)码头,山头上的是苏莱曼清真寺。



36. 码头边停靠的出售鱼汉堡的画舫。



37. 每份5个土耳其里拉,非常好吃。



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是连接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水道,长约30公里,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从艾敏诺努码头乘坐到黑海入海口的博斯普鲁斯游轮,来回各航行一个半小时。

38. 远处的大桥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征服者苏丹莫罕默德二世大桥。



39. 大桥附近在欧洲一侧的鲁梅利城堡,当年莫罕默德二世为了封锁君士坦丁堡而修建的军事堡垒。



40. 沿途看到的清真寺和欧式别墅(Yali)。



41. 途中停靠的小镇。



42. 游船的终点,靠近黑海入海口的小镇Anadolu Kava??,在亚洲一侧。山顶上是当年拜占庭人修建的要塞Yoros城堡。



43. 游船在此停靠两个小时。从码头上走二十多分钟,来到山顶的Yoros城堡,从那里可以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在黑海的入海口。远远望去,只见沧海茫茫,海天一色,蔚为壮观。



土耳其游记至此结束。谢谢各位读贴和一路的鼓励支持。